文言文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面句子停顿正确的是(  )

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C.、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2、指出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  )

A.、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B.、泯然众人矣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D.、余闻之也久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临川先生即宋朝文学家王安石,文中提到的“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王子”则是王安石自称。

B.、本文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C.、本文语言十分简练。“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了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D.、文章先叙事后说理。叙事部分略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而详写此后的情况,先抑后扬,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1D

2C   

3D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的词。

若孤?( ) 治经为博士( )

刮目相待( ) 鲁肃过寻阳 ( )

2.对下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B.当涂:应当糊涂;涂,糊涂。

C.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D.见事:认清事情,识别事势。

3.解释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

4.翻译下列各句,并分别指出句子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 (表示 语气)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译 (表示 语气)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 (表示 语气)

5.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1、略

2、B   

3、4(1)语重心长,谆谆告诫。(2)语重心长,谆谆告诫。(3)调侃,自豪的语气

5.从以下几方面去谈即可 ①开卷有益: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才干。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③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④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卷,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窗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 指出文中流传至今的一个成语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市: ) ②旦辞爷娘去(旦:

③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 ) ④著我旧时裳(著:

3、本诗中描写战斗惨烈,旷日持久的诗句是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②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5、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1、扑朔迷离 

2、市:买  旦:早晨   但:只   著:穿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1)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2)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的哪个是雌的呢? 

5、……勤劳、善良、机智、勇敢、淳朴等优秀品质……具有传奇色彩和美好性格的巾帼英雄形象不朽,深受喜爱……。

A.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B.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先徙,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①宄(guǐ):坏人。②钞:掠夺。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B.客之(谢:感谢)

C.监试者之(异:惊奇) D.以病(去:离职,离开)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朗内外(助词,的)B.监试者其身体壮大(介词,因为)

C.稍稍宾客父(代词,指仲永)D.今寇未至先徙 (连词,表并列)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

A.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不尊重别人的父母,也就等于不尊重自己的父母。)

B.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沿山的居民果然大乱,(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抢掠。)

C.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现在您离开那里而迁居这里,只不过是为了躲避朝廷灭亡的期限罢了。)

D.朗躬巡视,致医药。(司马朗亲自巡视军营,为生病的士卒请医配药。)

4.选出对“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翻译正确的一项。( )

A.他的父亲利用他的优势,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B.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C.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避开同县的人,不让他们学习。

D.他的父亲认为仲永有优势,每天拉着仲永避开同县的人,不让他们学习。

5.选出下列对A.、B.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仲永小时候就善于作诗,文理皆有“可观”,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天赋。

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是因为他胃口不好。

D.司马朗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赞成,一是因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二是因为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但他的劝阻并未起作用。

1.(B) “监试者异之”的“异”,是指“对……感到惊奇”。

2.(D) “今寇未至而先徙”的“而”为连词,表转折。

3.(C)“彼”“此”具体所指为“野王”“温县”,“朝亡之期”应为“早晨死亡的期限”。

4.(B)

5.(C) “胃口不好”是文中所没有提及的。

七年,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遂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1.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执策而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B.食马者不其能千里而食也 人不而不愠(《论语》)

C.初不甚 虽乘奔御风不以也(《三峡》)

D.帝称 京中有口技者(《口技》)

2.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骈死槽枥之间 每假借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策之不其道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情(《曹刿论战》)

C.驽钝材也 怅恨久(《陈涉世家》)

D.此寡取易盈 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3.下面四个选项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上面短文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选拔人才的道理。

B.上面短文告诉人们要善于任用人才,重视人才的道理。

C.上面短文告诉人们千里马十分难得,要细心照料的道理。

D.上面短文告诉人们不要不识人才的道理。

1.D 

2.B 

3.C.

戴 逵

戴逵,字安道,谯郡铚也。幼有巧慧,聪悟博学。善鼓琴,工书画。为童儿时,以白瓦屑、鸡卵汁和溲作小碑子,为郑玄碑,时称词美书精,器度巧绝。其画古人山水极妙。十余岁时,于瓦棺寺中画。王长史见之云:“此儿非独能画,终享大名,吾恨不得见其盛时。”

逵曾就范宣学,宣见逵画,以为亡用之事,不宜虚劳心思。逵乃与宣画《南都赋》。宣观毕嗟叹,甚以为有益,乃亦学画。

逵既巧思,又善铸fó xiàng 及雕刻。曾造无量寿木像,高丈六,并pú sà 。逵以古制朴拙,至于开敬,不足动心,乃潜坐帷中,密听众论。所听褒贬,辄加详研,积思三年,刻像乃成。

(选自《历代名画记》)

【注释】①谯、铚:古地名;郡:古代行政区域。②郑玄:人名。③范宣:人名。④至于开敬:到了开放敬神的时候。⑤动心:打动人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宣见逵画,以为用之事( ) ②又铸fó xiàng 及雕刻(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儿非独能画,终享大名,吾恨不得见其盛时。

②宣观毕嗟叹,甚以为有益,乃亦学画。

3.通读全文,说说戴逵在艺术上取得成就的原因。

1.①通“无”,没有。②擅长或善于

2.①这小孩子不只能画画,最终能取得大成就,遗憾的是我不能见到他鼎盛的时候。②范宣看完赞叹不已,认为(作画)很有好处,于是也学画画。

3.巧慧(聪悟)、博学;虚心好学、精益求精

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左右瞩仁杰令出,仁杰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千之诛。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魏文将徙其人,辛毗引裾而谏,亦见纳用。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注]①象魏:宫廷外面的阙门,古代悬法于上。

1.对下面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误斫昭陵柏树 坐:因犯……罪

B.左右瞩仁杰令出 瞩:示意

C.罪止弃市 止:只是

D.且明主可以理夺 夺:使……改变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必须杀之B.不惧比千之诛

C.陛下作法,悬之象魏D.陛下何以加之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狄仁杰在一年之内审理了17000个案例,居然没有发现一个冤案。

B.狄仁杰因为有幸遇到了尧、舜,所以不担心自己会像比干一样被杀掉。

C.狄仁杰认为高宗如果不纳谏,自己死后都没有脸面去见地下的张释之、辛毗。

D.狄仁杰劝谏高宗要勇于变法,实行仁政,不要滥杀无辜。

1.C(停止)

2. B(助词,其他为代词)

3. C(A项“居然没有发现一个是冤案”有误,B项“有幸遇到了尧、舜”有误,D项“勇于变法,施行仁政,不要滥杀无辜”有误)

《伤仲永》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③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利其然也 (2)邑人之,稍稍宾客其父

(3)之为众人 (4)日扳仲永环于邑人

2.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各划一处)

(1)余闻之也久。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从文章表达方式来分,选文第①、②两段属于 第③段属于

4. 将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5.文中方仲永童年时期天资聪颖过人,而成年后却泯然众人,你认为谁应该对这种悲剧承担主要责任?方仲永的悲剧对于今天的我们有怎样的启示意义?

1. 认为有利可图;对……感到奇怪;最终;拜访

2.余闻之也/久。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记叙 描写 议论

4.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一个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5. 仲永之父。启示意义: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靠自身的天赋,最重要的是勤奋与努力;重视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素质;提倡人人以学为荣,营造全民自觉学习的氛围。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为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④,使臣受吏民之垢⑤,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⑥。”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⑦,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注释】①令尹(yǐn):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②国:指都城。 ③吊:吊唁。 ④不肖:不能干,没有贤德。 ⑤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⑥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 ⑦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1.文中那位“老父”在服饰、行动上与“一国吏民”有什么不同?

                                              

2.读了这篇短文,你觉得孙叔敖是一个怎样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1.“老父”是“吊”,而众人是“贺”,行动不同,服饰也相异。

2.谦逊有礼,虚心纳谏。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2)其两膝相者 ( )

(3)右臂支船( ) (4)珠可历历数也(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1)表现苏黄关系亲密的句子是:

(2)表现佛印不拘世俗礼法的句子是:

4.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佛印的神情为什么和苏黄不同?

1.(1)戴着高帽子;(2)靠近;(3)弯曲;(4)清清楚楚

2.佛印很像弥勒,袒露胸腹,抬头仰视,神情姿态和苏轼、黄庭坚不类似。

3.(1)左手抚鲁直背(2),袒胸露乳

4、佛印是和尚,他正沉浸在美好的山水之中,而苏黄是文学家,他们正在欣赏书画作品,因此,他们的神情就会不同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