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宇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乙】项籍者,下相①人也,字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②怒

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日:“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

妄言,族矣!”粱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摘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下相:古县名,在今江苏宿迁境内.②项梁:项羽的叔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辍耕之垄上( ) (2)若为佣耕( )

(3)毋妄言,族矣 ( )(4)皆已惮籍矣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人敌,不足学。

译文:

3.甲、乙两文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描写方法各有何共同点?

思想性格:

描写方法:

1. ⑴停止。⑵如果。⑶抄斩门族。⑷害怕,恐惧。

2. 读书只不过是知道名字怎么写罢了,学习舞剑只能够抵挡一个人,没必要学。

3. 思想性格: 清醒而敏锐的对 现实世界的感知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描写方法:语言描写。

①广汉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见吏民,或夜不寝至旦。尤善为钩距①,以得事情。钩距者,设预知马,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三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惟广汉至精能行之,它人效者莫能及也。
②郡中盗贼,闾里轻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②,皆知之。长安少年数人穷里空舍谋共劫人,坐语未,广汉使吏捕治具服。
③富人苏回为郎③,二人劫之。有顷,广汉将吏到家,自立庭下,使长安丞龚奢叩堂户晓贼,曰:“京兆尹赵君谢两卿,无得杀质,此宿卫臣也。释质,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时解脱。”二人惊愕,又素闻广汉名,即开户出,下堂叩头。广汉跪谢曰:“幸全活郎,甚厚!”送狱,敕吏谨遇,给酒肉。至冬当出死,豫④为调棺,给敛葬具,告语之,皆曰:“死无所!”
【注】 ①钩距:辗转推问。②铢两之奸:数目很少的贪污受贿。③郎:皇帝侍从官的通称。下文“长安丞”、“京兆尹”都是古代官名。④豫:通“预”。

1.下列句中的“以”与“得事情”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类相准 B.中有足乐者

C.策之不其道 D.令辱之,激怒其众

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赵广汉办案重调查,善比较,明察下情,强力精明。

B. 赵广汉为官十分清廉,除刁民,惩贪官,将犯人绳之以法。

C. 二贼劫富未遂,释放人质,是因为龚奢答应宽赦他们。

D. 二贼最终仍被处死,可见赵广汉为人多变,手段阴狠。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设预知马 贾: 穷里空舍谋共劫人 会:

③坐语未 讫: ④死无所 恨:

4.翻译下列句子。

(1)见吏民,或夜不寝至旦。

(2)广汉跪谢曰:“幸全活郎,甚厚!”

1D

2A

3(1)贾:通“价”,价钱。(2)会:聚集。(3)讫:完毕。(4)恨:遗憾。

4(1)(赵广汉)接见官吏百姓,有时整夜不睡到天亮。

(2)赵广汉下跪感谢说:“幸亏你们让郎官保全性命,很深厚的情意”

【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扶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上,高祖因之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选自陈寿《隆中对》)

【乙】亮少有逸群之才,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选自陈寿《进〈诸葛亮集〉表》,有删改)

【注释】①魏武帝:曹操。②举州委质:氢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③吴会:吴国。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利南海,东连吴会 尽:完全

B.信义于四海 著:闻名

C.使孙权,求援吴会 身:亲自

D.大其军,乘胜克捷 破:打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曹操比袁绍 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B.高祖因之成帝业 益州既定,亮为军师将军

C.此可以为援不可图也 刘琮举州委质,备失势众寡

D.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陈涉立为王,号为张楚

3.下列对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诸葛亮分析政治形势认为刘备不可与曹操较量,也不可谋取孙权。

B.甲文中诸葛亮除了分析政治、军事、地理因素外,还特别强调要爱民和用贤。

C.乙文中写诸葛亮“乃建奇策“,这里的奇策就是甲文中“外结好孙权,内此伏彼起政理”。

D.乙文中孙权因为一向心服刘备同,又敬重诸葛亮的奇才和儒雅,所以派兵帮助刘备。

1.A. 

2.D

3.C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其欣悦,则又请焉( ) (2)媵人持沃灌( )

(3)同舍生皆绮绣( ) (4)右备容( )

1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l1.用自己的话归纳作者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克服这些困难的动力是什么 (用文中一句话作答)?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如果你就是“同舍生”中的一员,读了这篇文章你该怎么做?

[8331bd3ff6fe4b78.jpg]
 


孙权劝学

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蒙以军中多务 辞:

若孤 孰:

③蒙始就学 乃:

④即刮目相待 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读了本文,你从吕蒙身上获得了哪些启示?

1.①辞:借口 ②孰:谁 ③乃:于是 ④更:重新

2.(①不过是要你广泛博览群书,了解往事罢了。(“涉猎”、“见”为得分点)②(从)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看),(你)不再是(当初)的吴下阿蒙了。(省略部分为得分点)

3.开卷有益。只要学习,就会有收获。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选文,完成相关问题。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 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乙)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A. 吾妻之美我者,我也( ) B. 徐公来,视之 ( )

C. 天子至 ( ) D. 居无何 ( )

2.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

A.、以河内守亚夫将军 天子

B.、细柳 至霸上及棘门

C.、吾与徐公孰 吾妻之我者

D.、使人称谢 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3.下列句子中的“之”与例句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A.徐公来,孰视之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吾妻之美我者 D.暮寝而思之

4.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

5.《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6.《细柳营》一文中,写霸上及棘门军营的作用是什么?

1.A.偏爱  B.仔细,这个意义现在写作“熟” C.将要  D.过了不久

2.D 

3 .B  

4.(1)邹忌身高有八尺还多,而身体容貌光彩美丽。  (2)不久(随后),皇上的车队到了细柳营,军营中的将士都身披(穿)铠甲。

5.示例:以小见大,以家比国,委婉劝说,巧妙设喻,寓治国安邦之理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贴切自然,入情入理,让人心悦诚服。(意近酌情) 

6.与细柳营形成对比,衬托出细柳营军纪严明,从而突出周亚夫治军有方、恪尽职守的形象。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只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何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注释:如礼:按照规定的礼节、仪式。 恻然:同情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无他( ) (2)孝基察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

3文中富人之子被“逐之”是因为“ ”,孝基“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的原因 。(用自己的话回答)

4下列不符合文艺的一项是 ( )

A.张孝基助人有方,在劳动中促使妻子的兄弟转化。

B.张孝基心地善良,见妻子的兄弟乞讨就给予帮助。

C.张孝基孝敬老人,按照礼节赡养生病的岳父。

D.张孝基为人厚道,把岳父委托的财产还给妻子的兄弟。

1.(1)过错  (2)慢慢地

2.孝基让他去灌园,富人的儿子渐渐地能自食其力了。

3.不肖    他发现妻子的兄弟已经改过自新,不再像原来那样

4.C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恐已矣/寝而思之B.晋平公问师旷曰/皆以美徐公

C 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之若素 D. 盲臣安敢戏君?/谓妻曰

2、用六条“/”线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少 而 好 学 如 日 出 之 阳 壮 而 好 学 如 日 中 之 光 老 而 好 学 如 炳 烛 之 明 孰 与 昧 行 乎

3、师旷论好学的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1、D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信心,有决定,年纪、性别、身份都是和成功无关的。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 对下面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敢逾约 稍:稍微,稍许 B.媵人持沃灌 汤:汤饭

C.白玉之环 腰:腰佩 D.其欣悦,则又请焉 俟:等待

2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或遇叱咄 余则缊袍敝衣处

B. 以衾拥覆,久乃和 鸣之不能通其意

C. 中有足乐者 刀劈狼首

D. 不知口体奉不若人也 宋何罪

3. 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是明初文学家宋濂写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

B.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C.文章起笔就点出“嗜学”,为全文定下基调。

D.文章写“我”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

1. B

2.A 

3. D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馔(zhuàn):准备食物。④果蔬:泛指菜肴。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⑥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⑦啖: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觉饥甚而不敢

(2)果蔬皆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3.“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4.这则故事表现出王安石为人处事的

A.寡情吝啬 B.谨慎严谨 C.简朴节约 D.勤俭刻苦

1.⑴离开 (2)具备、准备

2.王安石拿过剩下的饼自己吃了,那个人(萧公子)很惭愧地退席。

3.以为王安石是当朝宰相,会准备丰盛的食物讲点排场的,所以“盛服而往”。

4.C   B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