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B.益慕圣贤之道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C.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A.余幼时即嗜学 ( )B.腰白玉之环 ( )
C.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D.媵人持汤沃灌 (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⑵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4.宋濂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嗜学”、“遍观群书”、“执经叩问”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1. B
2. A.爱好、喜欢 B.在腰间佩带 C.等待 D.热水
3.
⑴到了成年,更加羡慕圣贤的学问。或译成:已经成年,更加羡慕圣贤的道理。
⑵因此即使我比较愚钝,但终于有所收获。或译成:因此我虽然比较愚钝,但终于学有所获。
4. 用文章中的话作答: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答成“以中有足乐者”亦可。用自己的话回答,答出以下要点:
①坚守学习信念 ②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③克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
只要意思正确即可。
【甲】 祖逖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资治通鉴·晋纪十》)
【乙】 枕戈待旦
琨少负志气,有纵横之才,善交胜己,而颇浮夸。与范阳祖逖为友,闻逖被用,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①逆虏②,常恐祖生先吾著鞭。”其意气相期如此。在晋阳,常③为胡骑所围数重,城中窘迫无计,琨乃乘月登楼清啸,贼闻之,皆凄然长叹。中夜奏胡笳④,贼又流涕歔欷⑤,有怀土之切。向晓⑥复吹之,贼并弃围而走。(《晋书·刘琨传》)
注释:①[枭]斩首示众,引申为消灭。②[逆虏]敌人。③[常]通“尝”,曾经。④[胡笳]管乐器名,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使用。⑤[歔欷]叹息,哽咽。⑥[向晓]拂晓,天快亮时。
1.甲乙两文中有多处“为”字,意思不同。甲文中,“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一句中“为”的意思是 ① ;乙文中,“常为胡骑所围数重”一句中“为”的意思是 ② 。
2. 下列词语中,与“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中的“济”意思相同的是( )
A. 同舟共济 B. 无济于事 C. 扶危济困 D. 刚柔相济
3.翻译下列句子。
(1)遂屯淮阴,起冶铸兵。
翻译:
(2)贼并弃围而走。
翻译:
4.某学校开展“祖国在我心中”主题活动,小明阅读了以上材料很受鼓舞,他要在活动中介绍两人的事迹。下面是他的发言提纲,请你帮他填一填。
人物 | 表现 | 共同点 | 获得的启示 |
祖逖 | 闻鸡起舞 请缨北伐 中流击楫 | ①
② | |
刘琨 | 枕戈待旦 智退敌军 |
1.①做,担任;②被。
2. A
3.(1)(军队)于是在淮阴驻扎,修起冶铁炉,铸造兵器。
(2)敌兵一起放弃围城而撤离。
4.共同点:①少有大志;②杀敌报国(或“热爱祖国”)
启示:(1)要树立远大理想,有志向,有抱负;(2)爱国表现在以天下为己任,要为国事尽心尽力;
(3)退敌要有勇有谋,讲究策略才能做成大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A.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B.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①宄(guǐ):坏人。②钞:掠夺。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指物作诗立就(就:完成) B.客谢之(谢:感谢)
C.监试者异之(异:惊奇) D.以病去(去:离职,离开)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朗之内外(助词,的)B.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介词,因为)
C.稍稍宾客其父(代词,指仲永)D.今寇未至而先徙 (连词,表并列)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
A.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不尊重别人的父母,也就等于不尊重自己的父母。)
B.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沿山的居民果然大乱,(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抢掠。)
C.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现在您离开那里而迁居这里,只不过是为了躲避朝廷灭亡的期限罢了。)
D.朗躬巡视,致医药。(司马朗亲自巡视军营,为生病的士卒请医配药。)
4.选出对“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翻译正确的一项。( )
A.他的父亲利用他的优势,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B.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C.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避开同县的人,不让他们学习。
D.他的父亲认为仲永有优势,每天拉着仲永避开同县的人,不让他们学习。
5.选出下列对A.、B.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仲永小时候就善于作诗,文理皆有“可观”,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天赋。
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是因为他胃口不好。
D.司马朗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赞成,一是因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二是因为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但他的劝阻并未起作用。
1. B “监试者异之”的“异”,是指“对……感到惊奇”。
2. D “今寇未至而先徙”的“而”为连词,表转折。
3. C “彼”“此”具体所指为“野王”“温县”,“朝亡之期”应为“早晨死亡的期限”。
4. B
5.C “胃口不好”是文中所没有提及的。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蒙辞以军中多务 未尝稍降辞色 B. 蒙乃始就学 指物作诗立就
C. 自以为大有所益 益慕圣贤之道 D. 但当涉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中孙权是怎样劝学的?
1. D
2.和有志气的人分别几天后,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关键词:三日、更、刮目相待、何)
3.孙权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然后指出学习的方法和目的,最后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卿今当涂掌事(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代王侯的自称)
C.非复吴下阿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味道)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古代对自家兄长的尊称)
2.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以: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或以钱币乞之
B.若:①孰若孤 ②若为佣耕
C.过:①及鲁肃过寻阳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D.见:①见往事耳 ②有时见日
3.翻译下列句子。
(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谈谈你对“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这句话的理解。
5.作者是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吕蒙学习的成效的?请予以说明。
6.从文中找一个成语形容吕蒙的变化。吕蒙的变化给你带来什么启示?
7.对比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得到什么启示?
1. D
2. A
3.(1)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很有益处。
(2)跟读书人离别三天后,就应该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他,认清这件事情怎么长兄这么晚哪!
4.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难道是要你去阅读经书当博士吗?我只不过是叫你应当多读点书,熟悉一些历史罢了。这句话写出了孙权对读书目的的看法,揭示了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求取功名,更重要的是为增长见识阅历。
5.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鲁肃见到吕蒙时的惊异和钦佩之情,表现了学习使吕蒙有了巨大变化。(或答“对比”,以吕蒙学习前后的变化对比,表现其学习成效显著。)
6.成语:刮目相待。启示:示例:①要多读书,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见识。②人的成才和天赋没有很大关系,先天的不足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弥补。不管天赋怎样,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学有所成。
7.吕蒙“当涂掌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伤仲永》写出了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两文的内容都和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不管一个人天赋如何,后天学习是成才的根本途径。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初极狭,才通人
B.未尝识书具 默而识之
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渔人甚异之
D.忽啼求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说说对题目中“伤”的理解。
4.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课文采用“闻”“见”“问”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
B.本文用词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C.“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D.“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没有好好学习。
6.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7.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1. C
2.(1)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2)(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3.题目中“伤”字的意思是哀伤、叹息。作者“伤”仲永是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题目用一“伤”字,点明主题。正文部分无一“伤”字,而“伤”字贯穿始终,深刻含蓄。如“不使学”“泯然众人”均含有“伤”意。
4.“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作的必要铺垫,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才能衰退的家庭背景。
5. D
6.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7.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被泯灭(方仲永便如此)。
翁①天性孝友,深得父母心。母蚤②世,事继母无懈,二弟一妹,翁所成立③也。尝携妹北上,艤舟④绝岸,妹戏而前,俄坠水中。翁惊愕,不觉俱坠。其水深不可测,加天寒裘重,没人不见踪迹,观者皆骇。顷之,持妹而出。论者谓有神相云。蜀俗,兄弟壮且婚,多割灶自食⑤。翁深耻之,然不欲伤母弟心志,悉让其田宅。御史⑥之死王事也,向二毛其施弗究⑦。翁痛之,作永思堂于家,岁时率子妇祭拜以为常。
(节选自罗玘⑧《坦然翁传》)
【注释】①翁:坦然翁,姓刘,名山,四川珙县人。②蚤:通“早”。③成立:抚养成人。④艤(yǐ)舟:船泊岸边。⑤割灶自食:指家族内兄弟分家自立。⑥御史:指坦然翁的父亲。⑦向二毛其施弗究:过去御史家供养的老人未能坚持供养到底。⑧罗玘(qǐ):字景明,明朝江西抚州南城人。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论者谓有神相云
A.论者∕谓有神相云 B.论者谓∕有神相云
C.论者谓有∕神相云D.论者谓有神∕相云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尝: (2)悉: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顷之,持妹而出。
4.选文详写了哪几件事?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5.读了本文,你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
1. A
2.(1)曾经 (2)全、都
3.一会儿,(坦然翁)拉着妹妹(从水里)出来。
4.奋力救妹,让出田宅,遵从父愿。
5.围绕“孝敬父母,善待家人,体恤父母”几个要点来谈即可。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好读书,不求甚解
(2)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2.下列带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亲旧知其如此 旧:旧亲戚
B.箪瓢屡空,晏如也 晏:安乐,安然
C.造饮辄尽 造:往,到
D.既醉而退 退:回去,回家
3.下列带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或置酒而招之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B.以乐其志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不戚戚于贫贱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D.无怀氏之民欤 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③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④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⑤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5.文中介绍五柳先生的哪三大爱好?(可用原文回答)
①好读书;②性嗜酒;③著文章。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一句,点明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B.文章主要写了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
C.文章在写作上,多用否定句,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守。
D.文末的“赞”,是传记的一种体式,是称赞、赞美的意思。在这里,是赞美自己如古人一样高尚。
7.五柳先生的率真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的有关内容,简要分析。
1.(1) (喜爱)
(2) (体会)
(3) (期望)
(4) (经常)
2. A
3. A
4.①每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便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②他到人家那里去喝酒总要把酒喝尽,希望一定喝醉。
③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④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挡不住风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
⑤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们一类的人吧?
5.①好读书;②性嗜酒;③著文章。
6. D
7.(1)“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竟然以宅边的五棵柳树作为自己的号,随意自然,绝不附庸风雅,性情何等率真洒脱。(2)“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读书一旦读到会意之处,便沉醉其中,忘记了一切,特别率真可爱。(3)“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可以看出他随心而为,毫不拘束,率真放达。(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可知他面对穷苦的生活环境,依然泰然处之,并不追求物质享受,十分率真。(5)“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表明他读书不求名利,只求精神上的安慰,特别符合率真的性情。
公输(节选)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2)子墨子九距之
(3)楚王问其故
(4)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2.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D.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虽杀臣,不能绝也
3.翻译句子。
(1)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2)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4.选段在记述墨子与公输盘演练的攻守战中,“ ”“ ”两个词语可以看出战斗的激烈;“ )”一句可以看出公输盘已经技穷;“ ”一句表明楚王决定放弃攻打宋国。
5.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公输》一文出自《墨子》一书,此书一般被认为是墨子的弟子记述墨子的事。
B.墨子和公输盘都是技艺高超的工匠,他们的斗技是很精彩的。“九设九距尽”说明这场模拟攻守战的激烈。
C.“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个“诎”字,说明公输盘已是黔驴技穷;“吾不言”一句则表现他的阴险并带有威胁的意味。
D.选文中墨子采用设喻、类比的方法说服楚王停止攻打宋国。说明了有理走遍天下的道理,只要善于说理,一切困难将迎刃而解。
6. 文中“吾不言”的背后隐藏着公输盘怎样的心理?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 (虽然如此)
(2) (同“拒”,抵御)
(3) (缘故,原因)
(4) (入侵)
2. B
3.
(1)我认为(大王)派兵将攻打宋国,与上面说的那个人的情况是同一类(性质)的。
(2)公输盘攻城的器械招数全施展尽了,而墨子的抵御之术还绰绰有余。
4.“九设”“九距” “公输盘诎(公输盘之攻械尽)”;“吾请无攻宋矣”
5. D
6.他意识到墨子是攻宋的障碍,陡起杀机,在心里做着阴暗的盘算,想找茬杀掉墨子。
【甲】
柳宗元传
柳宗元,字子厚,其先盖河东人。
宗元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第进士、博学宏辞科①,授校书郎,调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善王叔文、韦执谊,二人者奇其才。及得政,引内禁②近,与计事,擢礼部员外郎,欲大进用。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既窜斥③,地又荒疠④,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⑤,一寓诸文。仿《离骚》数十篇,读者咸悲恻。
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时刘禹锡得播州,宗元曰:“播非人所居,而禹锡亲在堂,吾不忍其穷,无辞以白其大人⑥,如不往,便为母子永诀。”即具奏欲以柳州授禹锡而自往播。会大臣亦为禹锡请,因改连州。
柳人以男女质钱,过期不赎,则没为奴婢。宗元设方计,悉赎归之。尤贫者,令书庸,视直足相当,还其质。已没者,出己钱助赎。南方为进士者,走数千里从宗元游,经指授者,为文辞皆有法。世号“柳柳州”。十四年卒,年四十七。
(选自《新唐书·柳宗元传》有删节)
【乙】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唐·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释】①博学宏辞科:封建王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为制科之一种。②内禁:皇宫。③窜斥:贬逐。④荒疠(lì):指南蛮瘴疠之地。⑤堙(yīn)厄感郁:遭遇困境,感伤抑郁。⑥大人:指母亲大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及得政( ) (2)读者咸悲恻( )
(3)柳人以男女质钱( ) (4)走数千里从宗元游( )
2.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宗元少/精敏绝伦 B.播/非人所居
C.无/辞以白其大人 D.出己/钱助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善王叔文、韦执谊,二人者奇其才。
(2)会大臣亦为禹锡请,因改连州。
4.【甲】文中柳宗元在柳州为民办了哪件实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5.【乙】诗首句的“ ”字最能体现出柳宗元当时的心情。作者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寄托诗中,正如【甲】文中所说的“ , ”。
6.综合【甲】文和【乙】诗,说说诗人明明面对的是春天,为什么会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
1. 1)到,等到 (2)都 (3)用 (4)跑
2. B
3.(1)与王叔文、韦执谊关系很好,二人常常惊叹柳宗元的才能。
(2)恰巧有大臣也为刘禹锡奏请,于是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刺史。
4.柳宗元在柳州释放奴婢。
5.凄; 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
6.一是眼前那种落花满地、落叶满庭的萧瑟景象,像极了秋风扫落叶的景象;二是诗人再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意凄迷,有了秋天般的感觉。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