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传(节选)
【元】辛文房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①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②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③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④。
【注释】①宰:指县令。②辟:召,征召。③本诗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④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3.从《古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中,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意思正确的一项。
(1)怒引至庭下曰( )A.引导,诱导B.拉,拽C.引用
(2)拜谢曰( )A.认错,道歉B.辞别,离开C.感谢,酬谢
(3)白时卧庐山( )A.睡觉B.倒伏C.隐居
(4)累系浔阳狱( )A.连接,维系B.拘囚C.留意,挂念
14.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3处)
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16.下列句中的“望”字,与诗中“西望长安不见家”的“望”字情感相近的一项是( )
A.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C.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D.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__《沁园春·雪》)
17.诗歌末句,诗人借想象之景,表现凄凉、感伤的心境。结合所选诗文,分析产生这种心境的原因。
[a49ea660380b5ce3.jpg]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升序》宋濂
【乙】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节选自《师说》韩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余幼时即嗜学 嗜:喜欢
(B.)援疑质理 质:总结
(C.)是故无贵无贱 是故:因此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难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是
(A.)无从致书以观 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童趣》沈复)
(B.)人非生而知之者 鸣之不能通其意 (《马说》韩愈)
(C.)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卒皆夜惊恐 (《陈涉世家》司马迁)
(D.)余因得遍观群书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湖心亭看雪》张岱)
3以下几句话编为四组,分别体现宋濂诚信、明礼的是
①录毕,走送至,不敢稍逾越
②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③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④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4对【乙】段落有关内容的理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如果想跟从别人学习道理,是可以询问他的年龄是否比自己大的
(B.)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知识最终也不会理解
(C.)比自己年龄大的人如果懂得的道理比自己少,就能去当他的老师
(D.)无论高低贵贱、贫穷富有,道理存在之地,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B) 2.(D) 3.(A) 4.(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吴留村
【清】钱泳
吴留村,中顺治五年进士。其明年,即选江西萍乡县知县,升山东沂州府知府。因事左补无锡县知县者十三年,政通人和,士民感戴。忽有奸人持制府札①立取库金三千两。吴疑之,诘以数语,其人伏罪。乃告之曰:“尔等是极聪明人,故能作此伎俩。若落他人手,立斩矣。虽然,看汝状貌,尚有出息。”乃畀②以百金,纵之去。
后数年,闽寇日炽,吴解饷由海道至厦门,忽逢盗劫,已而尽还之。盗过船叩头谢罪曰:“公,大恩人也。”询之,即向所持札取库金者。由是其人献密计,为内应,将以报吴。时闽浙总督为姚公启圣,与吴同乡,商所以灭寇之法。康熙十五年冬,八闽既复,姚上闻,特擢福建按察使,旋升两广总督。
留村在无锡既膺殊遇,夙驾将行,锡之父老士庶被泽蒙庥③者,自县治以至河干,直达于省城之金阊门,八九十里,号泣攀留,行趾相接,不下数万人。其缙绅及受知之士,则操舟祖道,肆筵设席,鼓吹喧阗;或有执卮酒以献于道路者。连樯数十里依依不舍使君为之泫然士民之感德如此。
(选自《履园丛话》,有删节)
【注】①札:文书。②畀:bì,给予。③庥:xiū,保护。
1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后数年,闽寇日炽 日:
(2)锡之父老士庶被泽蒙庥者 被: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事左补无锡县知县者十三年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B.乃畀以百金,纵之去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C.忽逢盗劫,已而尽还之 俄而百千人大哭(《口技》)
D.其缙绅乃受知之士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疑之,诘以数语,其人伏罪。
(2)询之,即向所持札取库金者。
17.文中面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根据文意用“/”断开(限三处)。
连樯数十里依依不舍使君为之泫然士民之感德如此。
[196e61622d054622.jpg]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一)
王念孙,字怀祖,高邮州人。……既罢官,日以著述自娱,著《读书杂志》。于古义之晦,于抄写之误,皆一一正之。一字之证,博及万卷,其精於校雠①如此。又以邵晋涵先为《尔雅正义》,乃撰《广雅疏证》,日三字为程,阅十年而书成,凡三十二卷。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扩充于《尔雅》、《说文》,无所不达。然声音文字部分之严,一丝不乱。盖藉②张揖之书以纳诸说,而实多揖所未知,及同时惠栋、戴震所未及。
(二)
刘羽冲,沧州人也,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③,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禽。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郁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院,摇首叹息:“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注】①校雠:校对。②藉:借助。③经年:一年以后。
17.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阅十年而书成(经历)B.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探求)
C.自谓可将十万(带领)D.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会合)
1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乃撰《广雅疏证》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盖藉张揖之书以纳诸说 先帝不以臣卑鄙
C.全队溃覆,几为所禽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D.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 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
19.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 既罢官,日以著述自娱,著《读书杂志》。
②恒独步庭院,摇首叹息:“古人岂欺我哉!”
20. 结合王念孙、刘羽冲不同的治学态度,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三(20分)
17.D(3分) 18.C D(4分,各2分)
19.①(王念孙)被罢免官职后,每天以著书立说自娱,著有《读书杂志》。
②(刘羽冲)常常在庭院里独自漫步,摇着头自言自语:“古人怎么会欺骗我呢?”
(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0.王念孙为考证一字而博涉万卷,持之以恒,严谨治学,值得推崇;刘羽冲则盲从典籍,泥古不化,落得可悲下场,我们要引以为戒。(4分,各2分。治学态度1分,启示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吕元庸
丁用晦
吕元膺①为东都留守,常与处士②对棋。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因私易一子以自胜,吕辄已窥之,而棋侣不悟。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内外人莫测,棋者亦不安,乃以束帛赆③之。如是十年许,吕寝疾将亟,儿侄列前,吕曰:“游处交友,尔宜精择。吾为东都留守,有一棋者云云,吾以他事俾④去。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亟言之,即虑其忧慑;终不言,又恐汝辈灭裂⑤于知闻。”言毕,惆然长逝。(选自《芝田录》)
【注释】①吕元膺,唐德宗、宪宗时期的一位名臣。②处士:泛指没有做过惯的读书人。 ③赆(jìn)送的路费或财务。④俾(bǐ):使;⑤灭裂:疏忽。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 )⑵因私易一子以自胜( )⑶吕请棋处士他适(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
3.文中“易子”一事发生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吕元膺是一个怎样的人。
1.⑴认为、以为⑵私自,暗地里,偷偷地⑶到……去,往,去到
2.换一步棋子,也不值得在意只是这种心机让人害怕。
3.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
4.吕元膺是一个交友慎重,处事周全,重情义又讲原则,重视教育后代的人。他看到处士下棋时弄虚作假,就把处士辞退了。但他没有将事情张扬出去,临行时还赠送了财物,既保全了处士的颜面,也给了处士深刻的教训。在临终前还不忘用这件事来教育后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魏文侯轶事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选自《资治通鉴》)
1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命驾将适野 (前往)
B.知文侯以讲于己也 (知道, 明白 )
C.乃往,身自罢之 ( 罢免 )
D.文侯怒,任座趋出 ( 快走 )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韩借师于魏以伐赵 魏由是始大于三晋
B.克之,以封其子击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文侯应之亦然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D.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文侯是个诚实守信的人,为了不违狩猎之约,弃宴亲自前往。
B.魏文侯坚持外交原则,曾惹怒了实力不弱的韩、赵两国。
C.针对魏文侯封地于子的不当做法,任座敢于仗义执言,体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
D.魏文侯一会儿“怒”,一会儿“悦”,若非翟璜的巧妙解说,任座定会小命难保。
1 C
2.C
3.D
阅读下面的文段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逐许先帝以驱驰 潭中鱼可百许头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D.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10. 把“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翻译成现代汉语。
11、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11.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诸葛亮追述以往的经历,既表达对先帝的感恩之情,也表明对后主的耿耿忠心。
B.诸葛亮认为目前南北已平定,当率领全军复兴汉室,迁回旧都,实现先帝遗愿。
C.诸葛亮主动请缨讨伐奸贼,为了表明决心,郑重立下誓言,如若兵败甘愿受罚。
D.诸葛亮担心后主听信谗言,因此恳切劝后主,要广开言路,接纳治国的良策。
[69ca47e4706579a4.jpg]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 选自《说苑·敬慎》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是
A.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 胡不见我于王
B.使臣受吏民之垢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C.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货恶其弃于地也
D.孙叔敖再拜曰 一鼓作气,再而衰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孙叔敖为楚令尹 公输般为楚为云梯之械
B.楚王不知臣之不肖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C.君谨守此三者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足以治楚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孙叔敖做了楚国令尹后,都城的官员和百姓都来向他表示祝贺。
B.那个穿粗布衣服的老汉最后跑来吊唁是因为他对孙叔敖有很大的意见和不满。
C.从上文可知孙叔敖是个虚怀若谷,虚心请教,爱国爱民的人。
D.文章的主旨是统治者应该有勇气广开言路,善于纳谏。
1C
2B
3B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童趣》)
(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
1.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 ) (2)为之怡然称快 ( )
(3)媵人持汤沃灌, ( ) (4)同舍生皆被绮绣 ( )
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之:故时有物外之趣 腰白玉之环
B. 而: 使之冲烟而飞鸣 足肤皲裂而不知
C. 日:能张目对日 主人日再食
D.以:徐喷以烟 以中有足乐者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4.甲文“故时有物外之趣”中的“趣”和乙文“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乐”分别具体指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5、结合选文,就如何在生活中获得乐趣谈谈你得到的启示(回答两点即可)
1.(1)暗暗 (2)愉快的样子 (3)热水 (4)同“披”,穿着
2、A
3、(1)(我)抬头看它们(或蚊子),脖子因此(变得)僵硬了。
(2)我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之间,却毫无羡慕的意思。
4、示例:“趣”:①把叫声如雷的蚊子看作在空中飞舞的群鹤(或: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②把冲烟飞鸣的蚊子看作青云白鹤的景象(或: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乐”指读书(或“从师求学”)。
5、示例:①学会观察,在生活中发现乐趣。②保持一颗好奇心,善于从平淡的生活中寻找乐趣。③展开联想、想象,让平凡的事物变得神奇、有趣。④通过读书,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⑤能以乐观的心态对待艰苦的生活。(写出两点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庄子》故事两则
一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
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二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一项是( )
A. 惠子相梁 相:做宰相
B.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国:国都
C.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游:游玩
D. 请循其本 本:本心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名为鹓 其如土石何
B. 夫鹓发于南海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C.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拔山倒树而来
D. 我知之濠上也 辍耕之垄上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第一个文段,借鹓的故事,辛辣地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嘴脸,表现了庄子的功名利禄超然的态度。
B. 鹓的故事中,庄子用“鹓
”比喻高洁之士,用“腐鼠”比喻功名利禄,用“鸱”比喻醉心名利猜忌他人的小人,巧妙贴切,尖锐深刻。
C. 第二个文段中,虽然惠子与庄子的性格、气质不同,但从辩论结果可见,他们对事物的思维方法与认识结论,是完全一致的。
D. 庄子从鱼儿自由活泼的生命状态中,由衷地感到了愉悦,他坚持认为鱼儿快乐,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情的反映。
(4)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译文:
②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译文:
(1)C
(2)B
(3)C
(4)①有人对惠子说:“庄子前来,想要取代你做宰相。”②[9e6b69e8ff5039cc.jpg]鱼游得悠闲,这是鱼的快乐啊。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