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①,日煮粥一釜②,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③数茎啖④之。留守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臵之,既而悉败矣,留守自讶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亨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注释】①南都书舍:当时有名的书院。②釜:锅子。③齑(jì):腌菜或酱菜。④啖:吃。⑤留守:官职名称。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又无硕师名人与游 _____________ (2)礼愈.____________

(3)煮粥一釜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佳肴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表。

主要人物(人名)

主要内容(限8个字)

共同点

甲文 宋濂

借书抄书,从师求教

乙文 范仲淹

4.甲文的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是否赞同这种从师态度?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担心  (2)周到或周全  (3)每天  (4 )赠送或馈赠

2(1)所以我即使愚笨,终于还是有所收获。

(2)我现在就享用丰盛的饭菜,那以后的日子怎么能再吃得下这样的粥呢!

3、 (1)读书清苦(每日吃粥,日啖二粥),不受馈赠(不食佳肴、不享盛馔)(2)家贫苦读

4、言之成理即可。

(1)示例:赞同,学生应该虚心学习,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这既是对老师的尊敬,也是自己虚心求教的表现。

不赞同,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疑问或想法,与老师平等地交流、沟通这样利于求得真知。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 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pī)①圯(yí)②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 “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注释】①下邳(pī):地名 ②圯(yí):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援疑质理 援: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假:
③良因怪之 怪: ④父以足受 以:
2、翻译下面的语句。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3、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甲、乙两文说说宋濂和张良成功的原因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援:引、提出  ②假:借  ③怪:对……感到奇怪  ④以:介词,把

2、张良已经替他取回了鞋子,于是直身跪着给他穿上。
3、都使用了衬托手法,以老师的辞色严厉来衬托学生求教的谦虚恭敬诚恳态度。
4、相同处:两者都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成功。
不同处:甲文中宋濂的成功更多的是源于自己的勤奋刻苦。乙文中张良以诚心感动老者,在老者的帮助下成就了后来的伟业。

阅读【甲】【乙】两文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

【乙】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①,求英奇于仄陋②,采贤俊于岩穴③。君吴、楚之士,__之余④,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⑤;盈握之璧⑥,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⑦。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⑧乎?”(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辟命:征兆、任命。②仄陋:指地位底下的人。③岩穴:指隐士。④__之余:__的遗民。蔡洪为三国时吾人,魏灭吴,所以这样说。⑤孟津之河:黄河。⑥盈握之璧:一手握不过来的美玉。⑦何必常处:何必一定产生在固定的地方呢?⑧苗裔:后裔、后代。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

1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汉 室 倾 颓 奸 臣 窃 命 主 上 蒙 尘

2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每自比管仲。 采贤俊岩穴。

B.先主器。 君吴、楚士。

C.智术浅短。 有何异才应斯举。

D. 将军岂愿见之。 得无诸君是其苗裔

3解释句中加点词。

三往,乃见。( ) ⑵先主遂亮。( )

⑶欲大义于天下。( )⑷昔武王纣。( )

4翻译【甲】文中画线句。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5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在诸葛亮出场之前,先对其进行了侧门描写。

B.“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用了对比的写法,就像《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是一个判断句。

D.“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6刘备为求贤而 (填一成语),由此可知,在对才人的认知上他与蔡洪是有共识的。蔡洪的主要观点是 。由此我们进一步想到了瞬发于

,傅说举于 ,还有“举于海”的孙叔敖,“举于市”的

1 室 倾 颓 / 奸 臣 窃 命 / 主 上 蒙 尘

2  

3(1)总共   (2)拜访   (3)通“伸”,伸张    (4)讨伐,征讨

4这个人值得登门拜访,不应该委屈他前来。将军应该屈尊亲自前去拜访。

5B

6三顾茅庐   英雄不问出处(或“圣贤所出,何必常处?”) 畎亩之中   版筑之间(原文或现代汉语均可)   百里奚  

苏武传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须发尽白。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注释】①亡:通“无”,没有。②信义安所见乎:信义在哪里显现呢?见:通“现”,呈现。③春秋:年纪。④夷灭:被杀。⑤子卿尚复谁为乎:你又替谁(守节)呢?⑥亲近:皇帝的侍从。⑦斧钺:古代兵器,汤镬:古代大锅。⑧卫律:人名,与李陵一样,为投降单于的汉将。⑨衿:衣襟。⑩决:通“诀”。

【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班固所著《汉书》中的《苏武传》。苏武作为汉使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达19年之久,始终没有投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武使匈奴明年 / 安陵君固使唐睢使于秦 (《唐睢不辱使命》)

B.为武酒设乐 / 且焉土石 (《愚公移山》)

C.请今日之欢 / 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 《送东阳马生序》 )

D.与武决 / 委而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两章)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陵见至诚

A.太守即遣人随往 (《桃花源记》)

B.不能指一端 (《口技》)

C.安陵君许寡人 (《唐睢不辱使命》)

D.真不知马也 (《马说》)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2)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4.李陵劝说苏武投降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结合文段说说苏武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B

2.A

3.(1)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怨恨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2)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大恶极!

4.李陵劝苏武投降的理由:①匈奴单于愿意诚心相待苏武。②苏武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

③法令随时变更,安危不可预料。

李陵的精神品质:①苏武不畏艰苦,长年累月与恶劣环境做斗争的生存勇气,展现了其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品质;

②他面对李陵的劝降,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忠诚,立场坚定,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守节不移的品质。

李白传(节选)

【元】辛文房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释】①宰:指县令。②辟:召,征召。③本诗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④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3.从《古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中,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意思正确的一项。

(1)怒至庭下曰( )A.引导,诱导B.拉,拽C.引用

(2)拜曰( )A.认错,道歉B.辞别,离开C.感谢,酬谢

(3)白时庐山( )A.睡觉B.倒伏C.隐居

(4)累浔阳狱( )A.连接,维系B.拘囚C.留意,挂念

14.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3处)

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16.下列句中的“望”字,与诗中“西望长安不见家”的“望”字情感相近的一项是( )

A.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C.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D.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__《沁园春·雪》)

17.诗歌末句,诗人借想象之景,表现凄凉、感伤的心境。结合所选诗文,分析产生这种心境的原因。

[a49ea660380b5ce3.jpg]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升序》宋濂

【乙】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节选自《师说》韩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余幼时即学 嗜:喜欢

(B.)援疑理 质:总结

(C.)是故无贵无贱 是故:因此

(D.)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难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是

(A.)无从致书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童趣》沈复)

(B.)人非生而知者 鸣不能通其意 (《马说》韩愈)

(C.)故余虽愚,或有所闻 皆夜惊恐 (《陈涉世家》司马迁)

(D.)因得遍观群书 强饮三大白而别 (《湖心亭看雪》张岱)

3以下几句话编为四组,分别体现宋濂诚信、明礼的是

①录毕,走送至,不敢稍逾越

②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③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④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4对【乙】段落有关内容的理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如果想跟从别人学习道理,是可以询问他的年龄是否比自己大的

(B.)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知识最终也不会理解

(C.)比自己年龄大的人如果懂得的道理比自己少,就能去当他的老师

(D.)无论高低贵贱、贫穷富有,道理存在之地,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B)     2.(D)     3.(A)     4.(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吴留村

【清】钱泳

吴留村,中顺治五年进士。其明年,即选江西萍乡县知县,升山东沂州府知府。因事左补无锡县知县十三年,政通人和,士民感戴。忽有奸人持制府札立取库金三千两。吴疑之,诘以数语,其人伏罪。乃告之曰:“尔等是极聪明人,故能作此伎俩。若落他人手,立斩矣。虽然,看汝状貌,尚有出息。”乃畀以百金,纵之去。

后数年,闽寇炽,吴解饷由海道至厦门,忽逢盗劫,已尽还之。盗过船叩头谢罪曰:“公,大恩人也。”询之,即向所持札取库金者。由是其人献密计,为内应,将以报吴。时闽浙总督为姚公启圣,与吴同乡,商所以灭寇之法。康熙十五年冬,八闽既复,姚上闻,特擢福建按察使,旋升两广总督。

留村在无锡既膺殊遇,夙驾将行,锡之父老士庶泽蒙庥者,自县治以至河干,直达于省城之金阊门,八九十里,号泣攀留,行趾相接,不下数万人。缙绅及受知之士,则操舟祖道,肆筵设席,鼓吹喧阗;或有执卮酒以献于道路者。连樯数十里依依不舍使君为之泫然士民之感德如此。

(选自《履园丛话》,有删节)

【注】①札:文书。②畀:bì,给予。③庥:xiū,保护。

1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后数年,闽寇炽 日:

(2)锡之父老士庶泽蒙庥者 被: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事左补无锡县知县十三年 上书谏寡人,受中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B.畀以百金,纵之去 当立者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C.忽逢盗劫,已尽还之 俄百千人大哭(《口技》)

D.缙绅乃受知之士 安陵君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疑之,诘以数语,其人伏罪。

(2)询之,即向所持札取库金者。

17.文中面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根据文意用“/”断开(限三处)。

连樯数十里依依不舍使君为之泫然士民之感德如此。

[196e61622d054622.jpg]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一)

王念孙,字怀祖,高邮州人。……既罢官,日以著述自娱,著《读书杂志》。于古义之晦,于抄写之误,皆一一正之。一字之证,博及万卷,其精於校雠如此。又以邵晋涵先为《尔雅正义》,撰《广雅疏证》,日三字为程,十年而书成,凡三十二卷。其书就古音以古义,引伸触类,扩充于《尔雅》、《说文》,无所不达。然声音文字部分之严,一丝不乱。盖藉张揖之书纳诸说,而实多揖所未知,及同时惠栋、戴震所未及。

(二)

刘羽冲,沧州人也,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十万。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所禽。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郁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院,摇首叹息:“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注】①校雠:校对。②藉:借助。③经年:一年以后。

17.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十年而书成(经历)B.其书就古音以古义(探求)

C.自谓可十万(带领)D.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会合)

1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撰《广雅疏证》 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B.盖藉张揖之书纳诸说 先帝不臣卑鄙

C.全队溃覆,几所禽 仅有“敌船”火所焚

D.州官亦好事,使试一村 今有人此,舍其文轩

19.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 既罢官,日以著述自娱,著《读书杂志》。

②恒独步庭院,摇首叹息:“古人岂欺我哉!”

20. 结合王念孙、刘羽冲不同的治学态度,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三(20分)

  17.D(3分)    18.C D(4分,各2分)

  19.①(王念孙)被罢免官职后,每天以著书立说自娱,著有《读书杂志》。

     ②(刘羽冲)常常在庭院里独自漫步,摇着头自言自语:“古人怎么会欺骗我呢?”

     (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0.王念孙为考证一字而博涉万卷,持之以恒,严谨治学,值得推崇;刘羽冲则盲从典籍,泥古不化,落得可悲下场,我们要引以为戒。(4分,各2分。治学态度1分,启示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吕元庸

丁用晦

吕元膺①为东都留守,常与处士②对棋。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因私易一子以自胜,吕辄已窥之,而棋侣不悟。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内外人莫测,棋者亦不安,乃以束帛赆③之。如是十年许,吕寝疾将亟,儿侄列前,吕曰:“游处交友,尔宜精择。吾为东都留守,有一棋者云云,吾以他事俾④去。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亟言之,即虑其忧慑;终不言,又恐汝辈灭裂⑤于知闻。”言毕,惆然长逝。(选自《芝田录》)

【注释】①吕元膺,唐德宗、宪宗时期的一位名臣。②处士:泛指没有做过惯的读书人。 ③赆(jìn)送的路费或财务。④俾(bǐ):使;⑤灭裂:疏忽。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棋侣吕必不顾局矣( )⑵因易一子以自胜( )⑶吕请棋处士他(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

3.文中“易子”一事发生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吕元膺是一个怎样的人。

1.⑴认为、以为⑵私自,暗地里,偷偷地⑶到……去,往,去到

2.换一步棋子,也不值得在意只是这种心机让人害怕。

3.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

4.吕元膺是一个交友慎重,处事周全,重情义又讲原则,重视教育后代的人。他看到处士下棋时弄虚作假,就把处士辞退了。但他没有将事情张扬出去,临行时还赠送了财物,既保全了处士的颜面,也给了处士深刻的教训。在临终前还不忘用这件事来教育后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魏文侯轶事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选自《资治通鉴》)

1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命驾将野 (前往)

B.文侯以讲于己也 (知道, 明白 )

C.乃往,身自之 ( 罢免 )

D.文侯怒,任座出 ( 快走 )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韩借师魏以伐赵 魏由是始大三晋

B.克之,以封子击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文侯应亦然 呼尔而与,行道之人弗受 。

D.使翟璜召任座反之 民殷国富不知存恤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文侯是个诚实守信的人,为了不违狩猎之约,弃宴亲自前往。

B.魏文侯坚持外交原则,曾惹怒了实力不弱的韩、赵两国。

C.针对魏文侯封地于子的不当做法,任座敢于仗义执言,体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

D.魏文侯一会儿“怒”,一会儿“悦”,若非翟璜的巧妙解说,任座定会小命难保。

1 C

  2.C

  3.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