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并加礼辟,伯珍应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萇隐处也。二年,伯珍移居之。门前生梓树,一年便合抱。家甚贫窭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受业生凡千余人。 (选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删节)

【注释】 ① 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与下文的“吴郡顾欢”都是地名人名。 ②辟:征召(为官)。③龙丘萇:人名。④窭:贫穷。

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家 甚 贫 窭 兄 弟 四 人 皆 白 首 相 对 时 人 呼 为 四 皓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伯珍孤贫( ) (2)学无纸( )

(3)山水出 ( ) (4)建武四年,(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

4.这篇短文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1.家 甚 贫 窭 / 兄 弟 四 人 皆 白 首 相对 /  时 人 呼 为  四  皓       

2.(1)小时候(2)写字(书法)(3)突然(4)去世

3.徐伯珍把床叠架起来,坐在上面,诵读不停。

4.示例:不为名利等外物所惑,坚持自己的选择;只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

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①,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②,熏渍③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④,较⑤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⑥鱼之肆⑦,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之徒⑧,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选自《颜氏家训·慕贤》)

【注释】①播越:离散。②款狎:指相互问关系亲密。③渍:染。④操履:操守德行。艺能:本领,技能。⑤较:通“皎”,明显。⑥鲍鱼:咸鱼,气味腥臭。肆:店铺。⑧之徒:那样的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l)较明易者也? (2)君子必交游焉。

(3)无不如己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墨子悲染丝 战长勺(《曹刿论战》)

B.如人芝兰之室,久自芳也 可远观不可亵玩也(《爱莲说》)

C.潜移默化,自然似 河曲智叟笑而止曰(《愚公移山》)

D.是与善人居 杀之应陈涉(《陈涉世家》)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4.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论述了外部环境对人精神性情的影响,指出交友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B.本文以“入芝兰之室自香,入鲍鱼之肆自臭”这一生活现象来证明人的神情容易被同化的道理,比喻论证生动形象、自然贴切。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说明了潜移默化的道理,多与名贤交游,方能受到有益熏陶,颜氏家训对现在青少年的成长仍有指导意义。

D.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常以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来象征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品行,这与本文观点一致。

1(1)习:学习    (2)慎:慎重(或谨慎)  (3)友:以……为友(或交朋友)

2C

3只要比我优秀,便足以(或值得)让我看重他。

4D

【甲】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范晔《强项令》)

【乙】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踊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节选自《大学》)

【注释】①踊:yī,通“一”。偾:fèn,偾事,坏事。③舒:慢慢消费的意思,这里指节俭。④以财发身:用仗义疏财修养德行。⑤以身发财:用生命敛钱发财。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宣悉以诸吏(分发)B.使宣叩头主(感谢)

C.一国仁(兴起)D.踊人贪(暴戾)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后特征为洛阳令B.由是搏击豪强

C.生财有大道D.为之者,用之者舒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威不能行/一令乎B.以/宣尝为二千石

C.则/财恒足矣D.仁者/以财发身

4.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刻画了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强项令”形象;乙文则是用格言的形式告诫世人修身以治国的道理。

B.甲文“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辆”,体现了董宣为官清廉、生活贫困;乙文“为之者疾,用之者舒”,提倡消费者应该节俭。

C.甲文从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详细记叙了董宣断案的经过。

D.甲文董宣死后家境贫寒的景象刚好印证了乙文中“不仁者以身发财”的观点。

5.对选文写作手法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通过正面、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乙文通过对比手法表明修身、治国之道。

B.甲文行文活泼,语言富有表现力;乙文句式整饬,语言平实。

C.甲文浓墨重彩刻画董宣秉公执法,只是为了突出他个人英雄形象;乙文以“一言偾事,一人定国”说明个人言行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D.甲文集描写、议论、记叙为一体;乙文则以议论为主。

非选择题.Com]

6.将甲、乙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将何以理天下乎?

(2)生之者众,食之者寡。

7.请结合甲文文意,分析“天子不与白衣同”的言外之意。

1. B 2. C 3. A 4. D5. C

非选择题

6.(1) 将拿(凭)什么来治理天下呢?

  (2) 生产财富的人很多,消费财富的人很少。

7①“天子”与“白衣(百姓)”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不同; ②作为天子,要治理天下,更应遵守法纪。

课内文言文阅读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后特征为洛阳令( ) (2)宣悉以诸吏( )

2.皇帝称董宣为“强项令”,而京师号之“卧虎”。这两个称呼都从侧面反映了董宣

的精神。

3.“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这些言行表明光武帝刘秀是个怎样的君王?

答:

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译:

(2)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译:

1.⑴特例征召   ⑵分发

2.董宣执法公正严明 

3.能听取正确意见,勇于改过,是个较英明的君王。

4.略

文言文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元军统帅。 ②扞(hàn):保卫。 ③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又何焉?( ) (2)小惠未,民弗从也。( )

(3)故患有所不也。( ) (4)天祥泫然出。(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3.请从【丙】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

①富贵不能淫:

②威武不能屈:

4.【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乙】文中的哪句话?

5.试分析【甲】文中曹刿与【丙】文中文天祥两个形象的相同与不同处。

1.(1)间,参与 (2)徧,通“遍”,遍及。(3)辟,通“避”,躲避。(4)涕,眼泪。

2.(1)居高官得厚禄的人(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不仅仅贤(德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3)弘范非要坚持让文天祥写劝降书,文天祥就把自己的《过零丁洋》诗写下来给了他。

3.①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②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

4.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舍生取义者也”) 。

5.示例:相同处,是他们都有强烈的爱国心;不同处是曹刿在面临强国进攻国家危难时挺生而出,以不凡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保卫了国家;文天祥则是在竭尽能力也不能保全国家之时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殉自己的祖国,表现出震撼千秋的民族气节。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馕(zhǎn)粥不充,日昃(zè 太阳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明臣言行录》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晨人持沃灌: 白玉之环:

③再长山朱氏: ④往往馕粥不

2.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3.[甲][乙]两文都有写生活条件艰苦的句子,请你各摘录一句。

[甲]文:

[乙]文:

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1.答案:①热水 ②挂在腰间(腰佩)  ③到、往   ④够、充足

2 .答案:①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②有时夜里疲倦了,就用水洗洗脸。   

3.答案:甲文:“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或“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乙文:往往馕粥不充,日昃始食。

4.相同点:都用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

不同点:甲文运用了对比手法来表现宋濂用精神上的富足战胜物质上的贫困;乙文只是正面描写范仲淹的一天活动来表现他的刻苦。

5.答案要点:第1问: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够产生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促使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第2问:我们的生活条件不知比他们优越多少倍,我们应利用这优越的条件,学习他们刻苦勤奋的精神,使自己学业有成。

译文: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感动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五年以来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有时候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稀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于是就博通《六经》的要领,慷慨有抱负于天下,他经常对自己说:“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①,日煮粥一釜②,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③数茎啖④之。留守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臵之,既而悉败矣,留守自讶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亨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注释】①南都书舍:当时有名的书院。②釜:锅子。③齑(jì):腌菜或酱菜。④啖:吃。⑤留守:官职名称。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又无硕师名人与游 _____________ (2)礼愈.____________

(3)煮粥一釜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佳肴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表。

主要人物(人名)

主要内容(限8个字)

共同点

甲文 宋濂

借书抄书,从师求教

乙文 范仲淹

4.甲文的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是否赞同这种从师态度?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担心  (2)周到或周全  (3)每天  (4 )赠送或馈赠

2(1)所以我即使愚笨,终于还是有所收获。

(2)我现在就享用丰盛的饭菜,那以后的日子怎么能再吃得下这样的粥呢!

3、 (1)读书清苦(每日吃粥,日啖二粥),不受馈赠(不食佳肴、不享盛馔)(2)家贫苦读

4、言之成理即可。

(1)示例:赞同,学生应该虚心学习,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这既是对老师的尊敬,也是自己虚心求教的表现。

不赞同,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疑问或想法,与老师平等地交流、沟通这样利于求得真知。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 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pī)①圯(yí)②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 “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注释】①下邳(pī):地名 ②圯(yí):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援疑质理 援: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假:
③良因怪之 怪: ④父以足受 以:
2、翻译下面的语句。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3、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甲、乙两文说说宋濂和张良成功的原因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援:引、提出  ②假:借  ③怪:对……感到奇怪  ④以:介词,把

2、张良已经替他取回了鞋子,于是直身跪着给他穿上。
3、都使用了衬托手法,以老师的辞色严厉来衬托学生求教的谦虚恭敬诚恳态度。
4、相同处:两者都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成功。
不同处:甲文中宋濂的成功更多的是源于自己的勤奋刻苦。乙文中张良以诚心感动老者,在老者的帮助下成就了后来的伟业。

阅读【甲】【乙】两文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

【乙】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①,求英奇于仄陋②,采贤俊于岩穴③。君吴、楚之士,__之余④,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⑤;盈握之璧⑥,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⑦。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⑧乎?”(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辟命:征兆、任命。②仄陋:指地位底下的人。③岩穴:指隐士。④__之余:__的遗民。蔡洪为三国时吾人,魏灭吴,所以这样说。⑤孟津之河:黄河。⑥盈握之璧:一手握不过来的美玉。⑦何必常处:何必一定产生在固定的地方呢?⑧苗裔:后裔、后代。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

1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汉 室 倾 颓 奸 臣 窃 命 主 上 蒙 尘

2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每自比管仲。 采贤俊岩穴。

B.先主器。 君吴、楚士。

C.智术浅短。 有何异才应斯举。

D. 将军岂愿见之。 得无诸君是其苗裔

3解释句中加点词。

三往,乃见。( ) ⑵先主遂亮。( )

⑶欲大义于天下。( )⑷昔武王纣。( )

4翻译【甲】文中画线句。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5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在诸葛亮出场之前,先对其进行了侧门描写。

B.“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用了对比的写法,就像《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是一个判断句。

D.“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6刘备为求贤而 (填一成语),由此可知,在对才人的认知上他与蔡洪是有共识的。蔡洪的主要观点是 。由此我们进一步想到了瞬发于

,傅说举于 ,还有“举于海”的孙叔敖,“举于市”的

1 室 倾 颓 / 奸 臣 窃 命 / 主 上 蒙 尘

2  

3(1)总共   (2)拜访   (3)通“伸”,伸张    (4)讨伐,征讨

4这个人值得登门拜访,不应该委屈他前来。将军应该屈尊亲自前去拜访。

5B

6三顾茅庐   英雄不问出处(或“圣贤所出,何必常处?”) 畎亩之中   版筑之间(原文或现代汉语均可)   百里奚  

苏武传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须发尽白。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注释】①亡:通“无”,没有。②信义安所见乎:信义在哪里显现呢?见:通“现”,呈现。③春秋:年纪。④夷灭:被杀。⑤子卿尚复谁为乎:你又替谁(守节)呢?⑥亲近:皇帝的侍从。⑦斧钺:古代兵器,汤镬:古代大锅。⑧卫律:人名,与李陵一样,为投降单于的汉将。⑨衿:衣襟。⑩决:通“诀”。

【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班固所著《汉书》中的《苏武传》。苏武作为汉使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达19年之久,始终没有投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武使匈奴明年 / 安陵君固使唐睢使于秦 (《唐睢不辱使命》)

B.为武酒设乐 / 且焉土石 (《愚公移山》)

C.请今日之欢 / 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 《送东阳马生序》 )

D.与武决 / 委而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两章)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陵见至诚

A.太守即遣人随往 (《桃花源记》)

B.不能指一端 (《口技》)

C.安陵君许寡人 (《唐睢不辱使命》)

D.真不知马也 (《马说》)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2)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4.李陵劝说苏武投降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结合文段说说苏武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B

2.A

3.(1)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怨恨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2)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大恶极!

4.李陵劝苏武投降的理由:①匈奴单于愿意诚心相待苏武。②苏武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

③法令随时变更,安危不可预料。

李陵的精神品质:①苏武不畏艰苦,长年累月与恶劣环境做斗争的生存勇气,展现了其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品质;

②他面对李陵的劝降,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忠诚,立场坚定,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守节不移的品质。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