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黄福,字如锡,昌邑人。上书论国家大计,太祖奇之,超拜工部右侍郎。建文时,深见倚任。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帝置不问,复其官。
②福随事制宜,咸有条理。上疏言:“交阯①赋税轻重不一,请酌定,务从轻省。”于是编氓籍,定赋税,兴学校,置官师。数召父老宣谕德意,戒属吏毋苛扰。一切镇之以静,上下帖然。时群臣以细故谪交阯者众,福咸加拯恤,甄其贤者与共事,由是至者如归。镇守中官马骐怙宠虐民,福数裁抑之。骐诬福有异志。帝察其妄,不问。福在交阯凡十九年。及还,交人扶携走送,号泣不忍别。
③ 福丰仪修整,不妄言笑。历事六朝,多所建白。公正廉恕,素孚于人。当官不为赫赫名,事微细无不谨。忧国忘家,老而弥笃。自奉甚约,妻子仅给衣食,所得俸禄,惟待宾客周匮乏而已。初,成祖手疏大臣十人,命解缙评之,惟于福曰:“秉心易直,确乎有守”,无少贬。
(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二》有删减)
【注】①交阯,中国古代地名,位于今越南共和国。
1.下列选项中“以”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句:一切镇之以静
A. 何不试之以足 B.可以一战
C. 策之不以其道 D. 扶苏以数谏故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福才干深受各位皇帝倚重。虽然名列成祖奸党名单,但是成祖没有听信李景隆指摘,恢复了他的官职。
B. 黄福做事符合实际,都很有条理,上书请求减轻赋税,兴办学校,置办官师,抚慰父老,禁止官吏扰民,因此上下都很顺从服气。
C. 黄福在交阯为官不畏豪强,曾经遭到马骐的诬陷,而被皇帝召回,离开交阯的时候,民众哭泣不舍。
D. 黄福做官不为名利,做事情严谨细致,非常节俭,妻子和孩子只够衣食,只用于接待宾客和周济了缺衣少食的人。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深见倚任 ②但目为奸党
③甄其贤者与共事 ④福在交阯凡十九年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书论国家大计,太祖奇之,超拜工部右侍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群臣以细故谪交阯者众,福咸加拯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A
2. C
3 见:被 ②目:被看做 ③甄:鉴别 ④凡:总共
4. (1)(黄福)曾上书论国家大事,太祖很赏识他,把他越级升为工部右侍郎。(得分点“大计”、“奇”、“拜”)
2)当时群臣因为细小的事情被贬谪到交阯的有很多,黄福(对他们)都加以拯救和抚恤。(得分点、“谪”、“咸”)
①普为滁州判官,太祖与语,奇之。会获盗百余人,将就死。普意其有冤,启太祖,更讯之,所全活十七八。
②普尝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上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悟,用之。后果称职。
【注释】除:任命、授职。
1下列与文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⑴普为滁州判官___
A. 向吾不为斯役 B. 为一说,使与书俱
C.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D.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⑵会获盗百余人___
A.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B. 与秦王会渑池
C. 会宾客大宴 D. 垓下之会为最
2下列对画线句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
A. 上怒取其奏,坏裂投地。 B. 上怒,取其奏坏裂,投地。
C. 上怒取,其奏坏裂投地。 D. 上怒,取其奏,坏裂投地。
3赵普向太祖陈述重新审问盗贼的结果是___(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4从第②段看,赵普具有___、___的品质。
1(1)C(2)C
2D
3所全活十七八
4坚毅执着、沉着冷静、慧眼识人、不畏权责、敢于进谏、坚持不懈。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世隶耕 隶:属于
B.父利其然也 利:认为……有利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D.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称赞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其真无马邪
B.或以钱币乞之 以刀劈狼首
C.贤于材人远矣 能谤讥于市朝
D.卒之为众人 将军岂愿见之乎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叙写“神童”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而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揭示了
后天教育对于人的成才的重要性。
B.全文叙事简约,如第二段中一“闻”一“见”一“问”,寥寥数语,即交代
了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的几个阶段。
C.善用对比,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全文主要通过“材人”与“众人”的对
比,突出了“不受之人”的严重后果。
D.作者在叙事中流露出对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哀伤和惋惜,进而借事说理,提出
了对世人的告诫与警醒。
1答: D。【 “称”:相当;相符合。】
2答: B。【A、其:①代词,代替仲永写得诗;②语气助词,难道,表推测。B、介词,用。C、①副词,比;②介词,在。D、①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②代词,他。】
3答:C。【C、“本文主要通过‘才人’与‘众人’的对比”错误。
归鉞①,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家贫,母即喋喋②罪过鉞,父大怒逐之。鉞数③困,匍匐道中。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鉞依依④户外,俯首窃⑤泪下,族人莫不怜也。
父卒,母与其子居,鉞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⑥。后大饥⑦,母不能自活。鉞往涕泣奉迎⑧。母内自惭,从之。 鉞得食,先予母、弟,而己有饥色。奉母终身怡然。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归氏孝子,予既列之家乘矣,身微贱而其行卓⑨,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选文有改动)
①归鉞:人名。②喋喋:说话没完没了。③数:屡次。④依依:依恋的样子。⑤窃:偷偷地。⑥致:送达。⑦饥:饥荒,年成不好。⑧奉迎:迎接。奉,敬辞。⑨卓:高。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比”的义项有:①并列,挨着;②顺从,和顺;③比较;④及,等到。“比归,母又复杖之”中的“比”,应选的一项是(填序号)……【 】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父大怒逐之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 ①母与其子居 ②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C. ①独其宗亲邻里知之 ②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 ①身微贱而其行卓 ②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 由是:
(2)鉞贩盐市中 市:
(3)而己有饥色 色:
(4)奉母终身怡然 怡然:
4、对选文加横线句子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对话,表现人物情感。
5、归鉞的哪些孝行让人感动?请根据选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1.④
2.A
3.(1)因为这样,因此(2)市场,集市(3)脸色(4)高兴地样子
4.归鉞流着泪说:“母亲,我接您来了。现在闹饥荒,请您住到我家去吧!我会好好照顾您的”后母说:“孩子过去都是我糊涂啊,让你受委屈了。那我就跟你走吧。”
5.①关心后母送食物②灾荒年接后母③忍饿让食物给后母④侍奉后母始终很高兴⑤从不说后母不好。
【甲】 祖逖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资治通鉴·晋纪十》)
【乙】 枕戈待旦
琨少负志气,有纵横之才,善交胜己,而颇浮夸。与范阳祖逖为友,闻逖被用,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①逆虏②,常恐祖生先吾著鞭。”其意气相期如此。在晋阳,常③为胡骑所围数重,城中窘迫无计,琨乃乘月登楼清啸,贼闻之,皆凄然长叹。中夜奏胡笳④,贼又流涕歔欷⑤,有怀土之切。向晓⑥复吹之,贼并弃围而走。(《晋书·刘琨传》)
注释:①[枭]斩首示众,引申为消灭。②[逆虏]敌人。③[常]通“尝”,曾经。④[胡笳]管乐器名,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使用。⑤[歔欷]叹息,哽咽。⑥[向晓]拂晓,天快亮时。
1.甲乙两文中有多处“为”字,意思不同。甲文中,“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一句中“为”的意思是 ① ;乙文中,“常为胡骑所围数重”一句中“为”的意思是 ② 。
2. 下列词语中,与“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中的“济”意思相同的是( )
A. 同舟共济 B. 无济于事 C. 扶危济困 D. 刚柔相济
3.翻译下列句子。
(1)遂屯淮阴,起冶铸兵。
翻译:
(2)贼并弃围而走。
翻译:
4.某学校开展“祖国在我心中”主题活动,小明阅读了以上材料很受鼓舞,他要在活动中介绍两人的事迹。下面是他的发言提纲,请你帮他填一填。
人物 | 表现 | 共同点 | 获得的启示 |
祖逖 | 闻鸡起舞 请缨北伐 中流击楫 | ①
② | |
刘琨 | 枕戈待旦 智退敌军 |
1.①做,担任;②被。
2. A
3.(1)(军队)于是在淮阴驻扎,修起冶铁炉,铸造兵器。
(2)敌兵一起放弃围城而撤离。
4.共同点:①少有大志;②杀敌报国(或“热爱祖国”)
启示:(1)要树立远大理想,有志向,有抱负;(2)爱国表现在以天下为己任,要为国事尽心尽力;
(3)退敌要有勇有谋,讲究策略才能做成大事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节选)
【乙】信①数与萧何②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③,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注释]①信:韩信。②萧何:刘邦的丞相。③上:帝王,这里指刘邦。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臣本布衣( )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③何闻信亡( ) ④王许之 (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译文:
②此乃信所以去也。
译文:
3.【甲】段中,诸葛亮为什么向刘禅追叙先帝的知遇之恩和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
答:
4.【甲】【乙】两段中,先帝刘备与萧何在对待人才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
1.⑴平民,(2)身份低微(3)听说(4)答应
2.(1)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拿当代的大事来询问我1(2)这就是韩信离开的原因。
3.表明自己的忠心,启发刘禅明白创业的艰难,从而发愤图强,不负先帝遗愿,卖现出师的目标,完成先帝未完成的大业
4.爱惜人才,知人善任。
骆统字公绪,会稽乌伤人也。父俊,官至陈相,为袁术所害。统母改适,为华歆小妻,统时八岁,遂与亲客归会稽。其母送之,拜辞上车,面而不顾,其母泣涕于后。御者曰:“夫人犹在也。”统曰:“不欲增母思,故不顾耳。”事适母甚谨。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统为之饮食衰少。其姊仁爱有行,寡归无子,见统甚哀之,数问其故。统曰:“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姊曰:“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乃自以私粟与统,又以告母,母亦贤之,遂使分施,由是显名。
以随陆逊破蜀军于宜都,迁偏将军。黄武初,曹仁攻濡须,使别将常雕等袭中洲,统与严圭共拒破之,封新阳亭侯,后为濡须督。数陈便宜,前后书数十上,所言皆善,文多故不悉载。年三十六,黄武七年卒。
1 下列句中的“之”与“见统甚哀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孰视之B.何陋之有 C. 辍耕之垄上D.公将鼓之
2.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为了不让母亲担忧,八岁的骆统在与母亲分别时强忍着不回头,可见他年少懂事。
B.骆统十分孝顺,尽管母亲改嫁,但他侍奉母亲一如既往。
C.骆统总是为他人着想,把自己的粮食分施给别人,因此声名显扬。
D.骆统参与军事行动,先后打了两次胜仗,多有战功,显示了较高的军事才能。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母亦贤之 贤: ②迁偏将军 迁:
③数陈便宜 陈: ④文多故不悉载 悉:
4.翻译下列句子。
(1)统为之饮食衰少。
译:
(2)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
译:
1、A
2、B
3、①认为……有贤德; ②升任、升迁。③陈述;④全部。
4、(1)骆统为了他们而减少了饮食。(2)确实是这样,为什么不告诉我,而像这样苦自己呢?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①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②,岁满不持一砚归。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③,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注释】①缘贡:趁着进项的机会。②才足贡数:仅仅满足进项数量。③峭直:严厉刚直。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4)平居无私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使楚》)
B.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故人、亲党皆绝之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D.奉命于危难之间 谨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3(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2)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译文:
4.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1)【甲】文第二段主要追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2)两文同述为政与做人之道。诸葛亮建议后主要 。保证告诫后世子孙要 。(各用一个四字短语回答)
(3)请用【甲】文中一个词语(短语)概括包拯这个人物形象。
1.(1)为……而死 (2)身份地位,出身低下(或见识浅陋)
(3)给予,送给 (4)书信
2. C
3(1)(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2)包拯打开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骗。
4.(1)先帝知遇之恩(或三顾茅庐) 诸葛亮以身许国(或临危受命)
(2)亲贤远佞;廉洁自律(或清正廉洁) (3)贤臣(或贞良死节之臣)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原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如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中扮戏孙鞅也,岂不悖哉!”
注释:刑:通“形”。指形成或事实。
嘿:同“默”。
禽:同“擒”,拘捕,捕捉。
1.选出与本文“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一句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B.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
A.鞅少好刑名之学——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C.年虽少,有奇才,原王举国而听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唐雎不辱使命》)
D.汝可疾去矣,且见禽——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1A
2D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认之。宽无所言,下驾步归。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日:“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宽日:“物有相类1,事容脱误2,幸3劳见归,何为谢之?”州里服其量。
(选自范晔《后汉书》)
〔注释〕1类:类似。2脱误:疏忽失误。3幸:承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宽尝行( ) (2)乃就宽车认之( )
(3)何为谢之( )
2.请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惭负长者,随所刑罪。
3.选文中的刘宽是一个怎样的人?
1.(1)曾经(2)走近(靠近)(3)道歉
2.我对不起像您这样的忠厚长者,随便您怎样责罚都行。
3.刘宽是一个宽容(或宽宏大量)、忠厚的人。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