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阅读

景公①好弋②,使烛邹③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注:①齐景公,春秋时代齐国国君。②弋,将绳子系在箭上射。③烛邹,齐景公的臣仆。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

①使烛邹主鸟,而之。(   ) ②罪一也。( )

2翻译: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

3.读完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写出一点即可)

1.逃掉   这

2.使诸侯们知道这件事了,以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士人。

3.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娘子哭哭啼啼,在厨下收拾齐了,拿在草棚下。邻居又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着吃酒,商议他这疯了,如何是好。报录的内中有一个人道:“在下倒有一个主意,不知可以行得行不得?”众人问:“如何主意?”那人道:“范老爷平日可有最怕的人?他只因欢喜狠了,痰涌上来,迷了心窍。如今只消他怕的这个人来打他一个嘴巴,说:‘这报录的话都是哄你,你并不曾中。’他吃这一吓,把痰吐了出来,就明白了。”众邻都拍手道:“这个主意好得紧,妙得紧!范老爷怕的,莫过于肉案子上胡老爹。好了!快寻胡老爹来。他想是还不知道,在集上卖肉哩。”又一个人道:“在集上卖肉,他倒好知道了;他从五更鼓就往东头集上迎猪,还不曾回来。快些迎着去寻他。”

1.表现范进疯态的动作有哪些?

2.范进“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这句话中“飞跑”一词的作用是什么?

3.众人劝说老太太、称范进为“范老爷”、拿出鸡蛋酒米等事例,说明了什么?

4.文段中写范进喜极发疯的目的是什么?

5“好了!我中了!”这句话道出了热衷功名的范进此时什么样的心态呢?请简要说明。(不超过40字)

1.拍、笑、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

2.写足了范进的疯劲。

3.说明了众人趋炎附势。

4.抨击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5.宣告几十年贫贱屈辱的生活就此结束,欣喜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朝到手。

连云港中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乐羊子妻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出自《后汉书·列女传》)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以污其乎 (2)久行怀思,无它

(3)累寸不 (4)羊子其言,复还终业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

(2)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4.文中乐羊子妻告诉乐羊子哪两个道理?对乐羊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道理:

影响:

1. (1)(品行、德行)       (2)(特殊原因

(3)(停止)               (4)(被……感动

2.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3.(1)羊子曾经在行路时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

(2)如果中途就回来,和割断这(正在纺织)的布匹有什么不同呢? 

4.道理:不能贪财污行;求学要持之以恒

影响: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还终业,七年不返

裴琰之

裴琰之作同州司户,年才弱冠,但以行乐为事,略不为案牍。刺史谯国公李崇义怪之问户佐。佐曰:“司户达官儿郎,恐不闲书判。”既数日,崇义谓琰之曰:“同州事物固系,司户尤甚,公何不别求京官,无为滞此司也。”琰之唯诺。复数日,曹事委积,诸窃议以为琰之不知书,遨游耳。他日,崇义召之,厉色形言,将奏免之。

琰之出,谓其佐曰:“文案几何?”对曰:“遽者二百余。”琰之曰:“有何多,如此逼人。”命每案后连纸十张,仍命五六人供研墨点笔。左右勉唯而已。琰之不之听,语主案者略言事意,倚柱而断之,词理纵横,文华灿烂,手不停辍,落纸如飞。倾州官僚,观者如堵墙,惊叹之声不已也。案达于崇义,崇义初曰:“司户解判邪?”户佐曰:“司户太高手笔。”仍未之奇也,比四五十案,词彩弥精。崇义悚怍,召琰之,降阶谢曰:“公之词翰若此何忍藏锋成鄙夫之过。”是日名动一州。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司户:官名,主管户籍。②闲:熟习。③系:继,连接,这里引申为繁多。④遽者:这里指需紧急办理的案件。⑤勉唯:勉强答应。⑥翰:毛笔,引申为文辞。

1.用“/”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公之词翰若此何忍藏锋成鄙夫之过。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崇义琰之曰( ) (2)同州事物系( ) (3)厉形言( )

(4)四五十案( ) (5)词彩精( ) (6)降阶曰( )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1)琰之不之听,语主案者略言事意。

译文:

(2)倾州官僚,观者如堵墙,惊叹之声不已也。

译文:

4.根据文意,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刺史谯国公李崇义怪之问户佐。

②诸窍议以为琰之不知书,遨游耳。

命每案后连纸十张,仍命五六人供研墨点笔。

A.①但 ②且 ③以B.①且 ②为 ③而

C.①以 ②但 ③为D.①而 ②但 ③以

5.裴琰之出身名门才华横溢,但据史料记载其官位并不显赫,请根据选文,推断原因。答:

1.公之词翰若此/何忍藏锋/成鄙夫之过。

2.(1)告诉,对……说(2)本来(3)脸色,表情(4)等到(5)更加(6)道歉

3.(1)(裴琰之)告诉主办案子的人大致汇报案情(即可)。(2)围观的人堵得像墙一样,惊异

赞叹的声音不断。

4. D

5.①裴琰之喜欢游玩,工作漫不经心。②他为人特立独行(恃才放旷)。 ③处事方式不合常

理。未能获得当时官员(主流社会)的认同。

①黄福,字如锡,昌邑人。上书论国家大计,太祖奇之,超拜工部右侍郎。建文时,深倚任。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为奸党,则臣心未服。”帝置不问,复其官。

②福随事制宜,咸有条理。上疏言:“交阯赋税轻重不一,请酌定,务从轻省。”于是编氓籍,定赋税,兴学校,置官师。数召父老宣谕德意,戒属吏毋苛扰。一切镇之以静,上下帖然。时群臣以细故谪交者众,福咸加拯恤其贤者与共事,由是至者如归。镇守中官马骐怙宠虐民,福数裁抑之。骐诬福有异志。帝察其妄,不问。福在交阯十九年。及还,交人扶携走送,号泣不忍别。

③ 福丰仪修整,不妄言笑。历事六朝,多所建白。公正廉恕,素孚于人。当官不为赫赫名,事微细无不谨。忧国忘家,老而弥笃。自奉甚约,妻子仅给衣食,所得俸禄,惟待宾客周匮乏而已。初,成祖手疏大臣十人,命解缙评之,惟于福曰:“秉心易直,确乎有守”,无少贬。

(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二》有删减)

【注】①交阯,中国古代地名,位于今越南共和国。

1.下列选项中“以”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句:一切镇之

A. 何不试之足 B.可一战

C. 策之不其道 D. 扶苏数谏故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福才干深受各位皇帝倚重。虽然名列成祖奸党名单,但是成祖没有听信李景隆指摘,恢复了他的官职。

B. 黄福做事符合实际,都很有条理,上书请求减轻赋税,兴办学校,置办官师,抚慰父老,禁止官吏扰民,因此上下都很顺从服气。

C. 黄福在交阯为官不畏豪强,曾经遭到马骐的诬陷,而被皇帝召回,离开交阯的时候,民众哭泣不舍。

D. 黄福做官不为名利,做事情严谨细致,非常节俭,妻子和孩子只够衣食,只用于接待宾客和周济了缺衣少食的人。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深倚任 ②但为奸党

其贤者与共事 ④福在交阯十九年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书论国家大计,太祖奇之,超拜工部右侍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群臣以细故谪交阯者众,福咸加拯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A  

2. C

3 见:被     ②目:被看做     ③甄:鉴别    ④凡:总共

4. (1)(黄福)曾上书论国家大事,太祖很赏识他,把他越级升为工部右侍郎。(得分点“大计”、“奇”、“拜”)

2)当时群臣因为细小的事情被贬谪到交阯的有很多,黄福(对他们)都加以拯救和抚恤。(得分点、“谪”、“咸”)

①普滁州判官,太祖与语,奇之。获盗百余人,将就死。普意其有冤,启太祖,更讯之,所全活十七八。

②普尝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上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悟,用之。后果称职。

【注释】除:任命、授职。

1下列与文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⑴普滁州判官___

A. 向吾不斯役 B. 一说,使与书俱

C. 是以众议举宠督 D. 今夫弈之数,小数也

获盗百余人___

A.迁客骚人,多于此 B. 与秦王渑池

C. 宾客大宴 D. 垓下之为最

2下列对画线句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

A. 上怒取其奏,坏裂投地。 B. 上怒,取其奏坏裂,投地。

C. 上怒取,其奏坏裂投地。 D. 上怒,取其奏,坏裂投地。

3赵普向太祖陈述重新审问盗贼的结果是___(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4从第②段看,赵普具有___、___的品质。

1(1)C(2)C

2D

3所全活十七八

4坚毅执着、沉着冷静、慧眼识人、不畏权责、敢于进谏、坚持不懈。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钱币乞之。父其然也,日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其受之天也,贤材人远矣。卒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世耕 隶:属于

B.父其然也 利:认为……有利

C.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D.不能前时之闻 称:称赞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文理皆有可观者 真无马邪

B.或钱币乞之 刀劈狼首

C.贤材人远矣 能谤讥市朝

D.卒为众人 将军岂愿见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叙写“神童”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而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揭示了

后天教育对于人的成才的重要性。

B.全文叙事简约,如第二段中一“闻”一“见”一“问”,寥寥数语,即交代

了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的几个阶段。

C.善用对比,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全文主要通过“材人”与“众人”的对

比,突出了“不受之人”的严重后果。

D.作者在叙事中流露出对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哀伤和惋惜,进而借事说理,提出

了对世人的告诫与警醒。

1答: D。【 “称”:相当;相符合。】

2答: B。【A、其:①代词,代替仲永写得诗;②语气助词,难道,表推测。B、介词,用。C、①副词,比;②介词,在。D、①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②代词,他。】

3答:C。【C、“本文主要通过‘才人’与‘众人’的对比”错误。

归鉞①,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家贫,母即喋喋②罪过鉞,父大怒逐之。鉞数③困,匍匐道中。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鉞依依④户外,俯首窃⑤泪下,族人莫不怜也。

父卒,母与其子居,鉞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⑥。后大饥⑦,母不能自活。往涕泣奉迎⑧。母内自惭,从之。 鉞得食,先予母、弟,而己有饥色。奉母终身怡然。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归氏孝子,予既列之家乘矣,身微贱而其行卓⑨,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选文有改动)

①归鉞:人名。②喋喋:说话没完没了。③数:屡次。④依依:依恋的样子。⑤窃:偷偷地。⑥致:送达。⑦饥:饥荒,年成不好。⑧奉迎:迎接。奉,敬辞。⑨卓:高。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比”的义项有:①并列,挨着;②顺从,和顺;③比较;④及,等到。“比归,母又复杖之”中的“比”,应选的一项是(填序号)……【 】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父大怒逐 ②属予作文以记(《岳阳楼记》)

B. ①母其子居 ②似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C. ①独宗亲邻里知之 ②必先苦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 ①身微贱其行卓 ②出淤泥不染(《爱莲说》)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 由是:

(2)鉞贩盐中 市:

(3)而己有饥 色:

(4)奉母终身怡然 怡然:

4、对选文加横线句子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对话,表现人物情感。

5、归鉞的哪些孝行让人感动?请根据选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1.④

2.A

3.(1)因为这样,因此(2)市场,集市(3)脸色(4)高兴地样子

4.归鉞流着泪说:“母亲,我接您来了。现在闹饥荒,请您住到我家去吧!我会好好照顾您的”后母说:“孩子过去都是我糊涂啊,让你受委屈了。那我就跟你走吧。”

5.①关心后母送食物②灾荒年接后母③忍饿让食物给后母④侍奉后母始终很高兴⑤从不说后母不好。

【甲】 祖逖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资治通鉴·晋纪十》)

【乙】 枕戈待旦

琨少负志气,有纵横之才,善交胜己,而颇浮夸。与范阳祖逖为友,闻逖被用,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其意气相期如此。在晋阳,常胡骑所围数重,城中窘迫无计,琨乃乘月登楼清啸,贼闻之,皆凄然长叹。中夜奏胡笳,贼又流涕歔欷,有怀土之切。向晓复吹之,贼并弃围而走。(《晋书·刘琨传》)

注释:①[枭]斩首示众,引申为消灭。②[逆虏]敌人。③[常]通“尝”,曾经。④[胡笳]管乐器名,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使用。⑤[歔欷]叹息,哽咽。⑥[向晓]拂晓,天快亮时。

1.甲乙两文中有多处“为”字,意思不同。甲文中,“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一句中“为”的意思是 ;乙文中,“常为胡骑所围数重”一句中“为”的意思是

2. 下列词语中,与“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中的“济”意思相同的是( )

A. 同舟共济 B. 无济于事 C. 扶危济困 D. 刚柔相济

3.翻译下列句子。

(1)遂屯淮阴,起冶铸兵。

翻译:

(2)贼并弃围而走。

翻译:

4.某学校开展“祖国在我心中”主题活动,小明阅读了以上材料很受鼓舞,他要在活动中介绍两人的事迹。下面是他的发言提纲,请你帮他填一填。

人物

表现

共同点

获得的启示

祖逖

闻鸡起舞

请缨北伐

中流击楫

刘琨

枕戈待旦

智退敌军

  1.①做,担任;②被。

    2. A

3.(1)(军队)于是在淮阴驻扎,修起冶铁炉,铸造兵器。

    (2)敌兵一起放弃围城而撤离。

    4.共同点:①少有大志;②杀敌报国(或“热爱祖国”)

      启示:(1)要树立远大理想,有志向,有抱负;(2)爱国表现在以天下为己任,要为国事尽心尽力;

       (3)退敌要有勇有谋,讲究策略才能做成大事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节选)

【乙】信①数与萧何②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③,上不我用,即亡。何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注释]①信:韩信。②萧何:刘邦的丞相。③上:帝王,这里指刘邦。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臣本布衣( )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③何信亡( ) ④王之 (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译文:

②此乃信所以去也。

译文:

3.【甲】段中,诸葛亮为什么向刘禅追叙先帝的知遇之恩和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

答:

4.【甲】【乙】两段中,先帝刘备与萧何在对待人才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

1.⑴平民,(2)身份低微(3)听说(4)答应

2.(1)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拿当代的大事来询问我1(2)这就是韩信离开的原因。

3.表明自己的忠心,启发刘禅明白创业的艰难,从而发愤图强,不负先帝遗愿,卖现出师的目标,完成先帝未完成的大业

4.爱惜人才,知人善任。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