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江苏扬州市中考)阅读文言文
常熟有桑悦者,字民怿。书过目,辄焚弃,曰:“已在吾腹中矣。”为诸生,上谒监司,曰“江南才子”。监司大骇,延之校书,预刊落①以试悦。文意不属者,索笔补之。学士丘濬重其文,属使者善遇之。使者至,问:“悦不迎,岂有恙乎?”长吏皆衔②之,曰:“无恙,自负才名不肯谒耳。”使者遣吏召不至,益两使促之。悦怒曰:“始吾谓天下未有无耳者,乃今有之。与若期,三日后来,渎③则不来矣。”使者恚,欲收悦,缘濬故,不果。三日来见,长揖使者。使者怒,悦脱帽竟去。使者下阶谢,乃已。所著书,颇行于世。
(选自《明史》,有删节)
【注】①刊落:削除,删去。②衔:怨恨。③渎:轻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⑴监司大骇,延之校书( ) ⑵益两使促之 ( )
⑶使者恚,欲收悦 ( ) ⑷使者下阶谢,乃已( )
2.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预刊落以试悦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B.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悦不迎,岂有恙乎?
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⑶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4.桑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1.⑴延:请;⑵益:增加;⑶恚:恼怒;⑷已:停止。
2. C。
3.⑴桑悦不来迎接,难道是生病了吗?
⑵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⑶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4.桑悦是聪明(记忆力强)、恃才傲物的人。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每有会意会:体会,领会
B. 造饮辄尽造:酿造
C. 期在必醉期:期望
D. 环堵萧然萧然:空寂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亦不详其姓字安陵君其许寡人
B. 因以为号焉不足为外人道也
C. 既醉而退濯清涟而不妖
D. 黔娄之妻有言能以径寸之木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文章。作者故意隐去了五柳先生的家世、生平事迹等一般传记要素。
B. 五柳先生虽然喜欢读书,但是“不求甚解”,读书时态度不认真,理解不透彻。
C. “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D. 本文多用否定句,既突出了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也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1B
2D
3B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尝贻余核舟一(赠) B.高可二黍许(上下)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惊奇) D.石青糁之(涂)
2.下面对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船身长大约八分多一点。
C.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D.能以径寸之木:能用长度为一寸长的木头。
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概括介绍了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了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B.“大苏”指苏轼。
C.《核舟记》一文,通篇紧扣“奇巧”二字说明。
D.“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苏轼《前赤壁赋》里的句子。
4.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 _______ 。(用原文中话回答)
1.C
2.D
3.D
4.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注意在理解文章句子含义的基础上根据要求查找原文句子。)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选自《 》 由南北朝时期南朝 组织一批文人编写。
2.解释加点的字(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 (2) 去后乃至( )
(3) 尊君在不( ) (4) 太丘舍去( )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元方“ 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世说新语》 刘义庆
2、(1)约定 (2)才 (3)通“否 ”,表否定 (4)离开
3、有人感到很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的大门,也不回头看。
4、(1)并不失礼。“入门不顾”表现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2)失礼。客人已经认错了,就该原谅他 。
5、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樵髯传
(清)刘大櫆
樵髯翁,姓程氏,名骏,世居桐城县之西鄙。性疏放,无文饰,而多髭须,因自号曰“樵髯”云。
少读书聪颖,拔出凡辈。于艺术匠巧嬉游之事,靡不①涉猎,然皆不肯穷竟其学,曰:“吾以自娱而已。”尤嗜弈棋,常与里人弈。翁不任苦思,里人或注局凝神,翁辄颦蹙曰:“我等岂真知弈者?聊用为戏耳。乃复效小儿辈,强为解事②!”时时为人治病,亦不用以为意。诸富家尝与往来者病作欲得翁诊视使僮奴候之。翁方据棋局哓哓③然,竟不往也。
翁季父官建宁,翁随至建宁官廨,得以恣情山水,其言武夷九曲幽绝可爱,令人遗弃世事,欲往游焉。
(选自《中华散文精粹·明清卷》,有删节)
【注释】①靡不:无不。②解事:懂事,这里指懂得下棋的技艺。③哓哓(xiāo):争辩声。
(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因自号曰“樵髯”云 ( ) ②拔出凡辈 ( )
③然皆不肯穷竟其学 ( ) ④乃复效小儿辈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句子:我等岂真知弈者?聊用为戏耳。
翻译:
(4)对“樵髯翁”其人,你是否欣赏?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理由。
(1)诸富家尝与往来者/病作/欲得翁诊视/使僮奴候之。
(2)①(取号,取名 ) ②(超出,突出)
③(穷,学完,深究;) ④ (模仿,效法,效仿)
(3)我们难道真正懂得下棋吗?只是姑且把它当作游戏罢了
(4)欣赏:①不拘小节,性情中人;②不为富家治病,保持节操;③寄情山水,志趣高洁;④嗜好下棋,但不过分执着;⑤聪明非凡,涉猎广泛。
不欣赏:①为棋争论,而不为人治病,缺乏人道主义精神;②欲遗弃世事,消极避世;③涉猎广泛,但缺乏钻研精神。
匿名谤书
宋王安礼,字和甫,尹京①时,有匿名文书告一富家有逆谋者。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不数日果有旨根治。和甫搜验富家无实迹,因询其曾有冤家否。答曰:“数日前有鬻状人②马生尝有所贷,弗与,颇积怨言。”和甫乃密以他事绾③马生至,对款,取谤书字校之,略无少异,因而讯鞫④其事。果马生所作,罪之。
(明·孙能传《益智编》)
【注释】①尹京:任开封府府尹。宋以开封为京都,故称尹京。②鬻状人:讼师,古代
专门替人写状子告状的人。鬻,卖。③绾:拘系。④鞫:审讯,审问。
1.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不数日果有旨根治。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日前有鬻状人马生尝有所贷(曾经)
B.弗与(给予)
C.取谤书字校之(毁谤)
D.果马生所作,罪之(罪行)
1.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不数日果有旨根治。
2.D
课外文言阅读
景公①好弋②,使烛邹③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注:①齐景公,春秋时代齐国国君。②弋,将绳子系在箭上射。③烛邹,齐景公的臣仆。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 ②是罪一也。( )
2翻译: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
3.读完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写出一点即可)
1.逃掉 这
2.使诸侯们知道这件事了,以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士人。
3.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娘子哭哭啼啼,在厨下收拾齐了,拿在草棚下。邻居又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着吃酒,商议他这疯了,如何是好。报录的内中有一个人道:“在下倒有一个主意,不知可以行得行不得?”众人问:“如何主意?”那人道:“范老爷平日可有最怕的人?他只因欢喜狠了,痰涌上来,迷了心窍。如今只消他怕的这个人来打他一个嘴巴,说:‘这报录的话都是哄你,你并不曾中。’他吃这一吓,把痰吐了出来,就明白了。”众邻都拍手道:“这个主意好得紧,妙得紧!范老爷怕的,莫过于肉案子上胡老爹。好了!快寻胡老爹来。他想是还不知道,在集上卖肉哩。”又一个人道:“在集上卖肉,他倒好知道了;他从五更鼓就往东头集上迎猪,还不曾回来。快些迎着去寻他。”
1.表现范进疯态的动作有哪些?
2.范进“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这句话中“飞跑”一词的作用是什么?
3.众人劝说老太太、称范进为“范老爷”、拿出鸡蛋酒米等事例,说明了什么?
4.文段中写范进喜极发疯的目的是什么?
5“好了!我中了!”这句话道出了热衷功名的范进此时什么样的心态呢?请简要说明。(不超过40字)
1.拍、笑、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
2.写足了范进的疯劲。
3.说明了众人趋炎附势。
4.抨击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5.宣告几十年贫贱屈辱的生活就此结束,欣喜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朝到手。
连云港中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乐羊子妻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出自《后汉书·列女传》)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以污其行乎 (2)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3)累寸不已 (4)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
(2)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4.文中乐羊子妻告诉乐羊子哪两个道理?对乐羊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道理:
影响:
1. (1)(品行、德行) (2)(特殊原因)
(3)(停止) (4)(被……感动)
2.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3.(1)羊子曾经在行路时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
(2)如果中途就回来,和割断这(正在纺织)的布匹有什么不同呢?
4.道理:不能贪财污行;求学要持之以恒。
影响: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还终业,七年不返。
裴琰之
裴琰之作同州司户,年才弱冠,但以行乐为事,略不为案牍。刺史谯国公李崇义怪之 △ 问户佐。佐曰:“司户达官儿郎,恐不闲书判。”既数日,崇义谓琰之曰:“同州事物固系,司户尤甚,公何不别求京官,无为滞此司也。”琰之唯诺。复数日,曹事委积,诸窃议以为琰之不知书, △ 遨游耳。他日,崇义召之,厉色形言,将奏免之。
琰之出,谓其佐曰:“文案几何?”对曰:“遽者二百余。”琰之曰:“有何多,如此逼人。”命每案后连纸十张,仍命五六人 △ 供研墨点笔。左右勉唯而已。琰之不之听,语主案者略言事意,倚柱而断之,词理纵横,文华灿烂,手不停辍,落纸如飞。倾州官僚,观者如堵墙,惊叹之声不已也。案达于崇义,崇义初曰:“司户解判邪?”户佐曰:“司户太高手笔。”仍未之奇也,比四五十案,词彩弥精。崇义悚怍,召琰之,降阶谢曰:“公之词翰若此何忍藏锋成鄙夫之过。”是日名动一州。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司户:官名,主管户籍。②闲:熟习。③系:继,连接,这里引申为繁多。④遽者:这里指需紧急办理的案件。⑤勉唯:勉强答应。⑥翰:毛笔,引申为文辞。
1.用“/”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公之词翰若此何忍藏锋成鄙夫之过。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崇义谓琰之曰( ) (2)同州事物固系( ) (3)厉色形言( )
(4)比四五十案( ) (5)词彩弥精( ) (6)降阶谢曰( )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1)琰之不之听,语主案者略言事意。
译文:
(2)倾州官僚,观者如堵墙,惊叹之声不已也。
译文:
4.根据文意,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刺史谯国公李崇义怪之 △ 问户佐。
②诸窍议以为琰之不知书, △ 遨游耳。
命每案后连纸十张,仍命五六人 △ 供研墨点笔。
A.①但 ②且 ③以B.①且 ②为 ③而
C.①以 ②但 ③为D.①而 ②但 ③以
5.裴琰之出身名门才华横溢,但据史料记载其官位并不显赫,请根据选文,推断原因。答:
1.公之词翰若此/何忍藏锋/成鄙夫之过。
2.(1)告诉,对……说(2)本来(3)脸色,表情(4)等到(5)更加(6)道歉
3.(1)(裴琰之)告诉主办案子的人大致汇报案情(即可)。(2)围观的人堵得像墙一样,惊异
赞叹的声音不断。
4. D
5.①裴琰之喜欢游玩,工作漫不经心。②他为人特立独行(恃才放旷)。 ③处事方式不合常
理。未能获得当时官员(主流社会)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