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絪①

刘瞻之先②,寒士也。十许岁,在郑絪左右主笔砚。 十八九,絪为御史, 巡荆部商山③,歇马亭,俯瞰山水。时雨霁,岩峦奇秀,泉石甚佳。絪坐久,起行五六里。曰:“此胜概④,不能吟咏,必晚何妨?”却返于亭,欲题诗。顾见一绝,染翰尚湿。絪大讶其佳绝。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公戏之曰:“莫是尔否?”景拜曰:“实见侍御吟赏起⑤予,辄有寓题。”引咎又拜。公咨嗟久之而去。比回京阙,戒子弟涵、瀚已下曰:“刘景他日有奇才,文学必超异。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⑥一切,无异尔辈。吾亦不复指使。”至三数年,所成文章,皆辞理优壮。凡再举成名,公召辟法寺学省清级。(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絪:念yīn。②刘瞻之先:指刘瞻的父亲,即刘景。 ③荆部商山:地名。 ④概:景象。

⑤起:启发。 ⑥馔:念zhuàn,食物。

1.联系上下文,在横线处填入被省略的人名。

⑴ 十八九,絪为御史, 巡荆部商山,歇马亭,俯瞰山水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一切,无异尔辈。

4.《太平广记》按主题分类(如选项),本文以“郑絪”为题,应属于哪一类?( )

 A.俊辩 B.气义 C.知人 D.幼敏

5.刘景成才的自身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中内容分析

1.⑴刘景(景)郑絪(絪)

2.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

3.从今以后让他和你们共同上学院读书,住宿吃饭的标准和你们一样。

4. C

5.示例:一是善于学习,刘景作为书僮能一鸣惊人,不难推测他长期以来留心学习;二是敢于展露才华,并不因为自己是仆人而妄自菲薄,而是大胆题诗,才有被赏识的机会;三是珍惜学习机会,仅三年左右时间就学有所成,这与他努力进取的态度密不可分。

田子为相

田子①为相,三年归休②,得金百镒③,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④。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⑤。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⑥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田子:指齐国田稷子。 ②归休:休假回家。 ③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一镒合二十两。④致诚:做到十分诚实。致:表达,诚,真心。⑤馆:房舍,这里指"家"。⑥造朝:上朝。造,去。

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1)非吾所欲也 (2)退请就狱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子安得此金( ) (2)子其去之( )

(3)即舍田子罪( ) (4)王贤其母(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

(2)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

4.用原文语句回答:文中的母亲对“孝”与“不孝”的看法是怎样的?

5.不久前,雯雯的表哥参加公务员招聘考试被录取。请根据你对本文主旨和下面漫画的理解,从下列链接材料中引用1~2句,帮雯雯拟写一条送给表哥的手机短信。(60字左右,3分)

链接材料:

①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②为人谦和智则广,为官廉洁威自高。

③历览古今多少官,成由清廉败由贪。

④挡不住今天的__,将失去明天的幸福。

⑤马行千里不失蹄,只因步步谨慎;人生一世少错误,就在警钟常鸣。

⑥两袖清风,坦坦荡荡自无指脊之虑;一身正气,安安然然何有敲门之惊?

1. (1)非/吾所欲也    (2)退/请就狱

2.(1)(哪里,怎么)      (2)(拿走(离开))      

(3)(免去,免除)      (4)( 认为……贤惠)

3.(1)做官像这个样子,不是我所希望的。 

(2)当国家的大臣不忠诚,这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啊。_

4.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引用不全,适当扣分)

5.不设统一答案。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管仲夷吾者,颍上①人也。少时尝与鲍叔牙游②,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③,管仲事公子纠④,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⑤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颍上:地名。②游:交游,交往。③小白:齐桓公的名字,他是“春秋五霸”之一。④纠:小白的异母哥哥。⑤见逐:被赶走。

1.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B.任政于齐。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2.结合句意,解释句中加点词。 ①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

②尝与鲍叔贾。( )

③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

④子孙世禄于齐。(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翻译:

②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翻译:

4.①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鲍叔牙的主要特点。

②文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鲍叔牙的特点?

1.C

2.①被拘禁或被关押(“拘禁”或“关押”不得分);②经商或做买卖;③以……为耻(“耻辱”不得分);④享受俸禄(“俸禄”不得分。

3.①我曾经替鲍叔牙谋划事情却(使他的处境)更加窘迫。

②鲍叔牙推荐管仲做官以后,甘心自己的地位居于管仲之下。

4.①知人善荐。;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2015年江苏盐城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注释】①缘贡:趁着进项的机会。②才足贡数:仅仅满足进项数量。③峭直:严厉刚直。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此悉贞良节之臣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率取数十倍以权贵 (4)平居无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使楚》)

B.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故人、亲党皆绝 当余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D.奉命危难之间 谨刻唐贤今人诗赋其上(《岳阳楼记》)

3(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2)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译文:

4.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1)【甲】文第二段主要追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2)两文同述为政与做人之道。诸葛亮建议后主要 。保证告诫后世子孙要 。(各用一个四字短语回答)

(3)请用【甲】文中一个词语(短语)概括包拯这个人物形象。

1.(1)为……而死 (2)身份地位,出身低下(或见识浅陋)

(3)给予,送给(4)书信

2. C

3.(1)(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2)包拯打开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骗。

4.(1)先帝知遇之恩(或三顾茅庐) 诸葛亮以身许国(或临危受命)

(2)亲贤远佞;廉洁自律(或清正廉洁)  (3)贤臣(或贞良死节之臣)

(2015年江苏扬州市中考)阅读文言文

常熟有桑悦者,字民怿。书过目,辄焚弃,曰:“已在吾腹中矣。”为诸生,上谒监司,曰“江南才子”。监司大骇,之校书,预刊落以试悦。文意不属者,索笔补之。学士丘濬重其文,属使者善遇之。使者至,问:“悦不迎,岂有恙乎?”长吏皆衔之,曰:“无恙,自负才名不肯谒耳。”使者遣吏召不至,两使促之。悦怒曰:“始吾谓天下未有无耳者,乃今有之。与若期,三日后来,渎则不来矣。”使者,欲收悦,缘濬故,不果。三日来见,长揖使者。使者怒,悦脱帽竟去。使者下阶谢,乃。所著书,颇行于世。

(选自《明史》,有删节)

【注】①刊落:削除,删去。②衔:怨恨。③渎:轻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⑴监司大骇,之校书( ) ⑵两使促之 ( )

⑶使者,欲收悦 ( ) ⑷使者下阶谢,乃( )

2.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预刊落试悦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分人 (《曹刿论战》)

B.策之不其道 (《马说》)

C.诚宜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D.扶苏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悦不迎,岂有恙乎?

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⑶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4.桑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1.⑴延:请;⑵益:增加;⑶恚:恼怒;⑷已:停止。

2. C。

3.⑴桑悦不来迎接,难道是生病了吗?

  ⑵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⑶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4.桑悦是聪明(记忆力强)、恃才傲物的人。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每有意会:体会,领会

B. 饮辄尽造:酿造

C. 在必醉期:期望

D. 环堵萧然萧然:空寂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亦不详姓字安陵君许寡人

B. 因以号焉不足外人道也

C. 既醉退濯清涟不妖

D. 黔娄妻有言能以径寸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文章。作者故意隐去了五柳先生的家世、生平事迹等一般传记要素。

B. 五柳先生虽然喜欢读书,但是“不求甚解”,读书时态度不认真,理解不透彻。

C. “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D. 本文多用否定句,既突出了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也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1B

2D

3B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尝贻余核舟一(赠) B.高可二黍许(上下)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惊奇) D.石青糁之(涂)

2.下面对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船身长大约八分多一点。

C.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D.能以径寸之木:能用长度为一寸长的木头。

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概括介绍了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了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B.“大苏”指苏轼。

C.《核舟记》一文,通篇紧扣“奇巧”二字说明。

D.“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苏轼《前赤壁赋》里的句子。

4.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 _______ 。(用原文中话回答)

1.C

2.D

3.D

4.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注意在理解文章句子含义的基础上根据要求查找原文句子。)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选自《 》 由南北朝时期南朝 组织一批文人编写。

2.解释加点的字(词)。

(1)陈太丘与友行 ( ) (2) 去后至( )

(3) 尊君在( ) (4) 太丘舍( )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元方“ 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世说新语》 刘义庆

2、(1)约定   (2)才      (3)通“否 ”,表否定  (4)离开

3、有人感到很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的大门,也不回头看。

4、(1)并不失礼。“入门不顾”表现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2)失礼。客人已经认错了,就该原谅他 。

5、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樵髯传

(清)刘大櫆

樵髯翁,姓程氏,名骏,世居桐城县之西鄙。性疏放,无文饰,而多髭须,因自曰“樵髯”云。

少读书聪颖,出凡辈。于艺术匠巧嬉游之事,靡不涉猎,然皆不肯穷其学,曰:“吾以自娱而已。”尤嗜弈棋,常与里人弈。翁不任苦思,里人或注局凝神,翁辄颦蹙曰:“我等岂真知弈者?聊用为戏耳。乃复小儿辈,强为解事!”时时为人治病,亦不用以为意。诸富家尝与往来者病作欲得翁诊视使僮奴候之。翁方据棋局哓哓然,竟不往也。

翁季父官建宁,翁随至建宁官廨,得以恣情山水,其言武夷九曲幽绝可爱,令人遗弃世事,欲往游焉。

(选自《中华散文精粹·明清卷》,有删节)

  【注释】①靡不:无不。②解事:懂事,这里指懂得下棋的技艺。③哓哓(xiāo):争辩声。

(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因自曰“樵髯”云 ( ) ②出凡辈 ( )

③然皆不肯穷其学 ( ) ④乃复小儿辈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句子:我等岂真知弈者?聊用为戏耳。

翻译:

(4)对“樵髯翁”其人,你是否欣赏?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理由。

(1)诸富家尝与往来者/病作/欲得翁诊视/使僮奴候之。

(2)①(取号,取名 )        ②(超出,突出)

③(穷,学完,深究;)   ④ (模仿,效法,效仿)

(3)我们难道真正懂得下棋吗?只是姑且把它当作游戏罢了

(4)欣赏:①不拘小节,性情中人;②不为富家治病,保持节操;③寄情山水,志趣高洁;④嗜好下棋,但不过分执着;⑤聪明非凡,涉猎广泛。

不欣赏:①为棋争论,而不为人治病,缺乏人道主义精神;②欲遗弃世事,消极避世;③涉猎广泛,但缺乏钻研精神。

匿名谤书

宋王安礼,字和甫,尹京时,有匿名文书告一富家有逆谋者。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不数日果有旨根治。和甫搜验富家无实迹,因询其曾有冤家否。答曰:“数日前有鬻状人马生尝有所贷,弗与,颇积怨言。”和甫乃密以他事绾马生至,对款,取谤书字校之,略无少异,因而讯鞫其事。果马生所作,罪之。

(明·孙能传《益智编》)

【注释】①尹京:任开封府府尹。宋以开封为京都,故称尹京。②鬻状人:讼师,古代

专门替人写状子告状的人。鬻,卖。③绾:拘系。④鞫:审讯,审问。

1.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不数日果有旨根治。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日前有鬻状人马生尝有所(曾经)

B.弗(给予)

C.取书字校之(毁谤)

D.果马生所作,之(罪行)

1.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不数日果有旨根治。

2.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