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亮①方食生梅,使黄门②至中藏③取蜜渍④梅,蜜中有鼠矢;召问藏吏⑤,藏吏叩头。亮问吏曰:“黄门尝私从汝求蜜耶?"吏曰:“向求,实不敢与。”黄门不服⑥。亮曰:“此易知耳。”令破鼠矢,矢里燥。亮大笑曰:“若矢先在蜜中,中外当俱湿;今外湿里燥,必是黄门所为!"黄门首服,左右莫不惊悚。
[注释]①孙亮:孙权的儿子,很小就做了三国时东昊的皇帝。②黄门:宦官。③中藏:宫中仓库。④渍:浸、蘸。⑤藏吏:管理仓库的官吏。⑥服:认罪。
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外当俱湿B.、中外/当俱湿C.、中外当/俱湿D.、中外当俱/湿
2、解释下面加线的词
①实不敢与( )②中外当俱湿( )
3、翻译:黄门尝私从汝求蜜耶?
4、请用自己的话回答:孙亮是如何证明老鼠屎是黄门刚放入蜜中的?
5、联系全文你看出黄门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1、B
2、① 给 ②必然
3、太监曾私自问你要过蜜吗?
4、孙亮是根据破开的老鼠屎外面湿润而里面干燥,证明老鼠屎是黄门刚刚放进蜜里的。(意思对即可,答案不周全的酌情扣分,但不宜太严。)
5、黄门曾经私下向藏吏索要蜜而藏吏没有给,所以他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企图陷害。(意思对即可,答出“报复”、“陷害”这一要点即可给满分。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1、解释词文中加点的字。
如( ) 释( ) 去(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写了司马光哪两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像 放下 离开
2、回去给家人讲解,书中的主要意思他已经完全理解。
司马光拿起石头击破水缸,水从缸中涌出,小孩得救了 。
3、司马光闻讲《左传》即爱之;司马光破瓮救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称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①,日煮粥一釜②,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③数茎啖④之。留守⑤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自讶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亨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注释】①南都书舍:当时有名的书院。②釜:锅子。③齑(jì):腌菜或酱菜。④啖:吃。⑤留守:官职名称。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礼愈至
(3)日煮粥一釜 (4)馈以佳肴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不敢出一言以复(来) 遗以食物(把)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 就学于南都书舍(在)
C.俟其欣悦(他,指老师) 其喜洋洋者矣(他,指范仲淹)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 辍耕之垄上(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4.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表。
选文 | 主要人物(人名) | 主要内容(限8个字) | 共同点 |
甲文 | 借书抄书,从师求教 | ||
乙文 | 范仲淹 |
5.从下列(1)(2)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甲文的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是否赞同这种从师态度?为什么?
(2)范仲淹不吃同学的父亲送给他的好饭好菜。你是否赞同这种行为?为什么?
1.(1) 担心 (2) 周到或周全
(3) 每天 (4) 赠送或馈赠
2. C
3.⑴所以我即使愚笨,终于还是有所收获。
⑵我现在就享用丰盛的饭菜,那以后的日子怎么能再吃得下这样的粥呢
4.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表。
选文 | 主要人物(人名) | 主要内容(限8个字) | 共同点 |
甲文 | (1)宋濂 | 家贫苦读 | |
乙文 | ⑵读书清苦(每日吃粥、日唤二粥), 不受馈赠(不食佳肴、不享盛馔) |
5.从下列(1)(2)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示例:赞同。学生应该虚心学习,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这既是对老师的尊敬,也是自己虚心求教的表现。
不赞同。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疑问或想法,与老师平等地交流、沟通,这样利于求得真知。
⑵示例:赞同。范仲淹不吃别人馈赠的好饭好菜,是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同时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
不赞同。留守的馈赠是真心的,不是“嗟来之食”,不应该辜负他们的一份好意。
武 技
李超字魁吾,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①,李饱啖之。僧甚感荷②,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甚得。曰:“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高低。”李即交臂作势,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
李由此遨游南北,无有其对。偶至历下③,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众多。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④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幸勿罪!”李归,月余始愈。
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鲁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有删改)
【注】①托钵:托着碗化缘。②感荷:感动。③历下:地名,今济南历下区。④骈:并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李乃解衣唾手 ( ) ②尼笑谢曰:“幸勿罪!”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②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3. 以下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李超遇到一位化缘的僧人,给他饭吃,僧人非常感动,主动要传他武术。
B.李超自以为学艺成功,没想到被僧人轻易击倒,感到非常惭愧沮丧。
C.尼姑与__交手,听说__师父的名字,非常害怕,赶紧拱手施礼。
D.僧人一年多后又来到__家,听说他曾与尼姑交手很吃惊,责怪他太鲁莽。
1.①(于是,就 ) ②(道歉)
2.①尼姑坚持(执意、坚决)问他,(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了她。
②然而因为她(看上去)文弱的缘故,轻视她。
3. C
樵髯传
(清)刘大櫆
樵髯翁,姓程氏,名骏,世居桐城县之西鄙。性疏放,无文饰,而多髭须,因自号曰“樵髯”云。
少读书聪颖,拔出凡辈。于艺术匠巧嬉游之事,靡不①涉猎,然皆不肯穷竟其学,曰:“吾以自娱而已。”尤嗜弈棋,常与里人弈。翁不任苦思,里人或注局凝神,翁辄颦蹙曰:“我等岂真知弈者?聊用为戏耳。乃复效小儿辈,强为解事②!”时时为人治病,亦不用以为意。诸富家尝与往来者病作欲得翁诊视使僮奴候之。翁方据棋局哓哓③然,竟不往也。
翁季父官建宁,翁随至建宁官廨,得以恣情山水,其言武夷九曲幽绝可爱,令人遗弃世事,欲往游焉。
(选自《中华散文精粹•明清卷》,有删节)
【注释】①靡不:无不。②解事:懂事,这里指懂得下棋的技艺。③哓哓(xiāo):争辩声。
(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
诸富家尝与往来者病作/欲得翁诊视使僮奴候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因自号曰“樵髯”云 ②拔出凡辈
③然皆不肯穷竟其学 ④乃复效小儿辈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句子:我等岂真知弈者?聊用为戏耳。
(4)对“樵髯翁”其人,你是否欣赏?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理由。
(1)诸富家尝与往来者/病作/欲得翁诊视/使僮奴候之。
(2)①(取号,取名 ) ② (超出,突出)
③ (穷,学完,深究;) ④ (模仿,效法,效仿)
(3)翻译:我们难道真正懂得下棋吗?只是姑且把它当作游戏罢了
(4)答:欣赏:①不拘小节,性情中人;②不为富家治病,保持节操;③寄情山水,志趣高洁;④嗜好下棋,但不过分执着;⑤聪明非凡,涉猎广泛
不欣赏:①为棋争论,而不为人治病,缺乏人道主义精神;②欲遗弃世事,消极避世;③涉猎广泛,但缺乏钻研精神。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九上《隆中对》)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谓先主曰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B.将军宜枉驾顾之 元芳入门不顾
C.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将军岂愿见之乎 辍耕之垄上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3.为什么徐庶的推荐能引发刘备三顾茅庐之举?细读上面三段文字,用自己的话作答。(答出两点即可)
1. C
2.(诸葛亮)经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对此当时没有人认同。
3①刘备处境危急,急需贤人相助;②诸葛亮是“卧龙”(可与管仲、乐毅比肩的贤人);③刘备器重、信任徐庶。
释盗遗布
陈寔,字仲弓,为太丘长。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 性成梁上君子是矣。”俄闻自投地,伏罪。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节选自《忍经•劝忍百箴》)
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呼其子训.之曰(教诲)B.、俄.闻自投地(不久)
C.、乃遗.布二端(赠送)D.、后更无盗.(强盗)
3.陈寔为什么不处罚梁上君子?(用原文句子回答)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陈寔是一个怎样的人。
1.夫 不 喜 之 人/未 必 本 恶/ 习 以 性 成/ 梁 上 君 子 是 矣
2. D
3.___观君形状非罪人,应由贫困。____
4.⑴陈寔对梁上君子不加惩罚,反而赠送给他两匹布,从中看出他宽宏大量。⑵陈寔对梁上君子责罚,而是进行教育,从中看出他教育有方,以德化人。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2)亲旧知其如此
(3)不汲汲于富贵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好读书,不求甚解。
3.五柳先生的率真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的有关内容,简要分析。
1(1)(处所,地方)(2)(这里指旧交,旧友)
(3)(心情急切的样子)
2(五抑先生)喜欢读书.(但)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3.(1)“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竟然以宅边的五棵柳树作为自己的号,随意自然,绝不附庸风雅,性情何等率真洒脱。(2)“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读书一旦读到会意之处.便沉醉其中,忘记了一切,特别率真可爱。(3)“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可以看出他随心而为,毫不拘束,率真放达。(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可知他面对穷苦的生活环境,依然泰然处之,并不追求物质享受,十分率真。(5)“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表明他读书不求名利,只求精神上的安慰,特别符合率真的性情。
钱镠liú
钱镠,临安石鉴乡人。唐僖宗时,平浙寇王仙芝,拒黄巢,灭董昌,积功自显。梁开平元年,封镠为吴越王。有讽镠拒梁命者,镠笑曰:“吾岂失一孙仲谋耶!”遂受之。是年,省茔垄①,延故老,旌钺鼓吹,振耀山谷。
一邻媪九十余,携壶泉迎于道左,镠下车亟拜②。媪抚其背,以小字呼之曰:“钱婆留,喜汝长成。”盖初生时光怪满室父惧将沉于了溪。此媪苦留之,遂字焉。为牛酒③大陈,以饮乡人。镠起劝酒,自唱还乡歌以娱宾。时将筑宫殿,望气者④言:“因故府大之,不过百年;填西湖之半,可得千年。”武肃⑤笑曰:“焉有千年而其中不出真主⑥者乎?奈何困吾民为!”遂弗改造。
节选自《西湖寻梦•钱王词》作者张岱)
【注释】①省茔垄:祭扫祖墓。 ②亟拜:急忙下拜。 ③牛酒:即牛和酒,古代用来犒劳、祭祀。 ④望气者:观测云气占卜的人。 ⑤武肃:即钱镠。 ⑥真主:贤明的君主。
1.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有讽镠拒梁命者 (2)延故老
(3)为牛酒大陈 (4)因故府大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此媪苦留之,遂字焉
4.钱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回答。
1盖 初 生 时 /光怪 满 室/ 父 惧 /将沉 于 了 溪。。
2.(1)劝说 (2)邀请
(3)陈列、摆放 (4)凭借
3这个老妇人苦苦哀求留下他,于是(他父母)便给小孩取字婆留。
4骁勇勇战,天生神异,知恩图报,体恤百姓(爱民如子),体察时务(深谋远虑,主动顺应)
郑絪①
刘瞻之先②,寒士也。十许岁,在郑絪左右主笔砚。 十八九,絪为御史, 巡荆部商山③,歇马亭,俯瞰山水。时雨霁,岩峦奇秀,泉石甚佳。絪坐久,起行五六里。曰:“此胜概④,不能吟咏,必晚何妨?”却返于亭,欲题诗。顾见一绝,染翰尚湿。絪大讶其佳绝。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公戏之曰:“莫是尔否?”景拜曰:“实见侍御吟赏起⑤予,辄有寓题。”引咎又拜。公咨嗟久之而去。比回京阙,戒子弟涵、瀚已下曰:“刘景他日有奇才,文学必超异。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⑥一切,无异尔辈。吾亦不复指使。”至三数年,所成文章,皆辞理优壮。凡再举成名,公召辟法寺学省清级。(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絪:念yīn。②刘瞻之先:指刘瞻的父亲,即刘景。 ③荆部商山:地名。 ④概:景象。
⑤起:启发。 ⑥馔:念zhuàn,食物。
1.联系上下文,在横线处填入被省略的人名。
⑴ 十八九,絪为御史, 巡荆部商山,歇马亭,俯瞰山水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一切,无异尔辈。
4.《太平广记》按主题分类(如选项),本文以“郑絪”为题,应属于哪一类?( )
A.俊辩 B.气义 C.知人 D.幼敏
5.刘景成才的自身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中内容分析
1.⑴刘景(景)郑絪(絪)
2.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
3.从今以后让他和你们共同上学院读书,住宿吃饭的标准和你们一样。
4. C
5.示例:一是善于学习,刘景作为书僮能一鸣惊人,不难推测他长期以来留心学习;二是敢于展露才华,并不因为自己是仆人而妄自菲薄,而是大胆题诗,才有被赏识的机会;三是珍惜学习机会,仅三年左右时间就学有所成,这与他努力进取的态度密不可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