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
(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及为将相,有郤(感情上有裂痕)B.一遵萧何约束(限制)
C.即召除为丞相史(授予)D.岂少朕与(轻视)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B.间之,欲有所言 怅恨久之
C.参辄饮以醇酒 扶苏以数谏故
D.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②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
4.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曹参为政处事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时代背景评价曹参的做法。
1.B
2.AB
3.(1)(对于)官吏中那些说话(写文章)雕琢、严酷苛刻、想竭力追求名声的人,(曹参)就斥退赶走他。
(2)陛下看我的能力和萧何比哪一个更强?
4.曹参做相国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萧规曹随”),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
西汉初年人民历经战乱,迫切希望休养生息,曹参顺应时代要求,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发展,深受人民拥戴,他是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日:“君与俱来。”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解释上文中加点字。
躬: 每:
惟: 诣:
2.补出省略的词语。
(1)时先主屯( )新野 (2)君与( )俱来
3。填空。
(1)三个臭皮匠,顶个 。
(2)徐庶进曹营, 。
(3)“卧龙”指 ,三国故事中有一外号“凤雏”的人是 。
4.简答
(1) 徐庶对刘备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表明了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
(2)文中写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又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一席话,这表明刘备是个 的人。
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2)将军宜枉驾顾之。
(3)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6.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一个成语是 。写出来源于三国故事里的三个成
语: 、 、 。
l亲身、亲自 常 只 拜访
2.(1)于(2)之
3.(1)诸葛亮(2)一言不发(3)诸葛亮 庞统
4.(1)清高不俗,谨慎持重 (2)虽遭挫折但却雄气勃勃,思贤若渴,急于求计 5.略
6.三顾茅庐 乐不思蜀 大意失荆州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乙】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①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其后行诣相者②,曰:“祭酒③,布衣诸生耳,尔当封侯万里之外。”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久之,显宗④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⑤超为兰台令史。
【注释】①久事笔研:以舞文弄墨为生。研,同“砚”。②相者:算命的人。③祭酒:先辈的意思。④显宗,东汉明帝的庙号。⑤除,任命。
1.解释加点的实词。
(1)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 ) (2)由是先主遂诣亮 ( )
(3)不耻劳辱 ( ) (4)尝辍业投笔叹曰 ( )
2.选出下列语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 徐令彪之少子也B.将军宜枉驾顾之
C.时人莫之许也D.左右皆笑之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生 燕 颔 虎 颈 飞 而 食 肉 此 万 里 侯 相 也。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诸葛亮与班超都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两文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只是【甲】文以_____________为主,而【乙】文以_____________为主。
1.①器重;②去拜访 ③以……为耻辱(认为……是耻辱) ④停止
2.A
3.生 燕 颔 虎 颈 / 飞 而 食 肉 / 此 万 里 侯 相 也。
4.(1)这个人可以去拜访,不可以委屈召他前来。(2)家中贫寒,常被官府雇佣抄书来谋生(供养家庭)。
5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胸怀大志
魏文侯轶事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选自《资治通鉴》)
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国皆/怒而去B.、二国/皆怒而去C.、二国皆怒/而去D.、二国皆怒而/去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命驾将适野( )②皆朝于魏( )③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 )
3、翻译: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4、上面三则故事,表达了魏文王怎样的品质?
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文侯是个诚实守信的人,为了不违狩猎之约,弃宴亲自前往。
B.魏文侯坚持外交原则,曾惹怒了实力不弱的韩、赵两国。
C.针对魏文侯封地于子的不当做法,任座敢于仗义执言,体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
D.魏文侯一会儿“怒”,一会儿“悦”,若非翟璜的巧妙解说,任座定会小命难保。
1、B
2、①前往 ② 朝贡 ③通“返”返回。
3、刚才任座言辞正直,我才得以知道。
4、魏文王信守承诺,重情重义,善于搞好邻国关系,善于听取大臣正确的意见的良好品质。5、D
郈成子返璧
郈成子为鲁聘①于晋,过卫,右宰谷臣止而觞之。陈乐②而不乐,酒酣而送之以璧。顾反,过而弗辞。其仆曰:“向者右宰谷臣之觞吾子也甚欢,今侯③渫过④而弗辞?”郈成子曰:“夫止而觞我,与我欢也。陈乐而不乐,告我忧也。酒酣而送我以璧,寄之我也。若由是观之,卫其有乱乎!”倍⑤卫三十里闻宁喜之难作右宰谷臣死之。还车而临,三举⑥而归。至,使人迎其妻子,隔宅而异之,分禄而食之。其子长而反其璧。孔子闻之,曰:“夫智可以微谋、仁可以托财者,其郈成子之谓乎!”郈成子之观右宰谷臣也,深矣妙矣。不观其事而观其志,可谓能观人矣。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聘:出使。②乐:乐器。③侯:何。④渫(xiè)过:重新经过。⑤倍:通“背”,离开。⑥举:举哀。
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倍 卫 三 十 里 闻 宁 喜 之 难 作 右 宰 谷 臣 死 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①陈乐而不乐( ) ②向者右宰谷臣之觞吾子也甚欢(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若由是观之,卫其有乱乎!
4、《吕氏春秋》多以主题分类(如选项),本文应属于哪一类?( )
A.功名 B.异宝 C.骄恣 D.观表
5、文章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1、倍 卫 三 十 里/ 闻 宁 喜 之 难 作/右 宰 谷 臣 死 之。
2、①摆开,陈列 ②以前
3、如果从这些迹象来看,卫国大概有祸乱吧!
4、D
5、文章引用孔子的话,从智慧和仁德两方面高度评价郈成子的行为,引出下文作者的观点。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
1、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有一项是( )
A.、此亦/天亡秦之时也B.、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C.、此亦天亡秦/之时也D.、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2、试解释下列加线加粗词的意思。
①吴广素爱人( ) ②使公即恒楚将 ( ) ③是时恒楚亡在泽中 ( )
3、翻译:于是众从其言,以兵属项梁。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5、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1、D
2、①素:向来 ②将:统帅,率领 ③亡:逃亡
3、于是大家听从他的话,带领自己的军队归属了项梁。
4、甲文中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过程。乙文写项梁夺取郡守之位的兵变过程。
5、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人。项梁是一个沉着老练(或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等)做事迅速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
自昔词人琢磨之苦,至有一字穷岁月,十年成一赋者。白乐天诗词,疑皆冲口而成,及
见今人所藏遗稿,涂窜甚多。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
以示人。
蘧①尝于文忠公诸孙望之处,得东坡先生数诗稿,其和欧叔弼诗云:“渊明为小邑。”继圈去“为”字,改作“求”字,又连涂“小邑”二字,作“县令”字,凡三改乃成今句。至“胡椒铢两多,安用八百斛”,初云“胡椒亦安用,乃贮八百斛”,若如初语,未免后人疵议。又知虽大手笔,不以一时笔快为定,而惮于屡改也。 (选自《春渚纪闻》)
【注】①即本文的作者何蘧。
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疑皆/冲口而成B.、渊明/为小邑
C.、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D.、凡三改/乃成今句
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至有一字穷岁月 ( ) ②及见今人所藏遗稿( )
3、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蘧尝于文忠公诸孙望之处
A.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
C.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D.何有于我哉(《<论语>》)
4、翻译下列句子。
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
译文:
5、请你根据选文主要内容为其编写一个文言标题: 。
1、A
2、(1)①穷尽,用尽。②到,等到。
3、 C
4(欧阳修)改正得极好后,方才拿出来给人看。
5示例:作文不惮屡改【解析:本文以白居易、欧阳修、苏轼三大名家为例,说明“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围绕这一中心来添加标题即可(用原句或自己语言都可)。】
孙亮①方食生梅,使黄门②至中藏③取蜜渍④梅,蜜中有鼠矢;召问藏吏⑤,藏吏叩头。亮问吏曰:“黄门尝私从汝求蜜耶?"吏曰:“向求,实不敢与。”黄门不服⑥。亮曰:“此易知耳。”令破鼠矢,矢里燥。亮大笑曰:“若矢先在蜜中,中外当俱湿;今外湿里燥,必是黄门所为!"黄门首服,左右莫不惊悚。
[注释]①孙亮:孙权的儿子,很小就做了三国时东昊的皇帝。②黄门:宦官。③中藏:宫中仓库。④渍:浸、蘸。⑤藏吏:管理仓库的官吏。⑥服:认罪。
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外当俱湿B.、中外/当俱湿C.、中外当/俱湿D.、中外当俱/湿
2、解释下面加线的词
①实不敢与( )②中外当俱湿( )
3、翻译:黄门尝私从汝求蜜耶?
4、请用自己的话回答:孙亮是如何证明老鼠屎是黄门刚放入蜜中的?
5、联系全文你看出黄门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1、B
2、① 给 ②必然
3、太监曾私自问你要过蜜吗?
4、孙亮是根据破开的老鼠屎外面湿润而里面干燥,证明老鼠屎是黄门刚刚放进蜜里的。(意思对即可,答案不周全的酌情扣分,但不宜太严。)
5、黄门曾经私下向藏吏索要蜜而藏吏没有给,所以他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企图陷害。(意思对即可,答出“报复”、“陷害”这一要点即可给满分。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1、解释词文中加点的字。
如( ) 释( ) 去(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写了司马光哪两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像 放下 离开
2、回去给家人讲解,书中的主要意思他已经完全理解。
司马光拿起石头击破水缸,水从缸中涌出,小孩得救了 。
3、司马光闻讲《左传》即爱之;司马光破瓮救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称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①,日煮粥一釜②,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③数茎啖④之。留守⑤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自讶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亨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注释】①南都书舍:当时有名的书院。②釜:锅子。③齑(jì):腌菜或酱菜。④啖:吃。⑤留守:官职名称。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礼愈至
(3)日煮粥一釜 (4)馈以佳肴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不敢出一言以复(来) 遗以食物(把)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 就学于南都书舍(在)
C.俟其欣悦(他,指老师) 其喜洋洋者矣(他,指范仲淹)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 辍耕之垄上(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4.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表。
选文 | 主要人物(人名) | 主要内容(限8个字) | 共同点 |
甲文 | 借书抄书,从师求教 | ||
乙文 | 范仲淹 |
5.从下列(1)(2)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甲文的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是否赞同这种从师态度?为什么?
(2)范仲淹不吃同学的父亲送给他的好饭好菜。你是否赞同这种行为?为什么?
1.(1) 担心 (2) 周到或周全
(3) 每天 (4) 赠送或馈赠
2. C
3.⑴所以我即使愚笨,终于还是有所收获。
⑵我现在就享用丰盛的饭菜,那以后的日子怎么能再吃得下这样的粥呢
4.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表。
选文 | 主要人物(人名) | 主要内容(限8个字) | 共同点 |
甲文 | (1)宋濂 | 家贫苦读 | |
乙文 | ⑵读书清苦(每日吃粥、日唤二粥), 不受馈赠(不食佳肴、不享盛馔) |
5.从下列(1)(2)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示例:赞同。学生应该虚心学习,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这既是对老师的尊敬,也是自己虚心求教的表现。
不赞同。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疑问或想法,与老师平等地交流、沟通,这样利于求得真知。
⑵示例:赞同。范仲淹不吃别人馈赠的好饭好菜,是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同时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
不赞同。留守的馈赠是真心的,不是“嗟来之食”,不应该辜负他们的一份好意。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