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乙】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①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后诏三府掾属③拳谣言④,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⑤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⑥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筒札⑦哉!以会日⑧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道至县,抱诏书,闭传舍⑨,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塞⑩,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
【注】①汝南征羌:郡县名。②厉:磨练。③掾属:下属的官。④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⑤猥:众多。⑥叨秽:__。⑦简札:指奏章。⑧会曰:指三公会议的日子。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⑨传舍:驿舍,供外交使节和传递政府文书者休息的地方。⑩塞:消弭,平息。
1.下列句中的“以”与“以会日迫促”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塞忠谏之路也B.以其境过清
C.令辱之,以激怒其众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辍耕之垄上_______
(2)佣者笑而应曰_______
(3)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_______
(4)引与俱亡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苟富贵,无相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甲乙两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佣耕”交代了陈涉的雇农身份,实际上也点明了他领导的这次起义的阶级性质。
B.“嗟乎”一声叹息和“鸿鹄之志”的比喻,寓意深远,充分表现了陈涉非凡的个性和远大抱负,写出了他强烈要求改变现状的雄心壮志,这也点明了他领导起义的思想基础。
C.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曾主动上书揭发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的刺史、权豪。
D.建宁二年,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道和县令郭揖的行为表现了对范滂的无比敬仰。
1.B
2.(1)停止 (2)回答 (3)情绪激昂的样子 (4)逃跑
3.(1)假如有一天谁富贵了,不要忘了彼此。
(2)等他到冀州境内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去。
4.C
附加题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②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1.按要求回答:
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
②根据文中加点字字意组成语 老而弥笃
2.用“/”给下列文字划出停顿。 (划三处)
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3.本段选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用原文回答),请结合你的体会简要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魏武(曹操)“老而弥笃”,魏武的诗中就有表现他这种情志的句子,请写出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题。
1.①使(让)……听到 ②欲盖弥彰 仰之弥高
2.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3.“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体会结合文中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4.“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等。
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初极狭,才通人B.未尝识书具/默而识之
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渔人甚异之D.忽啼求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1C
2、同乡的人对他的才华感到惊奇,渐渐地用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用钱讨取仲永的诗。(重点翻译“奇”“ 宾客”“或”)
3、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录毕,走送之( ) (2)俟其欣悦( )
(3)媵人持汤沃灌( ) (4)皆被绮绣(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战于长勺B.足肤皲裂而不知 退而安寝
C.当余之从师也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以衾拥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 、 、 三个方面。
5.联系实际,说说作为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1.(1)结束,完了 (2)等待(或:等到) (3)热水 (4)通“披”,穿
2.C
3.(1)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
4.叩问之难 旅途之艰 生活之苦
5.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在学习中找到乐趣,获得乐趣,那么任何的困难都会显得微不足道
阅读下面文言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fó xiàng 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逐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
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①诸暨(jì):县名,今属浙江省诸暨市。②陇:通“垄”,田埂。③蹊:践踏。④执策:“策”通“册”,拿着书。⑤长明灯:fó xiàng 前昼夜不灭的灯。⑥韩性:绍兴人,大学者。⑦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A.或牵牛来责蹊田B.冕小儿,恬若不见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C.久之,母思还故里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哪一个与“安阳韩性闻而异之”中的“异”字用法相同?( )
A.其一犬坐于前 (《狼》)B.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C.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D.腊之以为饵 (《捕蛇者说》)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已而复如初。
②听已,辄默记。
4.选文第一段写了王冕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5.从这两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D
2、B
3、(1)王冕不久又像以前一样了。
(2 )听完,就默默地记住它。
4、陇上放牛,溜进学舍听读书。fó xiàng 腿上,伴长明灯夜读。
5、勤奋好学,孝顺母亲。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②,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③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元史》
【注释】①楮(chǔ)币:纸币。②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③目:名词作动词,看待。
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夜则闭户 众盗感泣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
3通读全文,概括张养浩的人物特点。
4读文后,你有哪些收获或受到什么启发?
1.门 感动,受感动
2.张养浩才十岁,从来都不放弃读书,他的父母担心他过于辛劳,制止了他这样做。
3品行端正,勤奋,刻苦,勤勉政事,宽容待人,执法公正,受人敬仰。
4符合题意即可。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减①十岁时,大将军②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③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佯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纵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减:不足。②大将军:王敦。③钱凤:人名。
1.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大将军甚爱之”相同的一项是( )
A.久之,目似瞑 B.乃记之而去
C.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D.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2.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将军与钱凤商议谋反的事情,忘记了王右军在帐中睡觉,担心他们商量的计谋被右军听到了,为此感到大惊。
B.从“佯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中可以看出王右军是一个机智聪明、沉着冷静的小孩。
C.王羲之以“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的自然坦然,不受世俗礼法的拘束,使自己成为了郗家的乘龙快婿。
D.郗太傅在王家子弟中选女婿,不选矜持之人,而选择自由散漫之徒,可见其选婿草率。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人未之奇 奇: ②恒置帐中眠 恒:
③既闻所论 既: ④丞相语郗信 语: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
译:
②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译:
1 B
2.D
3. ①对……感到奇怪; ②总,经常; ③已经; ④告诉
4.①大将军曾经先起来(出去)了,右军还没起床。
②(郗太傅)一查访,原来是王逸少,便把女儿嫁给他。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
元武县与其邻接,有人以牸牛①依其妻家者八九年。牛孳产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累政不能决。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允济曰:“尔自有令,何至此也?”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之诣妻家村中,云捕盗牛贼,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曰:“此是女婿家牛也。非我所知。”允济遂发蒙谓妻家人曰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妻家叩头服罪。元武县司闻之,皆大惭。
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②守之。允济谓母曰:“但归,不烦守也。若遇盗,当来告令。”老母如其言,居一宿而葱大失,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
曾有行人候晓先发,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或谓曰:“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如言果得。
远近称之,政绩优异。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五》有改动)
【注释】①牸(zì)牛:母牛。②庵:小草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A.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 诣太守
B. 及将异居 及郡下
C.远近称之 不能称前时之闻
D. 以衫蒙其头 能以径寸之木
2用三条“/”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允济遂发蒙谓妻家人曰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
3.现代汉语中“路不拾遗”经常与 连用,从这两个成语中你可以看到张允济是个怎样的人?
1.C
2. 允济遂发蒙/谓妻家人曰/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
3. 夜不闭户 从张允济断牛案及帮老太太断葱案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断案如神、治理有方、关爱百姓的人。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③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④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秦王不说 (2)请广于君
(3)休祲降于天 (4)长跪而谢之
2.翻译句子
(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3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第③段中唐雎是怎样让秦王屈服的?
4.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1.(1)通“悦”,高兴、愉快 (2)扩充 (3)吉凶的征兆 (4)道歉
2.(1)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吗?
(2)平民(老百姓)发怒,只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3.唐雎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并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表示要效法。最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挫败秦王。
4.蔺相如完璧归赵(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晏子使楚,令楚王自取其辱)等言之有据即可。
课外文言文阅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1)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2)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3)如此,曷(4)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5)映长明灯(6)读之,琅琅达旦。fó xiàng 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7)不见。
(1)辄:就(2) 蹊:践踏 ( 3)痴:入迷(4)曷:通“何”,为什么(5)策:书。(6)长明灯:fó xiàng 前昼夜不熄的灯(7)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或牵牛来责蹊田 (2)父怒挞之
(3)依僧寺以居 (4)冕因去
2、翻译句子。
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3、找出表达王冕成长的原因不正确的一项( )
A.王冕痴迷读书,偷进学堂,听诸生诵读,默记于心。
B.母亲支持王冕读书学习。
C.王冕不愿牧牛,故父亲鞭打他而激怒了他。
D.王冕读书专心,利用夜间苦读。
1、或:有的人 挞:打 居:居住 去: 离开
2、(王冕)手里拿着书就借着fó xiàng 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3、C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