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届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西片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秦昭王,官至上卿。骜子曰武,武子曰恬。恬尝书狱典文学。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之,杀项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虏楚王。蒙恬弟毅。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1.下列句中的“之”和“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怅恨久之B.楚人怜之

C.何陋之有D.辍耕之垄上

2.下面关于本语段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蒙恬的先辈是齐国人,在其祖父这一辈才从齐国到秦国去的。

B.蒙恬早年并非是将军,后来由于出身将门做了秦国的将军。

C.秦始皇非常推崇蒙氏一族,对蒙恬和他的弟弟蒙毅都很信任。

D.蒙恬和他的士兵曾在外东征西讨了十余年,最后才在上郡安定下来。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自齐秦昭王 事: ②大之 破:

③据阳山,逶蛇而北: ④信任之 贤:

4.翻译下列句子

(1)蒙恬者,其先齐人也。

翻译:

(2)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

翻译:

1. B  

2. D  

3.①侍奉。②打败。③向北(进军)。④认为……贤能。

4.①蒙恬,他的祖先是齐国人。②于是派蒙恬率领三十万人向北驱逐戎狄。

(16届江苏省江阴市暨阳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松江府通判许君传

[清] 刘大櫆

许君讳曾裕,少卓荦(luò)有大志,年甫六龄,值母病,即知长跪祖庙之前,祷求至十余日不倦。稍长,从塾师受学,聪颖出其辈类,于书无所不读。后入赀补官,得通判松江水利船政。松江地滨海,旧设巡海之船,其名曰乌船。者,通判监修,上下多侵渔。其船遇风辄坏。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除。先是,远人负贩至松江,松江奸民取其货,而负其价直不还。君至,惩其尤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感泣。松江河道细狭,易至填淤。填淤则舟楫不通,而民田亦无以灌溉。故冬日水涸,用挑浚之工,其费皆出自民间,积至巨万。有司粗为兴筑,而浮消其费大半。君独以私一己之稇载有限,而取万民之膏血甚多,于心不忍。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边立石以纪其事。滨海失业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君奉委巡察,而海船之私货,浮于口粮之外者至百余艘。君念穷民非有大奸,徒以无知嗜利而自致干纪之诛,必加详报,则己虽有获贼之誉,而死者不可复生。因请于布政辰公,恳其宽赦。辰公察君爱民出中心之诚,深为激赏。

(选自《续修四库全书·海峰文集》有删节)

【注】①稇(kǔn)载:满载,这里指牟利多。荦(luò):明显,分明。

1.下列句子中的“之”与“禁之不止”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B.怅恨久C.水陆草木花D.至

2.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从“聪颖出其辈类,于书无所不读”这句话可以看出许曾裕是一个勤学的人。

B.许曾裕体恤百姓,亲自试验乌船,解决了乌船遇风容易坏的问题。

C.松江府百姓为了表达对许曾裕的尊敬,在河边立碑记下了他的许多事迹。

D.许曾裕担任松江府通判期间执法严厉,他认为对私运货物的百姓要严惩,才能正民心。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值母病

③而其弊 ④因请于布政辰公

4.翻译下列句子

⑴君至,惩其尤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感泣。

译:

⑵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

译:

1. A 

2. D

3. ①笃:严重   ②向:从前     ③始:才  ④潜:暗地里、偷偷地

4.⑴先生到任后,惩罚了其中特别狡诈的几个人,商贩们都感动流泪了。(得分点:“至”“其”)

⑵(许曾裕)就亲自丈量河道的深度和宽度,不允许施工有丝毫差错。(得分点:省略句、深广)

(2015届山东泰安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承拙斋家传

张惠言(清)

承君名任,字是常,自号拙斋先生。父兑,以孝闻,事在郡志。

拙斋先生学于宜兴杭生,通五经四子书,泛览百家,为诗、古时文,然以躬行为务。补学生员。九试于乡,不得举。以所学授生徒,终其身。作《爱吾庐记》以自述,其辞曰:“爱吾庐者,拙斋先生读书处也。破屋数椽,不蔽风日;方庭偈武①,无佳葩奇卉,可以娱目。有书数千卷,先生昼夜讲习其中。有四子一孙,各授一经,日与辨析疑义。使为歌诗文辞,点笔②以为乐。役使无童仆,客有至者,则延入,蔬食相对,与之论古圣贤,若晤之几席也。先生以致知格物为基址,以身体力行为堂奥,以惩忿窒欲为墙垣,以推己及人为门户,以书策吟咏为园圃。保吾天,全吾真,处而安焉,入而自得焉,盖不足为外人道也。”其指趣如此。常语学者曰:“文词小伎,于身心何所益?读圣贤书,如此尔耶?”子志,试礼部。濒行,命之曰:“行己有耻,立身之大端也。得失之际,慎之!”志兄弟皆恂谨力学,父教之也。著《四书质疑录》《拙斋集》若干卷,时文若干篇。年六十有六,嘉庆三年三月十五日卒。

【注】①偈武:空间逼仄、狭小。②点笔:图画改订诗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九试于乡,不得(2)客有至者,则

(3)常学者曰 (4)于身心何所

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爱吾庐者,拙斋先生读书处也。

(2)使为歌诗文辞,点笔以为乐。

(3)处而安焉,入而自得焉,盖不足为外人道也。

3.承拙斋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分条说明。

1.(1 )任用,选拔(2)领,邀请(3)告诉,对……说(4)好处

2.(1)爱吾庐是拙斋先生读书的地方。(2)让儿孙写作诗歌文章,以圈点批改为乐趣。(3)处在这个地方就心思安宁,进人(房屋)就怡然自得,这些都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3.(1)博览群书,身体力行。(2)安贫乐道,不慕荣华。(3)教海子孙,乐此不疲。(4)凭借读书授课,意在修养身心。(S)勤奋著书。(6)热情好客。

(2015届江苏扬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常熟有桑悦者,字民怿。书过目,辄焚弃,曰:“已在吾腹中矣。”为诸生,上谒监司,曰“江南才子”。监司大骇,之校书,预刊落以试悦。文意不属者,索笔补之。学士丘濬重其文,属使者善遇之。使者至,问:“悦不迎,岂有恙乎?”长吏皆衔之,曰:“无恙,自负才名不肯谒耳。”使者遣吏召不至,两使促之。悦怒曰:“始吾谓天下未有无耳者,乃今有之。与若期,三日后来,渎则不来矣。”使者,欲收悦,缘濬故,不果。三日来见,长揖使者。使者怒,悦脱帽竟去。使者下阶谢,乃。所著书,颇行于世。

(选自《明史》,有删节)

【注】①刊落:削除,删去。②衔:怨恨。③渎:轻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⑴监司大骇,之校书( ) ⑵两使促之 ( )

⑶使者,欲收悦 ( ) ⑷使者下阶谢,乃( )

2.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预刊落试悦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分人 (《曹刿论战》)

B.策之不其道 (《马说》)

C.诚宜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D.扶苏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悦不迎,岂有恙乎?

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⑶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4.桑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1.⑴延:请;⑵益:增加;⑶恚:恼怒;⑷已:停止。

2.C。

3.⑴桑悦不来迎接,难道是生病了吗?  ⑵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⑶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4.桑悦是聪明(记忆力强)、恃才傲物的人。

(2015届湖北潜江、仙桃、江汉油田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儿云:“已足,不须复裈也。”母问其故,乃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选自《世说新语·夙惠》,略改)

【注释】①〔韩康伯〕名伯,东晋大官,玄学思想家。②〔襦(rú)〕短袄。③〔复裈(kū n)〕夹裤。裈,裤子。④〔下〕下身。⑤〔国器〕治国之才,国家的栋梁之材。

1.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得襦(同“只”) 两战战(大腿)

B.母殷夫人自之(缝制) 胡不我于王(看见)

C.作复裈(不久) 便扶路(原先,从前的)

D.母甚之(对……感到惊异) 每至晴初旦(下霜,降霜)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母殷夫人自成 当余从师也

B.母问如土石何

C.答曰 重修岳阳楼

D.火在熨斗中柄热 潭西南

3.下列各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文中的殷夫人是一位关爱孩子,并且善于洞察孩子心理的母亲。

B.“母甚异之,知为国器”侧面表现出韩康伯从小就身体强健,超过常人。

C.这个故事若作为事实论据则可论证这样的论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D.从本文选自《世说新语·夙惠》可以看出,“夙惠”有“早年聪慧”的意思。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

(2)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1.B

2.C

3.B

4.(1)示例:①从此,(大人)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或:立刻完成)。  ②从此,(大人)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或:立即)就能完成(或:写好)。(2)示例:①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会暖和的,所以不需要(或:不须要)再做夹裤哇。 ②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应当暖和的,所以不须要(或:不需要)了。

(2015届河北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归鉞①,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家贫,母即喋喋②罪过鉞,父大怒逐之。鉞数③困,匍匐道中。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鉞依依④户外,俯首窃⑤泪下,族人莫不怜也。

父卒,母与其子居,鉞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⑥。后大饥⑦,母不能自活。鉞往涕泣奉迎⑧。母内自惭,从之。 鉞得食,先予母、弟,而己有饥色。奉母终身怡然。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归氏孝子,予既列之家乘矣,身微贱而其行卓⑨,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选文有改动)

①归鉞:人名。②喋喋:说话没完没了。③数:屡次。④依依:依恋的样子。⑤窃:偷偷地。⑥致:送达。⑦饥:饥荒,年成不好。⑧奉迎:迎接。奉,敬辞。⑨卓:高。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比”的义项有:①并列,挨着;②顺从,和顺;③比较;④及,等到。“比归,母又复杖之”中的“比”,应选的一项是(填序号)……【 】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父大怒逐 ②属予作文以记(《岳阳楼记》)

B.①母其子居 ②似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C.①独宗亲邻里知之 ②必先苦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①身微贱其行卓 ②出淤泥不染(《爱莲说》)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 由是:

(2)鉞贩盐中 市:

(3)而己有饥 色:

(4)奉母终身怡然 怡然:

4.对选文加横线句子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对话,表现人物情感。

5.归鉞的哪些孝行让人感动?请根据选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1.④

2.A

3 .(1)因为这样,因此(2)市场,集市(3)脸色(4)高兴地样子

4.归鉞流着泪说:“母亲,我接您来了。现在闹饥荒,请您住到我家去吧!我会好好照顾您的”后母说:“孩子过去都是我糊涂啊,让你受委屈了。那我就跟你走吧。”

5.①关心后母送食物②灾荒年接后母③忍饿让食物给后母④侍奉后母始终很高兴⑤从不说后母不好。

(16届江苏省大丰市南阳初级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初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甲文】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文】魏钟繇,字元常。少随刘胜入抱犊山②,学书三年,遂与魏太祖、邯郸淳、韦诞③等议用笔。繇乃问蔡伯喈④笔法于韦诞,诞惜不与。乃自捶胸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遂得之。由是繇笔更妙。繇精思学书,卧画被穿过表⑤,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书象之。繇善三色书⑥,最妙者八分⑦。

(选自羊欣《笔阵图》)

注释:①钟繇(yóu):三国魏大臣,书法家。书法与晋王羲之齐名,并称“钟王”。②刘胜:行书首创者。抱犊山:山名,在河南境内。③魏太祖:曹操。邯郸淳:魏文学家。韦诞:魏书法家。④蔡伯喈(jiē):东汉人,工书画。⑤被穿过表:被子被手画穿了。⑥三色书:楷书、行书、草书。⑦八分:汉字书体名。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礼愈( )  (2)疑质理( )

(3)诞惜不( ) (4)皆象之 ( )

2.选出下列各项中“以”字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太祖以五灵丹救之

A.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活板》B.不敢出一言以复。 《送东阳马生序》

C.能以径寸之木。 《核舟记》D.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3.翻译下列句子。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遂得之。

4.两文同述求学之事,宋濂和钟繇身上都有 的特点。

1.周到     提出     给,给予     写,书写

2.B

3.(1)曾经跑到一百多里外拿着经书向当地学术界的前辈求教。(注意句子翻译的顺序以及“尝”“趋”“执”等词的翻译)

(2)等到韦诞死后,钟繇命人盗掘他的坟墓,终于得到了这部《蔡伯喈笔法》。

4.勤学好问

(16届山东省乐陵市实验中学九年级9月份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杨继盛,字仲芳,容城人。七岁失母。庶母妒,使牧牛。继盛经里塾,睹里中儿读书,心好之。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兄曰:‘若幼,何学?’继盛曰:‘幼者任牧牛,乃不任学耶?’兄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年十三岁,始得从师学。家贫,益自刻厉。举乡试,卒业国子监。

——《明史·杨继盛传》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任: 自刻厉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幼者任牧牛,乃不任学耶?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杨继盛的求学经历中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1)担负得起; (2)更加 

2.年纪小的人可以担负得起放牛这件事,竟然担负不了读书这件事吗?

3.(1)发自内心的喜欢读书是学有所成的重要前提。(2)要想学有所成,必须要尽力克服各方面的障碍。不要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3)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乙】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①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后诏三府掾属③拳谣言④,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⑤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⑥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筒札⑦哉!以会日⑧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道至县,抱诏书,闭传舍⑨,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塞⑩,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

【注】①汝南征羌:郡县名。②厉:磨练。③掾属:下属的官。④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⑤猥:众多。⑥叨秽:__。⑦简札:指奏章。⑧会曰:指三公会议的日子。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⑨传舍:驿舍,供外交使节和传递政府文书者休息的地方。⑩塞:消弭,平息。

1.下列句中的“以”与“以会日迫促”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塞忠谏之路也B.以其境过清

C.令辱之,以激怒其众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辍耕之垄上_______

(2)佣者笑而应曰_______

(3)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_______

(4)引与俱亡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苟富贵,无相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甲乙两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佣耕”交代了陈涉的雇农身份,实际上也点明了他领导的这次起义的阶级性质。

B.“嗟乎”一声叹息和“鸿鹄之志”的比喻,寓意深远,充分表现了陈涉非凡的个性和远大抱负,写出了他强烈要求改变现状的雄心壮志,这也点明了他领导起义的思想基础。

C.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曾主动上书揭发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的刺史、权豪。

D.建宁二年,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道和县令郭揖的行为表现了对范滂的无比敬仰。

1.B

2.(1)停止  (2)回答  (3)情绪激昂的样子  (4)逃跑

3.(1)假如有一天谁富贵了,不要忘了彼此。

(2)等他到冀州境内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去。

4.C

附加题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②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1.按要求回答:

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曾子七十乃学,名天下。

②根据文中加点字字意组成语 老而

2.用“/”给下列文字划出停顿。 (划三处)

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3.本段选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用原文回答),请结合你的体会简要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魏武(曹操)“老而弥笃”,魏武的诗中就有表现他这种情志的句子,请写出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题。

1.①使(让)……听到 ②欲盖弥彰  仰之弥高

2.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3.“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体会结合文中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4.“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等。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