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届山东省乐陵市实验中学九年级9月份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杨继盛,字仲芳,容城人。七岁失母。庶母妒,使牧牛。继盛经里塾,睹里中儿读书,心好之。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兄曰:‘若幼,何学?’继盛曰:‘幼者任牧牛,乃不任学耶?’兄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年十三岁,始得从师学。家贫,益自刻厉。举乡试,卒业国子监。
——《明史·杨继盛传》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任: ②益自刻厉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幼者任牧牛,乃不任学耶?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杨继盛的求学经历中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1)担负得起; (2)更加
2.(2分)年纪小的人可以担负得起放牛这件事,竟然担负不了读书这件事吗?
3.(3分)(1)发自内心的喜欢读书是学有所成的重要前提。(2)要想学有所成,必须要尽力克服各方面的障碍。不要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3)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
(16届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2016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1.下列句中的“之”与“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 )
A.怅恨久之B.辍耕之垄上C.渔人甚异之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项羽的叔父左尹项伯夜里骑马到了项羽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意在让张良和他一起离开,不要跟着沛公一起死。
B.张良把项羽要攻打沛公的事告诉给沛公,沛公大惊,最终还是张良替他出了主意。
C.沛公见了项伯后,和他相约结成亲家,并说明自己不贪占财物,选册登记官吏百姓,派兵把守,等待着项羽的到来。
D.项伯连夜回到军营后,把沛公的话一一报告给项王,表明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反而攻打他,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早好好款待他。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①素善留侯张良 素:_______________ ②亡去不义 亡:_______________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_____________ ④张良出,要项伯 要: 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 B
2. A
3.①素:向来,一向 ②亡:逃亡,逃跑 ③活:使……活 ④要:同:“邀”,邀请
4.①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故(或不同寻常的事)。(关键词:所以、非常。判断句“……者, ……也”句子通顺)②期望项伯(或您)详细地说我不敢背叛恩德。(关键词:具、倍,句子通顺)
(16届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西片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骜子曰武,武子曰恬。恬尝书狱典文学。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虏楚王。蒙恬弟毅。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1.下列句中的“之”和“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怅恨久之B.楚人怜之
C.何陋之有D.辍耕之垄上
2.下面关于本语段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蒙恬的先辈是齐国人,在其祖父这一辈才从齐国到秦国去的。
B.蒙恬早年并非是将军,后来由于出身将门做了秦国的将军。
C.秦始皇非常推崇蒙氏一族,对蒙恬和他的弟弟蒙毅都很信任。
D.蒙恬和他的士兵曾在外东征西讨了十余年,最后才在上郡安定下来。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自齐事秦昭王 事: ②大破之 破:
③据阳山,逶蛇而北 北: ④信任贤之 贤:
4.翻译下列句子
(1)蒙恬者,其先齐人也
翻译:
(2)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
翻译:
1. B
2. D
3.①侍奉。②打败。③向北(进军)。④认为……贤能。
4.①蒙恬,他的祖先是齐国人②于是派蒙恬率领三十万人向北驱逐戎狄。
骆统字公绪,会稽乌伤人也。父俊,官至陈相,为袁术所害。统母改适,为华歆小妻,统时八岁,遂与亲客归会稽。其母送之,拜辞上车,面而不顾,其母泣涕于后。御者曰:“夫人犹在也。”统曰:“不欲增母思,故不顾耳。”事适母甚谨。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统为之饮食衰少。其姊仁爱有行,寡归无子,见统甚哀之,数问其故。统曰:“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姊曰:“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乃自以私粟与统,又以告母,母亦贤之,遂使分施,由是显名。
以随陆逊破蜀军于宜都,迁偏将军。黄武初,曹仁攻濡须,使别将常雕等袭中洲,统与严圭共拒破之,封新阳亭侯,后为濡须督。数陈便宜,前后书数十上,所言皆善,文多故不悉载。年三十六,黄武七年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不以物喜 ( ) ②太守之乐其乐也 ( )
③数陈便宜( ) ④文多故不悉载( )
2. 下列句中的“之”与“见统甚哀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孰视之B.何陋之有 C. 辍耕之垄上D.公将鼓之
3.翻译下列句子。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以二者之为,何哉?
译: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
(3)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
译:
4.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为了不让母亲担忧,八岁的骆统在与母亲分别时强忍着不回头,可见他年少懂事。
B.骆统十分孝顺,尽管母亲改嫁,但他侍奉母亲一如既往。
C.骆统总是为他人着想,把自己的粮食分施给别人,因此声名显扬。
D.骆统参与军事行动,先后打了两次胜仗,多有战功,显示了较高的军事才能。
1.因为 以——为乐 陈述 全部。
2、A
3.(3)确实是这样,为什么不告诉我,而像这样苦自己呢?
4、B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宇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乙】项籍者,下相①人也,字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②怒
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日:“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
妄言,族矣!”粱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摘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下相:古县名,在今江苏宿迁境内.②项梁:项羽的叔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辍耕之垄上( ) (2)若为佣耕( )
(3)毋妄言,族矣 ( ) (4)皆已惮籍矣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人敌,不足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k.C3甲、乙两文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描写方法各有何共同点?
思想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⑴停止。⑵如果。⑶抄斩门族。⑷害怕,恐惧。
2.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读书只不过是知道名字怎么写罢了,学习舞剑只能够抵挡一个人,没必要学。
3. 思想性格: 清醒而敏锐的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描写方法:语言描写。
骆统传(节选)
骆统字公绪,会稽乌伤人也。父俊,官至陈相,为袁术所害。统母改适,为华歆小妻,统时八岁,遂与亲客归会稽。其母送之,拜辞上车,面而不顾,其母泣涕于后。御者曰:“夫人犹在也。”统曰:“不欲增母思,故不顾耳。”事适母甚谨。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统为之饮食衰少。其姊仁爱有行,寡归无子,见统甚哀之,数问其故。统曰:“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姊曰:“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乃自以私粟与统,又以告母,母亦贤之,遂使分施,由是显名。
以随陆逊破蜀军于宜都,迁偏将军。黄武初,曹仁攻濡须,使别将常雕等袭中洲,统与严圭共拒破之,封新阳亭侯,后为濡须督。数陈便宜,前后书数十上,所言皆善,文多故不悉载。年三十六,黄武七年卒。
选自《三国志》
1.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用“/”,画两处)。
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统为之饮食衰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
译:
3.你认为骆统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一谈。
1、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统为之饮食衰少。
2、确实是这样,为什么不告诉我,而像这样苦自己呢?
3、贤德爱民;从“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统为之饮食衰少“或“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可以看出来。
敢于进谏,陈述有利时政的意见,从“数陈便宜,前后书数十上”可以看出。
隆中对
陈寿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谓为信然 信: 确实
B.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就: 接近,趋向
C. 因屏人曰 屏: 命人退避
D. 将军宜枉驾顾之 顾 :回头看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凡三往,乃见 陈涉乃立为王
B. 欲信大义于天下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C. 将军岂愿见之乎 忿恚尉,令辱之
D. 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受之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亮躬耕陇亩”,并不是简单地写他亲自耕作,而是着重说明他隐居田野。
B. 第一段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来显示诸葛亮的志向远大。
C.“卧龙”一词既赞扬了诸葛亮卓绝的才干,又显示他此时有用武之地。
D.“凡三往,乃见”,这既是对刘备是否真诚求贤下士的观察和考验,同时也是对诸葛亮自许甚高,决不轻易结交出仕的再次提示。
1、D
2、C
3、C 诸葛亮此时没有用武之地。
曾巩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①单弱②之中,宦③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④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⑤,不减杨雄⑥,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注释】①委废:家境衰败。②单弱:弱小,无所依靠。③宦:出仕。④工:擅长。⑤行义:行为道义。⑥杨雄:人名。西汉文学家。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
|
2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巩 导 之 于 欧 阳 修
3. 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曾巩的哪一种品性给你印象最深?
1.①更加 ②少
2. 巩/导之于欧阳修。
3.略
阅读下面古诗文
柳宗元传
柳宗元,字子厚,其先盖河东人。
宗元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第进士、博学宏辞科①,授校书郎,调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善王叔文、韦执谊,二人者奇其才。及得政,引内禁②近,与计事,擢礼部员外郎,欲大进用。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既窜斥③,地又荒疠④,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⑤,一寓诸文。仿《离骚》数十篇,读者咸悲恻。
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时刘禹锡得播州,宗元曰:“播非人所居,而禹锡亲在堂,吾不忍其穷,无辞以白其大人⑥,如不往,便为母子永诀。”即具奏欲以柳州授禹锡而自往播。会大臣亦为禹锡请,因改连州。
柳人以男女质钱,过期不赎,则没为奴婢。宗元设方计,悉赎归之。尤贫者,令书庸,视直足相当,还其质。已没者,出己钱助赎。南方为进士者,走数千里从宗元游经指授者为文辞皆有法。世号“柳柳州”。十四年卒,年四十七。 (选自《新唐书·柳宗元传》)
【乙】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唐·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释】①博学宏辞科:封建王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为制科之一种。②内禁:皇宫。③窜斥:贬逐。④荒疠(lì):指南蛮瘴疠之地。⑤堙(yīn)厄感郁:遭遇困境,感伤抑郁。⑥大人:指母亲大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及得政( ) (2)读者咸悲恻( )
(3)柳人以男女质钱( ) (4)走( )
2. 用“‖”给文中划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走 数 千 里 从 宗 元 游 经 指 授 者 为 文 辞 皆 有 法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会大臣亦为禹锡请,因改连州。
4.【甲】文中柳宗元在柳州为民办了哪件实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5.【乙】诗首句的“ ”字最能体现出柳宗元当时的心情。作者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寄托诗中,正如【甲】文中所说的“ , ”。
6.综合【甲】文和【乙】诗,说说诗人明明面对的是春天,为什么会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
1.(1)到,等到 (2)都 (3)用 (4)跑
2. 走数千里从宗元游,经指授者,为文辞皆有法
3.恰巧有大臣也为刘禹锡奏请,于是刘禹锡改授连州刺史。
4.柳宗元在柳州释放奴婢。
5.凄; 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
6、一是眼前那种落花满地、落叶满庭的萧瑟景象,像极了秋风扫落叶的景象;二是诗人再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意凄迷,有了秋天般的感觉。
读下面文章
周孝子名芳容,华亭人。其父文荣,游楚客死归州官舍矣。芳容十四岁,祖父母相继死,临终抚芳容叹曰:“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容泣而志之,由是始有负骨归葬之念。芳容自顾年已及壮,可跋涉险阻,乃自奋曰:“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乃焚香告家庙曰:“此去不父骨,誓不归矣。”
自出都后,芳容日行风霜雨露中,寒燠①失度,饥饱无时。投止旅店,头晕目眩,遍身焦灼如火。次日,病不能起。主人见芳容病状,惧不敢留,欲徙置邻庙。芳容乃曰:“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且吾有大事未了,为吾招里正,当告以故。”未几里正②至,闻言色动,邀医至。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或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终至归州,赖老役指迷,获父骸。
芳容负骨登舟,半月余竟达里门。葬父于祖墓旁,得报祖父母遗命于地下。
【注】①燠:读yù,热。②里正:古代地方官吏名。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芳容泣而志之(记住) B.药之可以即愈 (服药)
C.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才) D.半月余竟达里门(竟然)
2.下列句中的加点词,用法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葬父于祖墓旁 仓鹰击于殿上
B.或赤脚行山蹊中 一食或尽粟一石
C.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 闻之欣然前往
D.为吾招里正,当告以故。 为天下唱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是始有负骨归葬之念。
②为吾招里正,当告以故。
4.全文表现了芳容哪些美好的品格?请结合材料分析概括。
1. D
2(A) (B)
3①从此开始有背(父亲)遗骨回来安葬的念头。
②替我叫来(招呼)里正,(我)到时候(或:当面)把原因告诉他。
4.①有孝心,懂得感恩。从他听从父亲的话,负骨葬父,让父亲瞑目九泉之下(完成父亲的遗愿)的表现中可以看出。
②有毅力,意志坚强。从他负骨途中经历种种磨难不放弃(经历风霜雨露,寒燠失度,饥饱无时,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等),克服种种困难的表现中可以看出。
③守信用(一诺千金)。从他发誓“此去不父骨,誓不归矣”,历尽艰辛,最后“葬父于祖墓旁”可以看出。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