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注释】①缘贡:趁着进项的机会。②才足贡数:仅仅满足进项数量。③峭直:严厉刚直。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悉贞良死节之臣 ⑵先帝不以臣卑鄙

⑶率取数十倍以权贵 ⑷平居无私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⑵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3.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1)两文同述为政与做人之道。诸葛亮建议后主刘禅要 。包拯告诫后世子孙要 。(各用一个四字短语回答)

(2)请用【甲】文中一个词语(短语)概括【乙】文中包拯这个人物形象。

1.(1)这些  (2)身份低微,见识短浅(3)给予,送给 (4)书信

2.(1)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那时以来已有二十一年了。(2)包拯打开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骗。

3.(1)(1分)亲贤远佞  廉洁自律(洁身自好,意思对即可)(2)贤臣(或贞良死节之臣)

隆中对 陈寿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贤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犹鱼有水也/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B.、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 下视其辙,登轼望之(表修饰)

C.、高祖之以成帝业/安陵君使唐雎使于秦

D.、曹操比袁绍/ 此所谓战胜朝廷(介词,在)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选文中看出诸葛亮在论述益州“可图”时,指出益州、汉中“□□□□”而其主刘璋、张鲁“□□□□”,致使贤能之士“□□□□”。(用原文词句回答)

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隆中对策”前,作者先采用侧面叙写的方式衬托出诸葛亮的与众不同和非凡才智。

B.、诸葛亮以高祖刘邦在益州成就帝业为例提示刘备可以将益州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

C.、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既论及地理、经济、军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贤的重要。

D.、文章通过隆中对策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1、A

2、(略)

3、民殷国富  不知存恤  思得明君

4、A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手?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

(1)性酒,家贫不能常得 (2)饮辄尽,期在必醉

2.翻译句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用原文回答。

“赞语”中“ ”这两句体现了五柳先生的品德;传文中“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性格,“ ”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

4.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

1.    (1) 嗜:  喜欢     (2) 造:  往、到   

2译: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闲言少静静 , 不慕荣利 ”         

   “ 环堵萧然  ,  不蔽风日 ”

4.  安贫乐道,不慕荣利

孙泰

孙泰,山阳人也,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1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2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取其女弟3。”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

众皆服泰之义。尝于都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之。

【注释】1姨妹:姨母的女儿 2二子:两个女儿 3女弟:妹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师皇甫颖 少( ) (2)泰亟往之 还( )

2、对文中划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人身体有残疾,不嫁我孙泰就能出嫁了。

B.那人身体有残疾,不嫁我孙泰就不能嫁了。

C.其中一人身体有残疾,不嫁我孙泰就不能嫁了。

D.其中一人身体有残疾,不嫁我孙泰就能出嫁了。

3、孙泰“操守颇有古贤之风”的具体表现:

1

2

4、文中与“古贤之风”相照应的一个词是

1、(1)小时候(2)归还

2、B

3、①没听从劝告,娶了身体有残疾的姐姐②归还了银灯台

4、义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尝从人寄食,人多厌之。尝就南昌亭长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①,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觉其意,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信既贵,酬以千金。

(选自《智囊》)

【注】①蓐食:坐在草席上吃饭。 ②漂:在水里冲洗丝棉之类。

③竟:到底,完毕。 ④王孙:公子,少年。对年轻人的敬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恐托付不效 不效:

(2)韩信始为布衣时 布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翻译:

(2)信既贵,酬以千金 翻译:

3.同是写人叙事,【甲】【乙】两文却风格各异:【甲】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自叙经历,表明了① 的决心,【乙】文则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叙述了韩信平民时② 的经历。表明了韩信低微的出身和③ 的性格。

1.⑴没有成效            ⑵平民

2.⑴三次到茅庐访问我。

          ⑵ 韩信富贵以后,用一千金去酬报那个洗衣的老妇人。

3.       ①兴复汉室       ②受人资助       ③知恩图报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

【甲】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①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①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乙】

七月,戍卒陈胜等反故荆地,为“张楚”。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相立为侯王,合从西向,名②为伐秦,不可胜数也。谒者使东方来,以反者闻二世。二世怒,下②吏。后使者至,上问,对曰:“群盗,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忧。”上悦。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注释:①合从:联合②二世:指秦二世胡亥

1.【甲】【乙】两文中的“名”和“下”意思各不相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①名:名声②名:打着……的旗号①下:攻下 ②下:下放

B.①名:打着……的旗号②名:名声①下:攻下 ②下:下放

C.①名:名声②名:打着……的旗号①下:下放②下:攻下

D.①名:打着……的旗号②名:名声①下:下放②下:攻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藉第令毋斩 翻译:__________

⑵以反者闻二世翻译:__________

3.【甲】【乙】两段文字都记述了陈涉起义军胜利进军和的情况。【乙】文中秦二世表现出的,印证了【甲】文中“三老、豪杰”对于统治者“无道”的评价。(用自己的话回答)

1.A

2.⑴即使能免于斩刑。

⑵把__的情况报告给秦二世。

3.①得到响应(或“建立政权”)  ②不听逆耳直言(或“昏庸残暴”)

阅读下面【甲】【已】两段文字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蜀相》 唐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①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②锦官城:现四川省成都市。

③自:空。 ④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⑤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⑥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2)三臣于草庐之中 顾: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

(2)猥自枉屈 翻译:

3. 【甲】文是诸葛亮的自述,【乙】文是杜甫对诸葛亮的评价,综合【甲】【乙】两个文段,你认为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超过100字)

答:

1(1)卑鄙:身份微贱,见识浅陋。     (2)顾:拜访

2.(1)于是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   (2)(亲自屈尊)降低自己的身份,枉驾屈就。

3. 示例:是一个知恩图报的君子。在甲文中诸葛亮是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为蜀汉大业奋斗;在杜甫的诗中表现出来的是诸葛亮为了先帝而竭尽全力辅佐刘禅。

阅读下面文言文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①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②十余创。(《项羽本纪》)

【注释】①檥:yǐ,使船靠岸 ②被:遭受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乌江亭长檥船待

A.乌江/亭长檥船待B.乌江亭长/檥船待

C.乌江亭长檥船/待D.乌江亭/长檥船待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兵( ) ⑵王( )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项羽不愿东渡乌江逃命的原因?

5.你从文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项羽?请结合文章内容做具体分析。

1.B

2.⑴兵:兵器  ⑵王:称王

3.仅凭借项羽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

4.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或:战败无颜见江东父兄,深感愧疚。

5.项羽因战败无颜见江东父兄,宁愿自杀也不愿忍辱偷生,可见他的气节。项羽力大无穷,一人力敌数百人,可见其勇。李清照评的好:“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①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去。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②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何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

注释:①同里:同乡。②恻然:哀怜的样子。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富人惟一子,不肖(品行不好,没有出息)

B. 其子于途(乞丐)

C.、管库乎(何况)

D.、孝基使管库(让,派)

2.翻译下列句子

(1)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张孝基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1)富人生病将要死了,就把全部的家产都托付给了张孝基。

   (2)孝基慢慢观察他,知道他能改过自新,不再有原来的坏习惯,于是便把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归还给他了。

3.仁爱,有恻隐之心(给富人不成材的儿子机会,帮助他改过自新);

轻财重义(考查富家儿子有改过自新的意愿,就归还财产)

祢衡字正平,平原般人也。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融亦深爱其才,数称述于曹操。操欲见之,而衡素相轻疾,自称狂病,不肯往,而数有恣言。操怀忿,而以其才名,不欲杀之。闻衡善击鼓,乃召为鼓吏,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诸鼓吏过者,皆令脱其故衣,更着岑牟、单绞①之服。次至衡,衡方为《渔阳》参挝②,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衡进至操前而止,吏呵之曰:“鼓吏何不改装,而轻敢进乎?”衡曰:“诺。”于是先解衵衣③,次释余服,裸身而立,徐取岑牟、单绞而着之,毕,复参挝而去,颜色不怍。操笑曰:“本欲辱衡,衡反辱孤。” ——《后汉书·祢衡传》

[注]①岑牟、单绞:鼓吏穿的服装。②《渔阳》:鼓曲名;参挝:一种击鼓之法。③衵(nì)衣:内衣。

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称述于曹操吏之曰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操笑曰:“本欲辱衡,衡反辱孤。”

3.通读全文,概括祢衡的性格特点。

1.屡次,多次   呵斥,指责  

2.曹操笑着说:“我本想羞辱祢衡,祢衡反倒羞辱了我。”

3.文中有多处——少有才辩,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自尊心强,不畏强权等。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