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先哲感悟,扬文人精神。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⑧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之为众人 卒: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也 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 域: ④终无于天下 济:

⑤父焉 异: 以钱币乞之 或:

⑦父其然也 利: ⑧泯然众人矣 众人:

2、将文中画“ ”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

4、从乙文来看,孔子自认为能比其他的圣贤略强一点的原因是什么?

5、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文段的内容,谈谈各自强调的重点分别是什么。

6、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惜时、勤奋好学名言警句?请各写出一个。

1、①终于       ②达到      ③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       ④帮助

⑤感到诧异      ⑥有的人    ⑦认为……有利可图             ⑧普通人

2、①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②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

③从此从此指定事物让他做诗就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以欣赏的地方。

3、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

4、犹好学。

5、甲__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即要接受后天的教育;乙__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或开阔眼界)(乙文答出两点即可得)

6、可围绕学习要勤奋,要与人研讨,要认真钻研,要出门学习、开阔视野等方面谈。

例:惜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勤奋:业精于勤,荒于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①,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②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③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fó xiàng 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注】①陇上:田边的高地。陇,同“垄”,田埂。②曷:何,怎么。③策:通“册”,泛指书卷。

1、 解释下列加点词。

(1)听已,默记 ( ) (2) 父怒挞( )

(3)冕去,依僧寺以居( ) (4) 策映长明灯读之( )

2、 给下面句子加标点。

佛 像 多 土 偶 狞 恶 可 怖 冕 小 儿 恬 若 不 见

3、翻译句子。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这篇短文所表现出的王冕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辄:总是,就        (2)之:代词,他,指王冕

(3)因:于是            (4) 执:拿着

2、fó xiàng 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可怖”的后面也可以是逗号或句号。)

3、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

4、酷爱读书(或:勤奋好学、以读书为乐等)

文言文阅读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 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①者,吾非其师。”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②家见《书》疏义③,因请寓宿④,手抄归。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注释:①过:过人之处。②日者:古时称占卜的人。③疏义:指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④寓宿:指在别人家借宿。⑤《易》王辅嗣说:王辅嗣对《易》的解说。

1.解释下面加点词。

(1)诗四句 (2)自是指物作诗立

(3)师其父母曰 (4)遂辞

2.翻译下面句子。

(1)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师大奇之。

3.用“/”标注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按语意划分两处)

传 一 乡 秀 才 观 之

4.方仲永与许衡资质相似,二人父母均为农民,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截然不同:方仲永的父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许衡的父母是“________________”。(用选文原句回答)

5.阅读甲、乙两文,从仲永和许衡身上,你得到哪些启示(除教育因素外)?

1.(1)写  (2)完成  (3)对……说 (4)离开、离去

2.(1)让(仲永)作诗,(他)作的诗(已经)不能与先前的名声相当了。(2)老师对这(他的这种问答)感到十分惊奇(惊讶)。

3.传/一乡秀才/观之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父母强之不能止 或:如是者凡更三师

5.读书不能急功近利;读书要有远大理想;热爱学习;刻苦勤奋。

陈宝箴,字右铭,江西义宁人。少负志节,诗文皆有法度,为曾国籓所。以举人随父伟琳治乡团,御粤寇,已而走湖南,参易佩绅戎幕,军来凤、龙山间。石达开来犯,军饥疲,走永顺募粮,粮至不绝,守益坚,寇稍稍引去。创致用精舍,遴选三州学子,名师教之。二十年,擢直隶布政使,入对,时中东战亟,见上形容忧悴,请日读圣祖御纂周易,以期变不失常。他所陈奏语甚多,并称旨。上以为忠,命治糈台,专摺奏事,马关和约成,泣曰:“殆不国矣!”

(选自《清史稿·列传·四百六十四》)

【注释】①治国乡团:管理训练乡村民团的军事组织。②粤寇:清朝统治阶级对太平天国起义者的污蔑之辞。③易佩绅戎幕:易佩绅(人名)的军府。④来凤、龙山:地名。⑤擢:提拔。⑥亟:形势危急。⑦圣祖御纂周易:康熙皇帝编撰的《御纂周易》。⑧称旨:符合皇帝的意图。⑨糈台:负责文书的机构。⑩摺:叠。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以 举 人 随 父 伟 琳 治 乡 团

A.以/举人随父伟琳治乡团B.以举人随父/伟琳治乡团

C.以举人随/父伟琳治乡团D.以举人随父伟琳/治乡团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器( ) (2)延( )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马关和约成,泣曰:“殆不国矣!”

4.全文除了记叙陈宝箴抵御太平军之事外,还记叙了陈宝箴的哪些事?

5.选文最后一句通过对陈宝箴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了陈宝箴怎样的感情?

1、D

2、(1)器重      (2)邀请

3、马关条约》的签订,(陈宝箴)哭着说:“国家几乎不是一个国家了!”

4、重视教育,为皇帝分忧。                                

5、写到“爱国”、“悲痛”即可。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交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整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更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和,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和曰:“古人贵朝闻夕阳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实三横唯余其一。( ) ⑵处改励。( )

⑶具情告。( ) ⑷并云欲自修改年已蹉跎。( )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3、请用一个七字成语形容周处改过自新的可贵。

1、⑴希望⑵于是(就)⑶把⑷但是(可是,却)

2、况且一个人就怕不立志,(如果确立了志向)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

3、浪子回头金不换。

强项令(节选)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后特为洛阳令(      )

(2)宣两手地(      )

(3)亡匿死(      )

(4)由是搏击豪强(      )

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枹鼓不鸣董少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汉光武帝为什么称董宣为“强项令”?(请根据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赞扬了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

优秀品质。

B.选段的高潮部分是:公主向光武帝告状,光武帝欲箠杀董宣,董宣痛陈“格杀”家

奴之因,光武帝仍命董宣向公主谢罪,董宣宁死不从。

C.“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中“据”“终”生动地表现了董宣认为自己严格执法没

有错,坚持正义,不肯违心向公主认错的铮铮铁骨。

D.选段写了汉光武帝态度的转变,用他的昏庸来衬托董宣的优秀品质。

1.  (1)征召 (2)按,撑 (3)隐藏,这个意义后写作“藏” (4)捕捉打击 

2.  (1)现在做皇帝,威严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 (2)没人击鼓鸣冤的是董宣。 

3.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4.  D(解析:D项中汉光武帝不是一个昏庸的皇帝,相反还是一个明君。) 

岳 飞

毕沅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大叹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成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吴玠服飞 素:____________

(2)饰名姝之 遗:____________

(3)立斩徇 以:____________

(4)一不可 阙: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宁大将安乐时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从哪三个方面写了岳飞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向来,一向 (2)赠送 (3)来,用来 (4)缺,缺少 

2.  (1)难道现在是大将安心享乐的时候吗! (2)将士们出力,我岳飞有什么功劳啊! 

3.  至孝至忠、治军有方、爱民恤士。(意同即可)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节选)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落缤纷 ②黄发垂髫

③善 ④颖脱不

2.翻译句子。

(1)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3.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4.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与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1.花      小孩     写     拘束、束缚

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只要懂得弹琴的乐趣(或: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4.反映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

钱 缪

钱镠,临安石鉴乡人。唐僖宗时,平浙寇王仙芝,拒黄巢,灭董昌,积功自显。梁开平元年,封镠为吴越王。有讽镠拒梁命者,镠笑曰:“吾岂失一孙仲谋耶!”遂 受之。是年,省茔垄①,延故老,旌钺鼓吹,振耀山谷。一邻媪九十余,携壶泉迎于道左,镠下车亟拜②。媪抚其背,以小字呼之曰:“钱婆留,喜汝长成。”盖初生时光怪满室父惧将沉于了溪。此媪苦留之,遂字焉。为牛酒③大陈,以饮乡人。镠起劝酒,自唱还乡歌以娱宾。时将筑宫殿,望气者④言: “因故府大之,不过百年;填西湖之半,可得千年。”武肃⑤笑曰:“焉有千年而其中不出真主⑥者乎?奈何困吾民为!”遂弗改造。
【注释】①省茔垄:祭扫祖墓。 ②亟拜:急忙下拜。 ③牛酒:即牛和酒,古代用来犒劳、祭祀。 ④望气者:观测云气占卜的人。 ⑤武肃:即钱镠。 ⑥真主:贤明的君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有镠拒梁命者 (2)故老 (3)为牛酒大

2、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

盖 初 生 时 光 怪 满 室 父 惧 将 沉 于 了 溪
3、钱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情节概括回答

1、(1)劝说 (2)邀请 (3)陈列、摆放

2、盖 初 生 时/ 光 怪 满 室/ 父 惧 / 将 沉 于 了 溪

3、从他荡平贼寇王仙芝,英勇抵抗黄巢,灭董昌可以看出他骁勇善战,天生神异;他功成名就后邀请全村的村民喝酒,可以看出他知恩图报;从他不筑宫殿可看出他体恤百姓(爱民如子),体察时务(深谋远虑,主动顺应)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下面朗读停顿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诗以养父母、族为意(        )

(2)即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3)稍稍宾客其父(        )

(4)邑人之(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对我们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1)聚、团结 (2)写 (3)以宾客之礼相待 (4)对……感到惊奇 

3.(1)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完成。 (2)同县的人对些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4.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原因是“不使学”。

5 .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凭天资,更重要的是要靠后天的努力学习。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