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义乌市宾王中学2016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走近王安石”主题阅读

【文章呈现】

《同学一首别子固》①

王安石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②,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③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轥④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选摘自《王文公文集》)

注释:

同学:共同学习圣人之道。一首:一篇。子固: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著有《元丰类稿》。

正之:孙侔的字。与王安石、曾巩是好友。

中庸:儒家伦理思想。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的态度。儒家认为“中庸”是道德的最高标准。

轥(lìn):车轮辗过。这里有走上、走到的意思。

【知人论世】

《同学一首别子固》,作者王安石(1021年-1086年),该文是作者在青年时期所写的赠别之作,文中没有世俗常见的惜别留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想和友人建立共同进步的君子之谊。文章笔法紧凑,开合有度,清人金圣评曰:“此为瘦笔,而中甚腴。”

古人不轻易写文章。而一旦写了,就一定能表现出自己的胸襟抱负。

王安石这个人,不要说是在古代,就是放到现在,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年轻时就有高远的理想,“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就是希望改革不良的社会风俗,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幼时读书过目不忘,考中进士第四名;他散文、诗词都很擅长,并且绝不同于流俗;但他更大的才能,是表现在治国上,因此皇帝才会让他进行变法。

苏轼、司马光这些政治上的对手都很佩服他,连皇帝也久慕其名。但是他太过特立独行,传说他常不梳洗就出门会客,看书入神时则会随手拿东西吃,吃了鱼食也不知道;他既自我期望很高,又很有才干,不免目下无尘,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我们来看一首他的诗——《登飞来峰》,就知道他的气魄之大: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苏轼是怕“高处不胜寒”,但是他乐“在最高层”,没有人在他眼里。

了解了他的为人,我们再来看这篇《同学一首别子固》。古人分别往往互赠文章,作为纪念、鼓励等。该文就是王安石赠别曾巩的。

文章先从贤人说起。王安石说,江南有两个贤人,但是又不同于现在所谓的贤人。也许当时贤人是一个很普遍的称呼,称呼惯了,就不一定是真贤人,徒有贤人的名,就像我们现在称呼对方“美女帅哥”一样,并不真的认为对方就是美女帅哥。所以,王安石就说,曾巩、孙侔是我心目中的两位贤人,但不是通常说的贤人。好家伙,他用这两个人,把天下所有的贤人给否定了。

那么,曾巩、孙侔是何种贤人?王安石给出一个答案:“学圣人”、“至乎中庸”。这是他判断一个人贤不贤的标准。因为他自己也愿“学圣人”,因此他也是贤人。他没有明说,但字里行间有这一层意思。我们还可以看出他眼界高。他写这篇文章,有点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意味,透着骄傲。

【引诗咏志】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诗风鉴赏】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1、 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4处)

其 师 若 友 岂 尽 同 哉 予 考 其 言 行 其 不 相 似 者 何 其 少 也!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予慕而友之( ) ⑵足未尝相过也( )

⑶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 ) ⑷而造于其室(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

4、 仔细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固和正之二人的言行极其相似,这是因为他们俩都是向圣人学习的。

B.王安石自视甚高,得罪了不少人。

C.“王荆公体”是王安石的诗作风格。

D.《即事》一诗动静相衬,情景交融,是荆公的写景佳篇。

5、 《即事》一诗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 综观王安石的一生,他的诗歌内容和风格曾发生极大改变。你觉得《即事》这首诗是诗人什么时期的作品呢?根据材料,加以阐述。

7、 上述材料中说“因此他也是贤人。”你认为王安石是“贤人”吗?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答案】

1、其 师 若 友 /岂 尽 同 哉 /予 考 其 言 行 /其 不 相 似 者/ 何 其 少 也!

2、

⑴友:把……当做朋友   ⑵过:访问,拜访    ⑶遗:赠与  ⑷造:到、往       

3、我从前不敢肯定自己有可能达到极高的中庸境界,但也愿意追随在他们左右奔走。(关键字词:昔:从前、过去;至:极、最;从事:跟随、追随)

4、C

5、运用了世外桃源(桃花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静谧闲适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6、该诗当创作于王安石晚年时期。从诗歌内容来看,该诗主要描绘了一幅宁静幽美、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从诗歌风格上来看,全篇锤炼工稳,前三联全用对仗,重炼意和修辞。

7、是贤人。因为:①少有凌云壮志,年轻时就有高远的理想,“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②文学成就极高,诗歌创作的晚期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创立“王荆公体”;③善于治理,政治上主张变法革新,造福百姓;④懂得择善而从,与“贤人”为友,并与之“相警”“相慰”。(能写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必须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①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②也。将军宜枉驾③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④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⑤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陈寿《隆中对》)

注:①先主:指刘备。②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致,招致、引来。③枉(wǎnɡ)驾:屈尊。枉:委屈。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④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⑤信:通“伸”,伸张。

1.解释下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②由是先主遂诣亮( )

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3.分别从甲、乙两文中找出成语“三顾茅庐”的原句。 

甲: 。  

乙:

4.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的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

1.卑鄙:低微鄙陋    由是:因此 

2.①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耕地,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自己,不想在诸侯中扬名做官 ②诸葛孔明是卧龙,将军难道不愿见他吗?(判断句式1分,“岂”难道不1分)

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4.恢复汉室一统霸业(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并自为其 卷卷有爷 B.还扬州 有朋远方来

C. 不能称前时闻 于舅家见D.泯众人矣 公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本文借事说理,方仲永天资非凡,但却由于“,(用原文词句)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了

1、C

2、(1)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让他作诗,不能和之前的名声相当

3、受于人者不至也;(1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伤仲永(节选)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①余 闻 之 也 久

②非 复 吴 下 阿 蒙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不能前时之闻      (    )

②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    )

③即刮目相待 (    )

3翻译。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①余闻之也/久 ②非复/吴下阿蒙

2答案:①相当 ②通“攀”,牵,引 ③重新

3答案:(1)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欣赏)的地方。

(2)我哪里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啊!

4答案:示例一:吕蒙读书。(乙)文主要讲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勉下发奋读书、长进才略的故事。示例二:鲁肃识人。(乙)文主要是从鲁肃的角度阐释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的道理。

阅读下面文言短文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__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矢,皆中的,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筈;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注】①负,具有。 ②强:擅长于。 ③未冠:没有成年。 ④周同:人名,岳飞的射箭师傅。

⑤的:箭把子。 ⑥示:给……看。 ⑦筈(kuò):箭的尾部。 ⑧再:第二次。

1.⑴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沉厚言 ( ) ②尤《左氏春秋》( )

③飞弓一发( ) ④飞由是自练习 ( )

⑵选出与例句中“以”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以所爱良弓赠之

A.太祖常劝以读书B.跪而拾之以归

C.以天下事为己任D.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⑴学 射 于 周 同

⑵以 所 爱 良 弓 赠 之

3.翻译下列句子。

⑴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译文:

⑵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赵普》)

译文:

4.结合选文说说岳飞为什么能成为一代名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⑴①少 ②喜欢,喜爱 ③拉开 ④更加   ⑵C

2、⑴学  射  /  于  周  同

⑵以  所  爱  良  弓  /  赠  之 

3、⑴家里贫穷,捡拾柴禾当作灯烛来照明,背诵学习到天亮,不睡觉。)⑵略。

4、少有大志,而勤学苦练不止。

古文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日:“泯然众人矣。” 《伤仲永》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世耕 隶: (2) 族为意 收:

(3) 邑人之 奇: (4) 泯然众人矣 泯然:

2.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忽啼求

A.传一乡秀才观B.不能称前时

C.或以钱币乞D.余闻也久

3.翻译下列句子。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4.仲永幼时的天资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1.①属于②聚,团结③对……感到惊奇④消失

2. B(B的“之”是结构助词“的”,其他三项都是代词)

3.(1)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2)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当。

4. 幼年的天资表现在:①“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指物作诗立就”;极力渲染仲永幼年的天资是以幼年的天资聪颖与成年后的泯然众人形成鲜明对比, 突出文章主旨,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阅读下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焉: ②自其名: ③: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临川先生是王安石,文中提到的“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王子”则是王安石自称。

B.、本文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C.、本文语言十分简练。“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了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D.、文章先叙事后说理。叙事部分略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而详写此后的情况,先抑后扬,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1、作者为方仲永的“泯然众人”而“伤”,还为其父的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伤”,也为邑人的无知而“伤”。

2、1、到小园子寻找乐趣;2、师生朗读场景;3、课上偷做戏、画画

3、几个动词连用(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先生读书入神陶醉的情景,虽然有些迂腐,但自得其乐的状态不失可爱之处。 

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 ②俟sì:等待。 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④ 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 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______ (2) 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

(3)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_____ (4)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作答)。作者运用的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1.(1)以宾客之礼相待 (2)消失 (3)曾经(4)等到……的时候

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让他作诗,没有传闻的那么有才华了(才能衰退)、完全和普通人一样了(才能消失)、对比。

4.仲永天资过人,但因其父“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矣”;司马迁幼时担心自己的记忆不如别人,于是勤奋学习,结果“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可见,一个人能否成才,天资不是决定因素,后天的学习才是关键。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

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亦不其姓字( ) (2)每有意( )

(3)在必醉( ) (4)其言兹若入之乎( )

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以小传的形式,向你的家人或同学简要介绍五柳先生(含生活状况、性格特点、志向情趣等方面)。

我的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l)知道;(2)体会.领会;(3)期望,希望;(4)辈,同类。

2. (1)他的住室四壁空空荡荡,破旧得连风和太阳都无法遮挡;

(2)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 希望人类社会返璞归真,人们过上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

4. 参考示例:五柳先生,因住宅旁有五柳树,而得号为“五柳”。他家境贫寒,不慕名利,安贫乐道,为人闲静,少言寡语。他一生好读书,喜喝酒,常写文章自娱自乐。

体先哲感悟,扬文人精神。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⑧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之为众人 卒: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也 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 域: ④终无于天下 济:

⑤父焉 异: 以钱币乞之 或:

⑦父其然也 利: ⑧泯然众人矣 众人:

2、将文中画“ ”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

4、从乙文来看,孔子自认为能比其他的圣贤略强一点的原因是什么?

5、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文段的内容,谈谈各自强调的重点分别是什么。

6、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惜时、勤奋好学名言警句?请各写出一个。

1、①终于       ②达到      ③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       ④帮助

⑤感到诧异      ⑥有的人    ⑦认为……有利可图             ⑧普通人

2、①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②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

③从此从此指定事物让他做诗就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以欣赏的地方。

3、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

4、犹好学。

5、甲__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即要接受后天的教育;乙__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或开阔眼界)(乙文答出两点即可得)

6、可围绕学习要勤奋,要与人研讨,要认真钻研,要出门学习、开阔视野等方面谈。

例:惜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勤奋:业精于勤,荒于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