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玠,字温理,河南阳翟人也。九岁而孤,为叔父骠骑从事中郎随所养。早有令誉,先达多以才器之。起家王府法曹,历转外兵记室。迁太子庶子、中书侍郎。

太建中,山阴县多豪猾,前后令皆以赃污免,高宗患之,谓中书舍人蔡景历曰:“稽阴大邑,久无良宰,卿文士之内,试思其人。”景历进曰:“褚玠廉俭有干用,未审堪其选不?”高宗曰:“甚善,卿言与朕意同。”乃戎昭将军、山阴令。县民张次的、王休达等与诸猾吏贿赂通奸,全丁大户,类多隐没。玠乃锁次的等,具状启台,高宗手敕慰劳,并遣使助玠搜括,所出军民八百馀户。时舍人曹义达为高宗所宠,县民陈信家富于财,谄事义达,信父显文恃势横暴。玠乃遣使执显文,之一百,于是吏民股栗,莫敢犯者。信后因义达谮玠,竟坐免官。玠在任岁馀,守禄俸而已,去官之日,不堪自致,因留县境,种蔬菜以自给。皇太子知玠无还装,手书赐粟米二百斛,于是还都。

1.下列句中的“之”与“高宗患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 至市 B. 无案牍劳形

C. 久,目似瞑 D. 撤屏视

2.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 褚玠少年丧父,是叔叔褚随将他抚养成人。褚玠小时就有美好的声誉。

B. 褚玠由于中书舍人蔡景历的推荐,出任山阳县令的。高宗一开始并不赞同,后来才勉强同意了。

C. 山阴县民张次的、王休达与诸奸吏互相贿赂勾结,把丁口多的大户都隐匿起来,不交纳国家的赋税。褚玠就将张次的等人关押起来。

D. 皇太子知道褚玠没有钱返回京城,亲自写信给他,并赐给赐粟米二百斛,于是褚玠才得返京。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先达多以才器之 许: ②高宗之 患:

③乃戎昭将军 除: 之一百 鞭: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时舍人曹义达为高宗所宠。(2分)

译:

(2)于是吏民股栗,莫敢犯者。(2分)

译:

1. D

2.B

3.①称赞,赞许     ②担心,担忧     ③任命,授予官职     ④用鞭子打

4.

(1)当时舍人曹义达正被高宗宠信。(得分点:为……所、宠)

(2)于是县中官吏与百姓都吓得两腿发抖,没有人再敢触犯法令。(得分点:股、莫)

阅读下面文言文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先帝不以臣卑鄙( ) (2)由是感激( )

(3)深入不毛( ) (4)以其咎(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作者回忆了对自己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分别是

、先帝临崩寄大事。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

4.读了这几段文字,你认为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身份低微,见识短浅。(2)感动激励。(3)不长草,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4)表明、显扬 。 

2.(1)只求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中闻名显达。

(2)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使命)交付给我,(如果)没有完成,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

3.(先帝)三顾茅庐(先帝)临危受命;表达作者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4.诸葛亮是一个淡泊名利、知恩图报、做事谨慎、聪明机智、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④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 昏怠:昏沉困倦。② 辄:就。③ 沃:浇。文中有“洗”之意。④④食不重肉:不多吃肉。

1、下边加点词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是人多以书假余 扶苏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手自笔录,计以还 重岩叠嶂,隐天蔽

C.、从乡先达执经叩问 肉食者谋

D.、每假借藏书之家 祗辱奴隶人之手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词语。

①以是人多以书余 假:

②录毕,送之 走:

夜昏怠 或:

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妻子:

3、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

5、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

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1、A 

2.① 假:借;② 走:跑;③ 或:有时;④ 妻子:妻子和儿女。

3、(1)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是获得了学问。 (2)读书的人(贤德的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4.家境贫寒;刻苦读书。

5、一个人要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应该:①刻苦勤奋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请教。

王戎早慧

王戎,字睿冲,琅邪临沂人也。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取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戎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节选自《晋书·王戎列传》,有删节)

【注释】①虓(xiāo),怒吼。②恃:依赖,仗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等辈取之( ) ②取之然(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

3.王戎名列“竹林七贤”之一,风度文章领时代之先,在当时也称得上名士。选文通过哪些事件展现了王戎早年的聪慧?从中还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1.①争或“争逐”或“争着”或“竞争” ②确实或“的确”或“相信”

2.钟会讨伐蜀国,路过时与王戎告别,问有何计策。

3.围绕“武场观戏,树下识李,言论伐蜀表现了王戎年幼聪慧;可以看出王戎具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推理,胆量非凡,临危镇定,足智多谋,深谙古训,见微知著等性格特点”回答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只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何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选自《厚德录》)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斥之 追赶

B.富人病死 将要

C.如得灌园以就食,幸 多么

D.不复有态 原来的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遂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A.何

B.不物喜

C.故临崩寄臣大事

D.塞忠谏之路

3.下列对张孝基的评价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张孝基信守承诺,把岳父的丧礼操办得很风光。

B.张孝基心地善良,见妻弟乞讨,顿生怜悯并积极给予帮助。

C.张孝基助人有方,让妻弟灌园管库,在劳动中促其转化。

D.张孝基为人厚道,把全部财产归还给悔过自新的妻弟。

4.将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

1.A

2.C

3.A

4.富人的儿子渐渐能自食其力,孝基对他的变化感到奇怪。

(2016届江苏省江阴初级中学九年级12月月考)

侯可字无可,华州华阴人。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随计①入京,里中醵金赆行②。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曰:“此金,乡里所以资应诏者也,不可以为他利。”且行,闻乡人病,念曰:“吾归,则彼死矣!”遂留不去。病者愈,辍己马载之,徒步而归。

知巴州化城县。巴俗尚鬼而废医,唯巫言是用,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可为约束,立制度,违者有罪,几变其习。

签书仪州判官。西夏寇边,使者使可按视,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亟分其骑为三四,令之曰:“建尔旗帜,旋山徐行。”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骑不敢击。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说渭源羌酋输地八千顷,因城熟羊③以抚之。琦上其功。

可轻财乐义,急人之急,忧人之忧。与田颜为友。颜病重,千里求医,未归而颜死,目不瞑。人曰:“其待侯君乎?”且殓而可至,拊之乃瞑。颜无子,不克葬,可辛勤百营,鬻衣相役,卒葬之。方天寒,单衣以居,有馈白金者,顾颜之妹处室,举以佐其奁具。一日自远归,适友人郭行扣门曰:“吾父病,医邀钱百千,卖吾庐而不售。”可恻然,计橐中装④略当其数,尽与之。关中称其贤。

【注】①计:计吏,考察官吏的官员。 ②醵:聚集钱财;赆:临行时赠送礼物。

③熟羊:地名。 ④橐中装:指珠玉之类的财物。

1、 下列句中的“以”与“因城熟羊以抚之”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

A.不以物喜B.而吾以捕蛇独存

C.以激怒其众D.醒能述以文者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侯可入京应诏,回乡后将钱全部分给其他同举者,将要走时又留下来照顾生病的乡人,显示出他自律不贪的良好品格。

B.侯可任地方官政绩卓著。在巴州化城时,订立规约制度,基本上改变了当地“尚鬼废医”“娶妇责财”等陋习。

C.西夏寇边时,使者派侯可巡视,侯可立即带领数十骑到了边境,他设计迷惑敌人。 有功,被韩琦推荐作了泾阳知县。

D.侯可的朋友去世,他“鬻衣相役”以葬,并用所“馈白金”为朋友未出嫁的妹妹置 办嫁妆;友人父病无钱医治,侯可把自己的财物全给了他。其义举获得人们交口称赞。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比还 比: ②娶妇必责财 责:

③因城熟羊以抚之 城: ④急人之急 急:

4、 翻译下列句子。

(1)此金,乡里所以资应诏者也,不可以为他利。

(2)令之曰:“建尔旗帜,旋山徐行。”

【答案】

1、C

2、A

3、①等到  ②索求   ③筑城  ④对…感到着急 

4、(1)这些钱,是乡里用来资助应诏的人的,不能拿来谋取别的利益。

(2)(侯可)命令他们说:“竖起你们的旗帜,围绕着山慢慢地行走。”

(倒装句、潜、就、并)

(2016届江苏省江阴市暨阳中学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胡宗宪)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表上,永陵喜甚。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有沙门负资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其信任多此类。( 节选自袁弘道《徐文长传》)

1、下列句中的“而”与“信心而行”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黑质而白章B.夺而杀尉

C.朝而往D.而吾以捕蛇独存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徐文长虽然屡次乡试都未考中,但是总督胡宗宪知晓他的才能,仍旧聘请他做幕客。

B.胡宗宪统领几支军队,威振东南一带,军人们都十分畏惧他,只有徐文长敢和他开玩笑,丝毫没有畏惧顾虑。

C.徐文长在一酒楼喝酒,有一个和尚依仗有钱财而行为不轨,徐文长暗中写短函迅速告达胡宗宪,胡宗宪立刻命令将他绑进衙门斩首。

D.胡宗宪凡是诱降汪直、徐海等盗寇的计谋,都和徐文长慎密商议,然后付诸实行。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胡公皆许之 ②属文长代作表 ­­­­­ _________

③一军股栗 ④公后以他事杖杀之 ­­­­­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信任多此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C

3、许:答应;属:同“嘱”,嘱托;股:大腿;杖:用木杖。

4、①他们之间的信任多和这相仿。

   ②文长对自己的才能谋略看得很高,喜欢出奇谋妙计,谈论行军打仗的形势策略大多得其要领。

(2016届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二中学九年级12月月考)阅读下面文言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fó xiàng 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逐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

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①诸暨(jì):县名,今属浙江省诸暨市。②陇:通“垄”,田埂。③蹊:践踏。④执策:“策”通“册”,拿着书。⑤长明灯:fó xiàng 前昼夜不灭的灯。⑥韩性:绍兴人,大学者。⑦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A.或牵牛来责蹊田B.冕小儿,恬若不见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C.久之,母思还故里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哪一个与“安阳韩性闻而异之”中的“异”字用法相同? ( )

A.其一犬坐于前 (《狼》)B.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C.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D.腊之以为饵 (《捕蛇者说》)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已而复如初。

②听已,辄默记。

4、选文第一段写了王冕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5、从这两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案】

1D

2B

3(1)王冕不久又像以前一样了。(2)听完,就默默地记住它。

4陇上放牛,溜进学舍听读书。fó xiàng 腿上,伴长明灯夜读。

5勤奋好学,孝敬老人。

(浙江省义乌市宾王中学2016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走近王安石”主题阅读

【文章呈现】

《同学一首别子固》①

王安石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②,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③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轥④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选摘自《王文公文集》)

注释:

同学:共同学习圣人之道。一首:一篇。子固: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著有《元丰类稿》。

正之:孙侔的字。与王安石、曾巩是好友。

中庸:儒家伦理思想。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的态度。儒家认为“中庸”是道德的最高标准。

轥(lìn):车轮辗过。这里有走上、走到的意思。

【知人论世】

《同学一首别子固》,作者王安石(1021年-1086年),该文是作者在青年时期所写的赠别之作,文中没有世俗常见的惜别留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想和友人建立共同进步的君子之谊。文章笔法紧凑,开合有度,清人金圣评曰:“此为瘦笔,而中甚腴。”

古人不轻易写文章。而一旦写了,就一定能表现出自己的胸襟抱负。

王安石这个人,不要说是在古代,就是放到现在,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年轻时就有高远的理想,“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就是希望改革不良的社会风俗,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幼时读书过目不忘,考中进士第四名;他散文、诗词都很擅长,并且绝不同于流俗;但他更大的才能,是表现在治国上,因此皇帝才会让他进行变法。

苏轼、司马光这些政治上的对手都很佩服他,连皇帝也久慕其名。但是他太过特立独行,传说他常不梳洗就出门会客,看书入神时则会随手拿东西吃,吃了鱼食也不知道;他既自我期望很高,又很有才干,不免目下无尘,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我们来看一首他的诗——《登飞来峰》,就知道他的气魄之大: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苏轼是怕“高处不胜寒”,但是他乐“在最高层”,没有人在他眼里。

了解了他的为人,我们再来看这篇《同学一首别子固》。古人分别往往互赠文章,作为纪念、鼓励等。该文就是王安石赠别曾巩的。

文章先从贤人说起。王安石说,江南有两个贤人,但是又不同于现在所谓的贤人。也许当时贤人是一个很普遍的称呼,称呼惯了,就不一定是真贤人,徒有贤人的名,就像我们现在称呼对方“美女帅哥”一样,并不真的认为对方就是美女帅哥。所以,王安石就说,曾巩、孙侔是我心目中的两位贤人,但不是通常说的贤人。好家伙,他用这两个人,把天下所有的贤人给否定了。

那么,曾巩、孙侔是何种贤人?王安石给出一个答案:“学圣人”、“至乎中庸”。这是他判断一个人贤不贤的标准。因为他自己也愿“学圣人”,因此他也是贤人。他没有明说,但字里行间有这一层意思。我们还可以看出他眼界高。他写这篇文章,有点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意味,透着骄傲。

【引诗咏志】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诗风鉴赏】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1、 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4处)

其 师 若 友 岂 尽 同 哉 予 考 其 言 行 其 不 相 似 者 何 其 少 也!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予慕而友之( ) ⑵足未尝相过也( )

⑶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 ) ⑷而造于其室(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

4、 仔细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固和正之二人的言行极其相似,这是因为他们俩都是向圣人学习的。

B.王安石自视甚高,得罪了不少人。

C.“王荆公体”是王安石的诗作风格。

D.《即事》一诗动静相衬,情景交融,是荆公的写景佳篇。

5、 《即事》一诗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 综观王安石的一生,他的诗歌内容和风格曾发生极大改变。你觉得《即事》这首诗是诗人什么时期的作品呢?根据材料,加以阐述。

7、 上述材料中说“因此他也是贤人。”你认为王安石是“贤人”吗?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答案】

1、其 师 若 友 /岂 尽 同 哉 /予 考 其 言 行 /其 不 相 似 者/ 何 其 少 也!

2、

⑴友:把……当做朋友   ⑵过:访问,拜访    ⑶遗:赠与  ⑷造:到、往       

3、我从前不敢肯定自己有可能达到极高的中庸境界,但也愿意追随在他们左右奔走。(关键字词:昔:从前、过去;至:极、最;从事:跟随、追随)

4、C

5、运用了世外桃源(桃花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静谧闲适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6、该诗当创作于王安石晚年时期。从诗歌内容来看,该诗主要描绘了一幅宁静幽美、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从诗歌风格上来看,全篇锤炼工稳,前三联全用对仗,重炼意和修辞。

7、是贤人。因为:①少有凌云壮志,年轻时就有高远的理想,“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②文学成就极高,诗歌创作的晚期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创立“王荆公体”;③善于治理,政治上主张变法革新,造福百姓;④懂得择善而从,与“贤人”为友,并与之“相警”“相慰”。(能写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必须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①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②也。将军宜枉驾③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④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⑤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陈寿《隆中对》)

注:①先主:指刘备。②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致,招致、引来。③枉(wǎnɡ)驾:屈尊。枉:委屈。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④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⑤信:通“伸”,伸张。

1.解释下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②由是先主遂诣亮( )

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3.分别从甲、乙两文中找出成语“三顾茅庐”的原句。 

甲: 。  

乙:

4.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的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

1.卑鄙:低微鄙陋    由是:因此 

2.①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耕地,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自己,不想在诸侯中扬名做官 ②诸葛孔明是卧龙,将军难道不愿见他吗?(判断句式1分,“岂”难道不1分)

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4.恢复汉室一统霸业(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