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潜之略传

◆房玄龄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陶潜传》

【注释】①融然:和悦的样子。②畜:通“蓄”。 ③徽:系琴弦的绳子。

6.请结合你所学过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尝( ) 愠( ) 辍( ) 但( )

7.文中有许多带“之”的句子,请找出一个与例句中加点“之”字用法相同的句子。

例句:高卧北窗下。

答句:

8.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未 尝 有 喜 愠 之 色 惟 遇 酒 则 饮 时 或 无 酒 亦 雅 咏 不 辍。

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10.陶渊明无论是穷困之时,还是酒醉之后,都能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开朗、超然物外的心态。请在文中找出与“晏如也”意思相近的另一个句子。

11.请在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陶渊明性格特征的8个字。

12.积累链接:请默写出《竹里馆》一诗中王维在竹林独自弹琴的诗句。

6.尝:曾经    愠:生气,发怒    辍:停止    但:只,只要

7.“未尝有喜愠之色。”或“每朋酒之会。”

8.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9.简陋的居室空空荡荡,不能遮蔽风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着补丁,饭篮子和瓢里常常是空空如也,但他依然安然自若

10.“大适融然。”或“未尝有喜愠之色。”

11.颖脱不羁,任真自得。

12.(2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文言文阅读

阅读《赵普》,根据要求作答。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 他日补旧纸( ) B.碎裂奏掷地( )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读之竟日 (2)家人发视之:

(3)颜色不变: (4)太祖乃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普少习吏事,寡学术。

(2)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4.简要说说文章写了赵普哪两件事。

5.你从文中可以看出赵普有什么性格特征?

1、A. zhuì                                B.dú

2、(1)整天     (2)书箱     (3)脸色      (4)醒悟、明白

3、(1)赵普年少时熟悉处理官吏的事情,学问不多。

(2)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拾起被撕碎的奏章带回家。

4、①刻苦读书      ②奏荐人才

5、读书刻苦、专心致志,工作能力强,具有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意思对即可)。

课外文言文阅读

赵普独相凡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尝欲除①某人为某官,帝不用;明日,复奏之,又不用;明日,更奏之。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帝悟,卒可②其奏,后果以称职闻。又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一日,大宴,雨骤至③,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④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

( 注释:赵普(922-992):字则平,北宋初年宰相。帝:指宋太祖赵匡胤。①尝欲:封授。②卒:同意。③雨至:突然。④供帐:供宴会用的帷帐、用具等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帝嫌其人/湍绿潭 B.良久不 / 乃记之而

C.普力请之 /念无为乐者 D. 普言 / 罔不势象形

2.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百 姓 得 雨 各 欢 喜 作 乐 适 当 其 时 乞 令 乐 官 就 雨 中 奏 技

3.选文中说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请根据上文回答赵普这种胸怀天下的精神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1 .B B:离开 A:一项,向来  /白色的  C:给予,授予/ 一起  D:于是,就// 顺着

2.百 姓 得 雨/各 欢 喜 作 乐/适 当 其 时/ 乞 令 乐 官 就 雨 中 奏 技.

3(1)劝说皇帝以国事为重,公正刑赏。(2)劝说皇帝要体恤民情,站在百姓的立场思考问题。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②朕:皇帝自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宋濂与客饮 / 趋百里外

B. 濂以实对 / 此人一一为言所闻

C. 者与臣友 /京中有口技者

D. 不善者不能知也 / 不善者而改之

2. 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

3. 联系《送东阳马生序》,说说宋濂在读书和做人方面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1项:曾经;  B项:详细地;  C项:好的/擅长;  D项:那些)

2 间问群臣臧否/ 濂惟举其善者/ 帝问其故/ 对曰

3 读书方面围绕“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尊敬师长”,做人方面围绕“正直”、“坦诚”、“与品德优秀的人交友”、“背后不说人坏话”等要点回答即可,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一)强项令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 )

A.后特征为洛阳令/事物特征     B.流血面/唯见布覆尸

C.大言主之失/不计其   D.威不能一令乎/之有效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译:

3.皇帝称董宣为“强项令”,而京师号之“卧虎”。这两个称呼都从侧面反映了董宣什么样的精神?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从而使人物形象丰满动人。

B.皇上本来要箠杀董宣,但董宣的义正词严、宁死不屈,使得皇上引咎自责,向他道歉。

C.董宣在洛阳任上,奋力打击豪强,豪强们没有不害怕他的,纷纷敛声匿迹,百姓多有口碑。

D.董宣一生廉洁,去世后家里只有几斛大麦和一辆破车。光武帝得知他一贫如洗,为之感伤叹息。

1.D

2.(董宣)用刀圈地,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呵斥家奴下车,接着便把家奴打死了。

3. 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

4.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陶侃字士行,本鄱阳人也。徙家庐江之寻阳。侃早孤贫,为县吏。庐江太守张夔召为督邮,有能名,迁主簿。夔妻有疾,将迎医于数百里。时正寒雪,诸纲纪①皆难之,侃乃请行,众咸服其义。

   迁武昌太守,左转广州刺史。侃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②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其励志勤力,皆此类也。

   迁都督荆、雍、盖、梁州诸军事。侃性聪敏,勤于吏职。终日敛膝危坐阃外③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远近书疏莫不手答,笔翰如流,未尝壅滞。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诸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乃命取其酒器、蒱博之具,悉投之于江,吏将则加鞭扑,曰:“樗蒱④者,牧猪奴⑤戏耳!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君子当正其衣冠,摄其威仪,何有乱头养望⑥自谓宏达邪!”有奉馈者,皆问其所由。若力作所致,虽微必喜,慰赐参倍;若非理得之,则切厉呵辱,还其所馈。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殖,家给人足。

【注】①纲纪:指管理一家事务的仆人。②甓(pì):砖。③阃(kǔn)外:统兵在外。④樗蒱(chūpú):中国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⑤牧猪奴:指赌徒。⑥乱头养望:披头散发,故意做作以博取声名。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诸纲纪皆难之(困难、艰巨)B.岂可逸游荒醉(放纵)

C.虽微必喜(少,小)D.而戏贼人稻(糟蹋)

2.文中画波浪线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终日敛膝/危坐阃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远近/书疏莫不手答

B.终日敛膝/危坐/阃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远近/书疏莫不手答

C.终日敛膝危坐/阃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远近书疏/莫不手答

D.终日敛膝危坐/阃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远近/书疏莫不手答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庐江太守张夔召为督邮,有能名,迁主簿。

②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评析“陶侃”这一人物形象。

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齐安①郡中偶题

[唐]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宋]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②中。

【注】①齐安:今湖北省黄冈黄州一带。842年,杜牧谪迁外放为黄州刺史。

②碧伞:荷叶。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时刻的景色,均以荷花与 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

1.A  

2. C

3.①庐江太守张夔征召陶侃做都督,陶侃因为有才能的名声,升为主簿。

②活着对时代没有益处,死了在身后没有名声,这是自己抛弃自己啊。

4.①见义勇为,为官后能勇于助人而不畏困难

 ②励志不辍,任高官后仍然励志努力。

  ③勤于职守,教导官员珍惜时间、认真做事,鼓励人们努力耕作,惩处毁坏庄稼的人。

5. (1) 傍晚  西风

(2)杜诗:杜牧生在唐王朝的没落时期,此时受到排挤,出为外官,怀着壮志难酬的隐痛,所以他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到无生命的风荷之中,风荷“相倚”、“回首”之状,似若有情,表面写的是绿荷之恨,实则物中见我,写的是诗人之恨,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芳时不再、美人迟暮之恨,连眼前无情的绿荷,也仿佛充满哀愁了。

杨诗:拟人,用荷花的“深藏”的娇羞之态,似是“愁热”,实则写出自己深感余热盈怀,表现了诗人怜爱与欣喜喜悦之情,富有生活情趣,活泼雅致。

霍光传(节选)

《汉书》

光为人沉静详审,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

【注释】 ①霍光:霍去病的弟弟,得汉武帝亲信,受遗诏,辅少主。②财:通“才”。③郎仆射(yè):官职名。④尚符玺郎:掌管帝王符节、玉玺的郎官。⑤谊:通“义”,赞赏。⑥秩:官吏的俸禄,引申为职位、品级。⑦多:赞美。

1.翻译下列句子。

(1)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

(2)众庶莫不多光。

2.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选文记叙了关于霍光的一件什么事。

3.“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一句是对霍光的__________描写,正好与下文“_________”一词相互呼应

4.“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此句记叙虽有夸张色彩,但也表现出霍光怎样的特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5.霍光后来专权,为了巩固权力,不顾颠倒辈分,使自己的小女儿成为汉宣帝的皇后,并掩盖了妻子串通御医毒死宣帝原配许皇后的罪行,后来被诛杀。联系这一内容,说说你怎样评价节选文字记叙的霍光的所作所为。

1.(1)开始辅佐幼主,政令都由他亲自发出,天下人都想望他的风采。

(2)老百姓没有不称颂霍光的。

2.霍光要玉玺,郎官不肯,霍光给他加官晋爵,受到众人称赞。

3.外貌风采

4.注重自己的形象,受到人们的称赞。

5.霍光善于掩饰自己,取得众人称赞是想夺得重权,他的所作所为居心叵测。

胡翰传

胡翰,字仲申,金华人.幼聪明异常儿.七岁时,道拾遺金,坐守待其人还之.长从兰奚谷吴师道、浦江吴莱学古文,复登同邑先达之门.同郡柳贯□文章名天下,见翰文,称之不容口.游元都,公卿交誉之.功之仕,不应,归,遭天下大乱,避地南华山,著书自适.文章与宋濂相上下.

太祖下金华,召见,命之会食,后侍臣复有荐翰者,召至金陵.时金华民为兵,翰从容进曰:“金华人多业儒,习兵,籍之,徒糜饷耳,”太祖即罢之后聘修史书书成而归.爱北山泉石,筑其下,徜徉十数年而终,年七十有五,所著有《春秋集义》,文日《胡仲子集》,诗日《长山先生集》.

(选自《明史》卷二百八十五,有删改)

示顺生

胡翰

明招山中人,高义无等伦.

恨子弗见之,一去五百春.

我学如赘疣,未成先误身.

误身身不淑,误世心不仁.

【注释】①籍:这里指征召,下同.②糜饷:浪费粮食.③顺生:人名.④明招:武义明招山麓,晋元帝时阮孚曾在此筑屋修行.⑤贅疣:长在皮肤上的肉瘤,比喻多余无用之物.

(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太 祖 即 罢 之 后 修 史 书 书 成 而 归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劝之仕( 有人,有的 ) ②归( 已经 

③时籍金华民为兵( 正 ) ④习兵( 少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七岁时,道拾遗金,坐守待其人还之.

(4)文中“□”处原有一字,请根据上下文推测,最有可能的一项是 B. 

A.于B.以C.而D.乃

(5)诗中“恨”字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胡翰“避地南华山,著书自适”,结合诗文分析其中的原因.¬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1)太 祖 即 罢 之/后 修 史 书/书 成 而 归

(2)①有人,有的;②已经;③正;④少.

(3)七岁的时候,(胡翰)在路上拾到了金子,坐在路边等丢金子的人,把金子还给他.

(4)B.

(5)表达了作者对顺生未能见到山中人的遗憾之情,期望顺生做山中人那样品德高尚的人,也流露出自己对山中人的仰慕之情.

(6)自认为学问不深,品行不高,恰逢天下大乱;热爱山水;向往隐居生活;好读书.善作文.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

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也。父期公,衡阳太守。兄盛公,高尚不仕。凝之慕老莱、严子陵为人,推家财与弟及兄子,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州里重其德行。州三礼辟西曹主簿,不就。妻梁州刺史郭铨女也,遣送丰丽,凝之悉散之亲属。妻亦能不慕荣华,与凝之共安俭苦。

(选自《宋书·隐逸列传》,略有删改)

【注】仕:做官。辟:征召。主簿:官职名。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②凝之悉散之亲属

11.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州里多次礼聘刘凝之做官的原因是什么?刘凝之为什么不接受?

[b6ac96763409b5d4.jpg]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