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传
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注释】 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播州:今贵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③质:抵押。④没:没收。⑤营护:料理,护送。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禹锡终易连州 易:
(2)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 妻子: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
3.选文体现了柳宗元为友、为官、为师三个方面什么样的特点?试用自己的话概括。
(1)为友:
(2)为官:
(3)为师:
1.(1)交换,改授 (2)妻子儿女
2.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
3(1)为友:为朋友着想,无私帮助朋友。(2)为官:为老百姓着想,替老百姓办实事(3)为师:水平高,指导有方。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成化二十年举进士,授许州知州。月朔,会诸生于学宫,讲明义利公私之辨。巫言龙骨出地中为祸福,宝取骨,毁于庭,杖巫而遣之。躬课农桑,以备凶荒。
江西俗好阴阳家言,有数十年不葬父母者。宝下令,士之不葬亲者不得与试,于是相率举葬以千计。宁王宸濠索诗文,峻却之。后宸濠败,有司校勘,独无宝迹。迁右布政使,与镇守太监勘处州银矿,宝曰:“费多获少,劳民伤财,虑生他变。”卒奏寝其事。
正德四年擢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刘瑾擅政,宝至京,绝不与通。瑾怒漕帅平江伯陈熊,欲使宝劾之,遣校尉数辈要宝左顺门,危言恐之曰:“行逮汝。”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瑾诛,起巡抚贵州。寻疏请终养归,乃拜南京礼部尚书,再疏辞免。世宗即位,起前官,复以母老恳辞。
宝三岁而孤,事母过氏至孝。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及终养归,得疾,左手不仁,犹朝夕侍亲侧不懈。受知于李东阳,为诗文,典重和雅,以东阳为宗。博综群籍,有得则书之简,取程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之义,名之曰“日格子”。
(节选自《明史•儒林传》)
【注】宁王宸濠:朱宸濠,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孙,袭封宁王,封于南昌。正德十四年起兵反叛,兵败被俘,伏诛。
1.下列各句中与“以东阳为宗”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千里称也 B.策之不以其道
C.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D.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杖巫而遣之( ) (2)躬课农桑( )
(3)劳民伤财( ) (4)事母过氏至孝( )
3.翻译下列句子。
(1)宝下令,士之不葬亲者不得与试
(2)刘瑾擅政,宝至京,绝不与通
1.A
2(1)用竹杖打、杖打 (2)亲自 (3)使…劳累 (4)侍奉
3.(1)邵宝颁布法令,不把去世亲人下葬的读书人不能够参加科举考试。
(2)太监刘瑾独揽朝政,邵宝到了京城,完全不跟刘瑾来往。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的各题。
【甲】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箸箅①,饭落釜②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③?”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箪,饭今成糜④。”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⑤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⑥,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注释:①箅:蒸锅中的竹屉。②釜:锅③馏:蒸饭。 ④糜:粥。 ⑤志:记住。 ⑥更相易夺:互相修整缺漏。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其文理( ) (2) 贤于材人远矣( )
(3)尔颇有所识不( ) (4)泯然众人矣( )
2.下列词语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 )
A.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 不使学B.于:贤于材人 受于人者
C.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仿佛志之D.而:俱委而窃听 学而不思则罔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自身努力对成才的重要性。
B.方仲永的父亲唯利是图,目光短浅;陈太丘却教子有方。他在元方兄弟做错事时,以提问的方式来考验他们,对待他们的过错,为孩子勤奋好学而欣慰,不再追究他们蒸饭成粥的责任。
C.《伤仲永》语言平实、精当,叙述故事冷静客观,不带任何私人感情。本文略写了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详写了他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D.甲文结尾议论部分先分析方仲永的悲剧,再总结一般人,由一般到特殊。乙文选自南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小说集《世说新语》。
4.翻译下列句子
(1)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5.同样是天资聪颖的孩子,仲永长大后“泯然众人矣”,元方兄弟长大后以博学多才而天下闻名,请结合两文探究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
1(1)文采和道理(2)胜过(3)通“否”,句末语气词(4)消失
2.A
3.B
4.(1)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2)太丘说:“能够这样,喝粥就行了,不必做饭了!”
5.方仲永的父亲只是知道让自己的孩子去赚钱,“不使学”(不让他接受后天的教育),因而“泯然众人”;而陈太丘在元方兄弟做错事时,没有指责,而是以提问所听谈话的内容的方式来考验他们,对待他们的过错,用宽容来原谅。这种教育方法,让他们最终成为博学多才的人。
课外文言文阅读
太仓公者,齐太仓长,临菑人也,姓淳于氏,名意。少而喜医方术,为人治病,决死生多验。然左右行游诸侯,不以家为家,或不为人治病,病家多怨之者。
文帝四年中,人上书言意,以刑罪当传①西之长安。意有五女,随而泣。意怒,骂曰:“生子不生男,缓急②无可使者!”于是少女缇萦③伤父之言,乃随父西。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④,今坐法当刑⑤。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终亦不可得。妾愿入身⑥为官婢,以赎父之罪,使得改行自新也。”书闻,上悲其意,此岁中亦除肉刑法。
【注释】①传:驿站的车马,此指用传车押送。 ②缓急:紧急。③少女缇萦:最小的女儿缇萦。缇萦(tí yíng):人名。 ④廉平:廉洁公平。 ⑤当刑:判处肉刑。当,判决,判处。⑥入身:古时刑律可把罪人收入官府为奴,此指这种惩罚。入,没收。
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人上书言意 言: (2)上悲其意 悲:
2.翻译下列句子。
(1)少而喜医方术,为人治病,决死生多验。
(2)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终亦不可得。
3.你认为缇萦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1(1)告发,控告。 (2)对……感到悲伤
2(1)年轻却喜好医术。为人治病,预断死生,多能应验。(2)我非常痛心处死的人不能复生,而判刑致残的人也不能复原,即使想改过自新,最终也不能如愿。
3.她是有胆识、有勇气、有智慧的孝女。她在父亲获罪情况下舍己救父,通过合理的建议说服统治者,可见其智慧和胆识过人,在当时是个难得的孝女。
阅读《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
(1)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2) 不能称前时之闻( )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泯然众人矣!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②泯然众人矣。
4.王安石认为方仲永由天才变为“众人”的原因是(用原文)
5.方仲永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1. 立即完成 相称、符合
2.B
3.同县的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奇,纷纷请他(仲永)父亲到家中做客
仲永(才能)消失得完全如同常人了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混然众人矣。”
1.解释下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世隶耕 ( ) ②即书诗四句 ( )
③父异焉( ) ④或以钱币乞之( )
2.翻译: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泯然众人矣。
3.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1.属于;写,“以……为异”;有的人
2.略
3.后天的学习对一个人的成才非常重要。
阅读下面文言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世隶耕 (2)未尝识书具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4)不能称前时之闻
2、翻译以下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 ”,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
4.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1. (1)属于。(2)曾经。(3)完成。(4)相当
2.(1)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或:是因为后天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3.受于人者不至;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4.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①九世孙。白之生,母梦长庚星②,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③,不应。苏頲(tǐng)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④,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miǎn)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洒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 (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注】①兴圣皇帝:即西凉武昭王李暠。②长庚星:太白星。③有道:唐时选举科目之一。④任城:今山东济宁。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因以命之 (2)见白,异之
(3)更客任城 (4)白尝侍帝
2.下列句中的“以”与“左右以水洒面”中的“以”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俱以假山显 B.吾欲辱之,何以也
C. 以其境过清 D.卷石底以出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力士素贵,耻之。
译:
(2)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
译:
4.请从文段中摘出两处能表现李白傲视权贵、不事权贵的特点的语句
答:
1.①取名,命名 ②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觉得……惊异) ③客居 ④曾经
2.B
3.(1)高力士向来为朝中显贵,把这(替李白脱靴)当作耻辱(得分点:素、耻)。
(2)李白知道自己不被皇帝身边的人(皇帝亲近的人)所容忍(得分点:被动句式、亲近)。
4.(1)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2)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3)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
阅读《柳宗元传》
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⑤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⑥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注释】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怂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③质:抵押。④没:没收。⑤以:同“已”,已经。⑥营护:料理,护送。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 (2)禹锡终易连州
(3)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 (4)时人义之
2.下列加点字与“请以柳州授禹锡”中的“以”意义相同的是( )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B.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于园》)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D.明日,普又以其人奏。(《赵普》)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译文:
4.选文体现了柳宗元为友、为官、为师三个方面什么样的特点?试用自己的话概括。
(1)为友:
(2)为官:
(3)为师:
1.(1)妻子: 妻子和子女 (2)易: 交换(改授)
(3)草: 草拟(写) (4)义: 以……为义
2.D
3.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
译文: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像这样呢?
4 (1)为友:为朋友着想,无私帮助朋友。
(2)为官:为老百姓着想,替老百姓办实事。
(3)为师:水平高,指导有方
【2016·湖南省长沙卷】
陈禾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①、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②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等表里为奸③,搢绅④侧目。禾日:“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⑤,则非其职矣。”首抗疏⑥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⑦得与?”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⑧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日:“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增戍:增加防守兵力。②格:搁置。③表里为奸:内外呼应做坏事。④搢绅:同“缙绅”,士大夫的代称。⑤迁给舍:指陈禾将改任给事中的职位。⑥抗疏:上书直言。⑦宦寺:宦官。⑧曹:辈,等。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武备宽弛,东南尤甚/弛担持刀(《狼》)
B.或指为生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C.人服其先见/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D.此国家安危之本也/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13.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
A.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C.宋何罪之有(《公输》)
D.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2)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
15.本文中陈禾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陈禾的进谏方式与我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请阐述理由。
12.B
13.B
14.(1)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2)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难道敢吝啬头颅来报答陛下吗?
15.(1)陈禾品质:有先见之明 忠于职守 敢于进谏 刚正不阿(2)进谏方式:邹忌进谏时采用讽谏的方式;由小及大、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的讽喻。陈禾采用的是直谏的方式。(3)开放题:赞成邹忌。原因:采用委婉地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乐于接受。赞成陈禾。原因:陈禾的方式直接,让君主直接明了的知道自己的不足和过错。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