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伤仲永》,回答下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隶耕_________________ ②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_________
③ 复到舅家_________________ ④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仲永的三个阶段的变化,请用原文回答?
4、本文给我们怎样的教育和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隶属,属于 ②有人 ③又、再 ④感到奇怪
2、①从此(人们)指定物体让(仲永)作诗,他就能立马写好。
②(仲永的父亲)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乡里人,不让(仲永)学习。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
4、①一个人的天资再好,如果不重视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不慕荣利( )
(2)性嗜酒( )
(3)既醉而退( )
(4)晏如也( )
2、翻译句子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3、五柳先生既然是“箪瓢屡空”,为什么还能做到“晏如也”呢?
4、选段中谈到读书的方法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对此,你是赞同还是反对?请说明你的理由。
1、(1)爱慕(2)爱好,嗜好(3)已经(4)安然自若的样子
2、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稍微抒发自己的志趣。他能够忘掉世俗的得与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3、这充分体现了他安贫乐道的道德情操。
4、答案提示:这两句分别说出了五柳先生读书时所采用的两种态度和方法。一是他的嗜好是读书,其方法便是只求懂得大概,不强求有深刻理解;二是表明了他读书的最高境界,往往因能“会意”而如痴如醉,其方法当是熟读深思。也就是“观其大略”在先,重在博览;“务于精熟”在后,期在“会意”。 这种方法体现出作者爱读书的境界,同时表现出一种学习态度,求广不求深,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广泛涉猎书籍,兼容并包有很大的意义。
名篇阅读,回答下列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3)臣不胜受恩感激: (4)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的含义或者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咨臣以当世之事B. 苟全性命于乱世
为坛而谋,祭以尉首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
![]() |
C. 不求闻达于诸侯D.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答: 。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答: 。
4、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5、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临危委重任和____________。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选文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日夜操劳,南征孟获后又北伐操魏,为的是完成刘备“兴复汉室”的遗愿。
B.力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诸葛亮意在提醒后主刘禅“亲贤臣,远小人”。
C.诸葛亮认为,如果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没有劝慰后主宣扬圣德的忠言,那么就是由于他们办事拖沓,不能雷厉风行造成的。
D.“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一句,表达了诸葛亮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强烈愿望和坚定的决心。
1.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比喻平庸的才能; 感动振奋; 询问。
2.A
3.⑴只求在乱世中苟全性命,不想在诸侯中显身扬名.
⑵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
4,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5 三顾茅庐 临崩寄大事 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6.C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①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②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尝)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③融然④。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⑤素琴一张,弦徽⑥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释]①环堵:四壁。多用以形容居室简陋。②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③适:满足。④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⑤畜:同“蓄”。⑥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渔人甚异之( ) (2)落英缤纷( )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3. 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4.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与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1.(1) 对……感到惊异(惊奇、诧异); (2)繁多的样子
2.(1) 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2)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3.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4. 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
柳宗元传
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注释】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③质:抵押。④没:没收。⑤营护:料理,护送。
种柳戏题①(二)
柳宗元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②传。
【注释】①此诗为诗人出任柳州刺史时所作。②惠化:指有益于民的德政与教化。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如何与母偕行:
(2)禹锡终易连州:
(3)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
(4)时人义之:
2.下列加点字与“请以柳州授禹锡”中的“以”意义相同的是( )
A.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公输》)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D.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
4.下列诗句与“惭无惠化传”所表达的情感相近的一项是( )
A.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B.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C.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D.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5. 柳宗元在诗中自认为“惭无惠化传”,而又有人认为柳宗元是一个好人、好官,请结合所选诗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1)一起(2)交换,改授(3)妻子儿女(4)以……为义;认为……有义气
2.A
3.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
4.D
5. “惭无惠化传”只是柳宗元自谦的说法。我认为他为朋友着想,无私帮助朋友,体现在对刘禹锡的帮助上;为老百姓着想,替老百姓办实事,大公无私,表现在到了柳州便改革掉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的风俗,出私钱赎回人质;水平高,指导有方,要体现在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
孙期传
孙期字仲彧,济阴成武人也。少为诸生,勤习典籍。家贫,事母至孝,牧豕①于大泽中,以奉养焉。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里落②化其仁让。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不犯孙先生舍。郡举方正③,遣吏赍④羊酒请期,期驱豕入草不顾。司徒黄琬特辟⑤,不行,终于家。
(选自《二十六史》)
【注释】①豕(shǐ):猪。②里落:村庄。③方正:汉代选举科目,也指被举荐的士人。④赍(jī):持有,携带。⑤辟:召,征召。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皆执经垄畔以追之( )②期驱豕入草不顾( )
2 孙期身为儒生而不耻做粗鄙之事,文中他“牧豕于大泽”、“驱豕入草”分别有什么目的?
3. 孙期虽为布衣,却被记于史册,为史家所称道。请结合选文分析孙期有怎样的品质?
1. ① 持;或“拿”;或“握”② 回头;或“回头看”;或“转过头看”;或“看”
2.“牧豕于大泽”目的围绕“奉养母亲”回答;“驱豕入草”目的围绕“拒绝做官”回答。
3. 围绕“勤学;孝顺;能吃苦;仁让;淡泊名利;鄙弃功名”回答。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酣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五柳先生传》选自《 》,作者是 ,东晋诗人。
2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曾不吝情去留( ) ‚短褐穿结( )
ƒ不汲汲于富贵( ) ④酣觞赋诗( )
3文中介绍了五柳先生的哪三大爱好?(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4、 找出文中描写五柳先生生活状况的语句?
5第二段的评论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中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具有怎样品质的人?
1.《陶渊明集》 陶渊明
2.①拘泥 ②破损不堪 ③竭力追求 ④尽兴饮酒
3.好读书 性嗜酒 著文章
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5. (1)引用 反问
(2)一是不愁贫贱也不求富贵:
二是怡然自乐,返璞归真,希望过先民的生活。(意思对即可)
阅读《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释文中加点词。
造 晏如
2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3作者为什么对五柳先生“性嗜酒”以及他喝酒的经过进行详细描写?
1.2略
3柳先生在污浊的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很多愁苦,寄情于酒,使自己得到解脱;他“造饮辄尽”“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放达的表现。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世隶耕 (2)稍稍宾客其父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4)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的观点雷同)。
1属于; 以宾客之礼相待; 通“攀”,牵,引;被
2从此以后,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3人生的成就不仅基于先天的禀赋、还来源于后天的培养与造就。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什么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fó xiàng 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册就着fó xiàng 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fó xiàng 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了王冕苦读的事。感到很是惊讶,就收他作了自己的弟子,王冕发愤学习最后终于成为了一个博学的人。
【浙江省金华市】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4-19题。
胡翰传
胡翰,字仲申,金华人。幼聪颖异常儿。七岁时,道拾遗金,坐守待其人还之。长从兰奚谷吴师道、浦江吴莱学古文,复登同邑先达之门。同郡柳贯▲文章名天下,见翰文,称之不容口。游元都,公卿交誉之。或劝之仕,不应。既归,遭天下大乱,避地南华山,著书自适。文章与宋濂相上下。
太祖下金华,召见,命之会食。后侍臣复有荐翰者,召至金陵。时方籍①金华民为兵,翰从容进曰:“金华人多业儒,鲜习兵,籍之,徒糜饷②耳。”太祖即罢之后聘修史书书成而归。爱北山泉石,筑其下,徜徉十数年而终,年七十有五。所著有《春秋集义》,文曰《胡仲子集》,诗曰《长山先生集》。
(选自《明史》卷二百八十五,有删改)
示顺生③
胡翰
明招④山中人,高义无等伦。恨子弗见之,一去五百春。
我学如赘疣⑤,未成先误身。误身身不淑,误世心不仁。
【注释】①籍:这里指征召。。下同。②糜饷:浪费粮食,耗费粮饷。③顺生:人名。④明招:武义明招山麓,晋元帝时阮孚曾在此筑屋修行。⑤赘疣:长在皮肤上的肉瘤,比喻多余无用之物。
14.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
太 祖 即 罢 之 后 聘 修 史 书 书 成 而 归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或劝之仕 ( ) ②既归 ( )
③时方籍金华民为兵( ) ④鲜习兵( )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七岁时,道拾遗金,坐守待其人还之。
17.文中“ ”处原有一字,请根据上下文推测,最有可能的一项是( )
A.于B.以C.而D.乃
18.诗中“恨”字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19.胡翰“避地南华山,著书自适”,结合诗文分析其中的原因。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14.太 祖 即 罢 之/后 修 史 书/书 成 而 归
15.①有人,有的;②已经;③正;④少。
16.七岁的时候,(胡翰)在路上拾到了金子,坐在路边等丢金子的人,把金子还给他。
17. B
18.表达了作者对顺生未能见到山中人的遗憾之情,期望顺生做山中人那样品德高尚的人,也流露出自己对山中人的仰慕之情。
19.自认为学问不深,品行不高,恰逢天下大乱;热爱山水;向往隐居生活;好读书。善作文。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