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

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读书,不求甚解; ( )

②亲旧知其如此,置酒而招之。(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3.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4你是否喜欢五柳先生?理由是什么?

1.(1)好:爱好。(1分)(2)或:有的人(1分)

2.(1)每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便高兴得忘记了吃饭。(2)房屋简陋,里面空空荡荡的,不能遮挡风吹日晒。

3.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4、喜欢。因为五柳先生是一个率真自然,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人。不喜欢。虽然五柳先生对当时混乱、丑恶的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但他却选择了逃避,借酒消愁,安于现状。

吕蒙正

吕蒙正初任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之,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平,悔不穷回。蒙正曰 :“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故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服其量。

【注释】①吕蒙正:北宋政治家,曾任宰相。②朝士:朝中官僚。③参政:此指做参知政事。④罢朝:结束朝会。

1. 选出和“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至市B.是吾剑所从坠C.观正浓D.故时有物外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小子亦参政耶: ②蒙正止之

一知其姓名 ④时人其量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译:                            

4.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吕蒙正是个怎样的人。

1. C

2.是:这       遽:立刻,匆忙       若:如果       服:佩服 

3、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就走过去了。(重点字:佯,闻)

4、吕蒙正不计前嫌,没有问一位官吏的姓名,赞扬了吕蒙正的宽容和忍让,大度的良好品格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荻画地 以:用 B.、教以字 书:写

C.、使学诗: 为:作为 D.、其稍长 及:等到

2.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3.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1、C

2、以致于白天忘记吃饭,晚上忘记睡觉,只是把读书当作了自己的事情。(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3、欧阳修刻苦攻读 欧阳修聪明过人 太夫人教子有方 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文言文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划线的字词

①世耕( ) ②父焉( )

③指物作诗立( ) ④稍稍宾客其父( )

2.从文中,你能看出方仲永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①属于  ②对„„感到诧异   ③完成   ④渐渐    

2、贪图小利、目光短浅的人。(意对即可) 

3、略 

李 孝 子 传 袁 枚

嘉定之曲江里有孝子李维煌,字裕光。父岩士,生孝子十年殁,家无旨畜①,母针衽以供孝子出就外塾。泣曰:“养亲,儿取也。儿不养母,乃藉母养儿,儿心何安!”遂弃书史,勤耕作,市珍怪之食,进之母,而已甘食淡焉。母病喉,勺饮,喀喀②不下者三昼夜矣。孝子呼天求救,母梦神人刺以针曰:“哀而子之孝也。”觉,一汗而愈。雍正七年秋,海风起,城中生波涛,孝子居故穿漏,夜半屋摇摇然,孝子趋负母,伏几下。俄而前后庐舍崩,所避处独完。

孝子父亡逾年,大父③亦亡。及其莽也,时届严寒,体故赢,手炭土,僵大雪中。治冢匠数人,蕴火覆之,沦以汤,乃苏,年五十五卒。卒时抱母大恸,嘱其孤某善事大母。

相传其幼时,居父丧,寝苫块中,哀号三年,每出入,邻人指曰:小孝子,小孝子。盖其天性然也。乾隆三十年,大吏闻于朝建坊曲江里立祠其旁。

论曰: 《孝经》一书,圣人所以为人子训者至矣。然世人方读书以求孝,而李孝氏子独因孝以废书,何耶?中庸曰:“率性④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古之人能率其性者,无俟于教也。不然,慈乌反哺,羔羊跪乳,使彼所读何书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七》,有删节)

[注]①旨畜:贮藏的美好食品。②喀(kā)喀:呕吐声。③大父:祖父。④率性:遵循本性。

1.解释下面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母病喉,饮(   )②嘱其孤某善大母(   )③盖其天性也(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嘉定曲江里有孝子李维煌。 孤之有孔明,犹鱼有水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

B.市珍怪之食,进之母,已甘食淡焉。

野芳发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

C.蕴火覆之,沦以汤,苏。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重修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

D.而李孝氏子独因孝废书。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 《孟子•公孙丑下》 )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养亲,儿取也。儿不养母,乃藉母养儿,儿心何安!

译文:

②古之人能率其性者,无俟于教也。

译文: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根据你的理解用“/”断开。

大 吏 闻 于 朝 建 坊 曲 江 里 立 祠 其 旁。

1. (1)①用勺子 ②侍奉,伺候 ③这样

2.C

3①赡养(供养)父母,是儿女的职责。做儿子的不能供养母亲,却要凭借(依靠)母亲养活儿子,儿子怎么能心安!②古代那些能遵循本性做事的人,是不用等待教化(教育)的。[解析]翻译句子首先要学会判断考点。一般考点会瞄准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来设置。

4大吏闻于朝/建坊曲江里/立祠其旁。

阅读《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父 ⑵借旁近

⑶日扳仲永环于邑人 然众人矣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诗养父母、收族为意 我酌油知之

B.还扬州 三峡七百里中

C.父异焉,借旁近与 于舅家见

D.以钱币乞之 王命急宣

3.将下面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方仲永天资非凡却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5.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认为“父之过”的理由。

1.以……为异  给  拜见  消失

2. c

3.(1)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纷纷地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  (2)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4.后天的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5.(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                                                                                                                                                       

释盗遗布

陈寔,字仲弓,太丘长。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俄闻自投地,伏罪。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乃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注:陈寔(shí):东汉人,做过太丘县令。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人/伏梁上 B.呼其子/训之曰

C.梁上/君子是矣 D.观君形状/非恶人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为( ) (2)训( ) (3)遗( )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4.陈寔发现房梁上的小偷,“呼其子训之”有什么目的?

5.请说说陈寔是一个怎样的人?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C

2(1)为(做、担任) (2)训(教诲、教导)(3)遗(赠送)

3、从你的外貌上看,你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于贫困造成的。

4、一方面是教导儿子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是提示房梁上的小偷你并非恶人,要改掉这坏习惯

5、陈寔对梁上君子不加惩罚,反而赠送给他两匹布,从中看出他宽宏大量。陈寔对梁上君子的偷盗行为并未责罚,而是进行教育,从中看出他教育有方,以德化人。

伤 仲 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2)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世耕_______ (2)未识书具

(3)父焉,借旁近与之 (4)稍稍宾客其父

(5)日仲永 (6)不能前时之闻 _______

2、将原文中的(1)(2)空白处补充完整。

(1)

(2)

3、下列句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未尝识书具 即书诗四句B.不能称前时之闻 故时有物外之趣

C.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作青云白鹤观D.或以钱币乞之 或凭或立,不一状

4、写出下列“之”字指代的内容:

①忽啼求之(    )    ②借旁近与之(     )  

③秀才观之(    )    ④余闻之 (     )

5、翻译下列句子。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6、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用原文填空)

8、本文对你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

1、(1)属于 (2)曾经(3)感到差异(4)渐渐(5)通“攀”,牵,引(6)相当

  2、(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泯然众人矣

   3、D

   4、(1)代词,代书具(2)代词,代仲永(3)代词,代这首诗

        (4)代词,代上文所述的事

 5、(1)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2)仲永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6、幼年仲永天资聪明,具有作诗才能;  少年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青年仲永完全沦为庸人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8、人的知识才能不能单纯依靠天赋,只有后天的深入教育和勤奋学习,才能精益求精,脱颖而出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赘婿也 之: 的

B.使诸侯 数:屡次

C.政卿大夫 委:委托

D.于是乃诸县令长 朝:朝拜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国危亡 ②年九十

左右莫敢谏 ④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3.为下面的句子划分句子节奏。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4. 文中划线句“诸侯并侵”与下文 相照应。这个句子翻译如下:

5.翻译加点词。

其两膝相者:( ) 尝余核舟一( )

执策而之: ( ) 气传金柝( )

太守,说如此:( ) 媵人持沃灌: ( )

陈太丘与友行 ( ) 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1.D使……拜见

2.A

3.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4.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翻译:诸侯十分震惊,都把侵占齐国的土地归还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

王羲之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注】①棐(fěi)几:用榧木做的几案。棐,通“榧”,木名。②真草:楷书、草书。③蕺(jí)山:山名,在今浙江绍兴。④老姥(mǔ):老年妇女。⑤王右军:指王羲之。⑥重:看重,推崇。

1.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门生家 ( ) ②书之 ( )

③又在蕺山 ( ) ④姥有愠色 ( )

(2)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羲之笑而不答

A.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 B.而子敬先亡(《人琴俱亡》)

C.敏而好学(《<论语>八则》) D.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2. 用“ / ”分别标出下面句子中的一处朗读停顿。

(1) 羲 之 书 其 扇

(2) 持 六 角 竹 扇 卖 之

3. 翻译下列句子。

(1) 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2)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4.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法“为世所重”?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1(1)①到    ②于是,就    ③曾经   ④开始

  (2)D

2.(1) 羲 之 /书 其 扇  

  (2) 持 六 角 竹 扇/ 卖 之

3.(1)(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呢。

   (2)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4.①王羲之写在棐几上的字被门生之父误刮去之后,门生懊悔了许多天;②在老姥卖的扇子上题字后,人们争着买她的扇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