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一文。由此,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国展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给下列句中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qǐ yǐ)。

(2)日薄(báo bó)西山,气息奄奄。

(3)随着太阳的坠落(zhuì duò),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消失。

(4)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xuàn xùn),变化多端。

(1)qǐ(2)bó (3)zhuì (4)xuàn

下列对文意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日出》一文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题目“日出”象征了新中国强大的生命力。 B:《泰山日出》一文作者徐志摩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表达了自己对光明的渴望之情。 C:《云海》一文的作者之所以对“云海”情有独钟,主要是源于他对青春年少岁月的眷恋。 D:《天上的街市》一诗主要表达了作者郭沫若对爱情的渴望与赞美之情。

对本单元课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泰山日出》一文作者徐志摩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表达了自己对光明的渴望之情。 B:《天上的街市》一诗运用联想和想像手法,用优美而亲切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 C:《云海》一文的作者之所以对“云海”情有独钟,主要是源于他对青春年少岁月的眷恋。 D:《日出》作者选取了一个十分独特的角度——描绘作者从国外出访归来,在海中轮船上目睹的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

下列句中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因何在?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死亡、没落。 B: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只要接近黄昏,夕阳会更加美好。 C: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 绮丽:鲜艳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D: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 衰减:减弱、减退。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观赏、吟咏描绘。原因何在?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2)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

(1)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2)鲜艳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本文以说明为主,同时也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试找出文中描写的段落,看看作者描写了怎样的日落景象。课下自己去观察日出或日落,然后写一段描写文字。

【参考答案】第二段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有关日落景象的描写,请参照“问题探究”。
    写描写文字时,可以按日出(落)前→日出(落)时→日出(落)后的顺序写出特点。注意交待清楚自己的观察点,既要抓住太阳的静态特点,也要注意日出(落)时形状、颜色、光线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联想和想象。

北京时间3月21日12时,一架飞机从某机场(120°E.,22°N.)起飞,沿纬线圈向东作环球航行,12小时后返回原地,据此回答飞行员能观察到的日出日落次数是

A:一次日出,一次日落 B:两次日出,一次日落 C:0次日出,一次日落 D:一次日出,二次日落

北京时间3月21日12时,一架飞机从某机场(120°E.,22°N.)起飞,沿纬线圈向东作环球航行,12小时后返回原地,据此回答问题。飞行员能观察到的日出日落次数是( )

A:一次日出,一次日落 B:两次日出,一次日落 C:0次日出,一次日落 D:一次日出,一次日落

我市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观察并记录了11月份的日出、日落情况,下列记录正确的是

A:日出时间逐渐提前,日落时间逐渐推后 B:日出、日落时间都逐渐推后 C:日出时间逐渐推后,日落时间逐渐提前 D:日出、日落时间都逐渐提前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