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__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33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A:《左传》 B:《诗经》 C:《战国策》 D:《史记》

( )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__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33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A:《战国策》 B:《左传》 C:《诗经》 D:《史记》

“战国”之名源自西汉刘向编纂的《战国策》,请问《史记》中划定的“战国”起始时间是什么?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__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以下关于《战国策》表述正确的是( )。

A:《战国策》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 B:《战国策》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以文学手段帮助说理 C:《战国策》的作者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刘向,讲述纵横家的政治主__策略 D:《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 )

A:《文选》 B:《乐府诗集》 C:《左传》 D:《战国策》

《战国策》的整理编订者是( )

A:刘向 B:左丘明 C:司马迁 D:战国史官

下列关于古代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望江南》作者温庭筠,他诗词兼工,是唐代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望江南”是词牌名。 B: 《隆中对》选自《三国演义》,作者陈寿,晋朝史学家。 C: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 D: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诗歌305篇。 B:《水浒传》是我国古代章回体白话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 C:《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这部书是记载春秋历史的史学名著,属于编年体史书。 D:《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这部书是国别体史书,编者是西汉的刘向。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纵横术士全记录

《战国策》是一部来历不明的书。书中记录的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事,然而此书流传的版本,顶多只能溯至西汉的刘向。

刘向在公元前1世纪末校录《战国策》后,写了一篇序,那其实就是他将校好的书呈给皇帝,附带的奏议说明。序中说:“所校中《战国策》书,中书余卷错乱相糅莒。又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补,除复重得三十三篇……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

这段话是说,刘向在汉代皇室藏书之处(“中书”),找到了好几个版本,内容大致相同,却有许多不同的书名的书,他费了大功夫,将这些不同版本内容按照国别编辑,同一个国内发生的,再大略依所记录的事情发生先后排列次序,订为三十三篇,并将之重新命名为《战国策》。

取名《战国策》,牵涉到刘向对这些文章性质的判断。他认为这本书主要记录的是战国游士获得国君任用时,所给予的策略谋划,因而采纳了原有的“国策”,再针对其特定时代,增一字成《战国策》。刘向的序接着清楚描述《战国策》的时代范围:“其事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刘向所说的这个范围,跨到秦统一之后,然而考察现有版本,书中记录的几乎都是秦灭六国之前的事,符合一般认定的战国时代。

《汉书·艺文志》将《战国策》列入“史部”,然而宋代晃公武《郡斋读书志》,改将《战国策》放到“子部纵横家”类别里。《郡斋读书志》是现存最早的中国私家藏书目录,将所收藏之书依照经、史、子、集的方式,予以分类排列。宋代以下,对于《战国策》究竟应该当作史书,还是当作纵横家言论记录的“子书”来看待,有许多讨论。

我们今天不需计较坚持要在史、子两部中找出一个固定分类答案,不过值得思考、理解的是《郡斋读书志》为何要改变传统分类习惯,将《战国策》挪入子部?

其中一个理由是《战国策》的体例,显然不是为了让读者能明了、掌握历史变化而设计的。

刘向编校整理之后,《战国策》基本上以国别分篇,再在每一篇中大致按事件发生先后顺序排列。

然而一来绝大部分的史事牵涉到不只一国,国与国的篇章无法容易地联系在一起;二来对于这件事和那件事之间的因果关系,乃至于一国之中比较长远的历史发展脉络,书中全无关照、全无整理。

对照看《战国策》和《史记》“世家”中对于东周各国历史传承变化的描述,就能得到清楚的印象,《史记》是为理解历史服务的史书,《战国策》不是。

那《战国策》是什么?形式上,《战国策》是战国中纷纭事件的片段记录;内容精神上,《战国策》选择记录的,不见得是对某国有重大变化意义的事件,而是纵横策士对各国政治、军事的游说、影响。
在这一点上,《郡斋读书志》是对的。《战国策》的主角,不是国与国君,不是历史变化发展,而是纵横策士。这些人在那个乱世,曾经如此有势力、如此重要。

(节选自《看历史》2017.3)

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刘向根据对汉代皇家藏书的研究判断,将该书命名为《战国策》。

B.宋代以后,在对《战国策》的归类问题上,有着诸多争论。

C.《战国策》不是为历史服务的史书,因为它缺乏对东周各国历史传承变化的描述。

D.《战国策》在内容上侧重于记录纵横策士对各国政治、军事的游说、影响的记录。

8.下列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战国策》虽然来历不明,但西汉时的刘向是其最早的作者。

B.刘向将此书命名为《战国策》,是源于当时皇帝的建议。

C. 《郡斋读书志》中将《战国策》挪入子部时,并没有为读者掌握历史变化而考量。

D. 《战国策》在编排上以国别分篇,并按照事件发生先后顺序排列。

9.简要概括本文命名为《纵横术士全记录》的原因。(3分)

7.C(强加因果)

8.C(A刘向只是“整理”了《战国策》,而并不是其作者。B无中生有。D忽视了限定词“基本上、大致”。)

9. ① 刘向认为这本书主要记录的是战国游士获得国君任用时,所给予的策略谋划。②《战国策》选择记录的是纵横策士对各国政治、军事的游说、影响。③《战国策》的主角是纵横策士。(每条1分,共3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