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登楼赋》()
A:描绘了登楼所见到的美景 B:抒发了去国思乡之情 C: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恨 D:以上都对
契诃夫的戏剧《樱桃园》表现了()
A:俄国贵族阶级的没落 B:俄国资产阶级的兴起 C:社会的动荡 D:作家对新生活的向往 E:奴性心理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春》一文的作者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珍惜春天的美好感情。 B:《雨的四季》选自《散文》,是刘湛秋的作品,写的是特定地域、特定季节的雨,表达了作者热爱雨、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C:《济南的冬天》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幅特有的冬景图,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D:《天净沙 秋思》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把现实和梦境结合起来,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韩愈《马说》中“ ? ”的语句,明确揭示“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__现实,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荷塘月色》的中心思想有以下几种说法,请选出正确的一种
A: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切感受,抒发了对荷塘月色的朦胧美的感受。 B: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清醒的认识和强烈的愤慨,借讴歌荷塘月色的自然美,抒发了作者对推翻旧制度、开创新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C: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不满以及向往中国古代六朝时的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D: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的心境,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精神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理。
下列有关《故都的秋》的主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写,赞颂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B: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的真情。 C:《故都的秋》流露出作者深远的忧思和孤独。 D:《故都的秋》也流露出作者忧虑、冷落的情怀。
诗歌鉴赏: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4.对这首词所抒发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
B.“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
C.“清风散晓霞”抒发了作者早起时眼见之景,表达了诗人此刻神清气爽的愉悦心境。
D.“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词人站在荷塘边,想起从前路过此地,乘着酒意,观赏荷花,引发叩问:“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
15.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
14.C
15.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写出了青山历历在目之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写出了潮水退去,沙迹残留的路面之状。②用了视听(动静)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是视觉(或静景)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或动景)描写。③“数声啼鸟怨年华”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答出三种手法,并作分析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可酌情给分。)(要有分析才能得满分。意思对可酌情给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以“残月”、“晓霞”点明这是一个夏天的早晨,白露冷冷,清风拂拂,残月方收,朝霞徐敛,作者继续行走没有归宿的路上,他一面欣赏着这清爽夏朝的旅途光景,一面也咀嚼自己长期以来萍踪无定的生涯况味。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从时间方面落笔。“白露”既指秋凉的夜露,又表明了节候。“清风”句紧承前句强调白昼的结束。这两句紧承“啼鸟怨年华”的命意,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时间推移的进程。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题干明确考查诗歌的写景技巧,答题时,首先点出手法,接着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面与侧面的结合。 (所有的烘托写法都是侧面描写,在回答侧面描写时 要具体),二、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 诗人为了创造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 而使"境界全出"。三、声与色的结合 (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古代写景常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受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选项B“视听结合”是一种描写手法;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五、点与面的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 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 他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静止地写主体物, ,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六、远与近的结合。看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 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比如本题中运用的是空间角度中的高低结合,山上的树木和山下的泉水,山崖上残雪与山路上出征的骑兵,构成了高低有致,上下错落的画面。七、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同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 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诗歌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 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方式入手, 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根据你对诗人所抒发的情感的理解填空,每个空格不超过5个字。
《沁园春·长沙》抒发了__的 (1),《雨巷》抒发了戴望舒对丁香姑娘的 (2),《再别康桥》抒发了徐志摩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了艾青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
(1)壮志豪情(革命豪情)(2)朦胧爱情(思恋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既考查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也考查对课文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答题时必须紧扣课文内容,切合课文实际。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赞美》用不同角度表达了对中华民族顽强生存力的赞颂。 B:《致橡树》的作者是著名的“朦胧派”诗人舒婷写的。 C:《错误》借一个“行人”的口吻,叙述了一个女子日复一日,春去秋来,等候归人。 D:《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抒发了诗人对尘世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