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的作者是()
A:王维 B:杜甫 C:韩愈 D:李商隐
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反映的是()
A:早年的读书和漫游生活 B:困居长安十年时的感受 C:“安史之乱”时的国恨家愁 D:晚年漂泊西南的客旅生活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李商隐的诗句。( )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2、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1、(略 注意要用描写,描绘出国运多难的情形)
2、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表达出__之悲,离别之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2分)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你对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的理解。
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2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7、一个“ ”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 ”字,令人满目凄然。(2分)
18、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2分)
17、破 深
18、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表达出__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9、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3分)
10、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3分)
9、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反衬、乐景哀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10、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义: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阅读杜甫的《春望》一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请你简要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诗。
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见到赏心悦目的花、鸟,触景生情,继而落泪、惊心,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或: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读诗歌《春望》,完成下面各题。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请谈谈你理解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思。
②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①无固定答案,只要能说到诗人移情于物或借物抒情的意思即可。
②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与亲人,忧国伤时的情感。
古诗鉴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阅读上面一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忧国思家
(2)采用拟人的手法(一切景语皆情语,移情于物),通过花和鸟来写春天,花因国家战乱而落泪,鸟因人间离别而惊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伤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