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作家、作品、朝代对应错误的是 ( )(2分)

A:《陈涉世家》--- 司马迁 --- 汉朝 B:《隆中对》--- 陈寿 ---晋朝 C:《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西汉 D:《出师表》--- 诸葛亮 --- 晋朝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 B:《背影》《信客》都是记人的散文,作者分别是朱自清和余秋雨。 C:杜甫是唐代大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仙”。 D:《大道之行也》一文中所描绘的“大同世界”与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有相似的地方,但又不完全相同。

下面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背影》、《囚绿记》、《白杨礼赞》都是散文,他们的作者分别是朱自清、陆蠡、茅盾。 B:《孔乙己》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是鲁迅继《狂人日记》后又一篇白话小说。 C:《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D:《捕蛇者说》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

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常常衍生出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请写出不同朝代的主导文学体裁。(2分)

,唐 ,宋 ,元 ,明清

赋、诗、词、曲    小说

下列有关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继承者,被尊为“亚圣”,生活在战国时期,与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的《孟子》一书,发展儒家“仁”的思想为“仁政”。 B: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非常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她作品的主旋律,她的诗集《繁星·春水》因此被茅盾称为“繁星格”“春水体”。 C:《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中范进和孔乙己有着相似的经历,是封建科举制度异化扭曲了他们的人格,两篇文章都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落后和其对读书人的毒害。 D: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写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段往事,但作者不仅仅是在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也反映了俄罗斯人民的苦难生活。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是中国游记文学的奠基人,他的《永州八记》更是后世游记文学的典范。
B:多次的贬官流放,使苏轼增长了阅历,开阔了眼界,从而丰富了文学作品的题材内容;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融通,也有利于苏轼形成自然豪放的文学风格。 C:科举制度始创于唐代。这个制度的目的,一是为了选拔官吏, 二是为了牢笼天下的人才。科举发展到明清时,是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 ,而思想必须严格遵循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   D:《水浒传》中鲁智深、林冲、杨志三人同是武艺高强的军官,但上梁山动机过程不同;鲁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等人都有粗鲁的一面,但在粗鲁中又各有不同的表现。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古代诗歌史上被称为“乐府双璧”的是《木兰诗》和《陌上桑》。 B:我们学过的鲁迅的《少年闰土》、《藤野先生》都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C:《童年》是托尔斯泰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这部小说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D:《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与《中庸》《大学》《孟子》合称四书。

对下列语文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风筝》一文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朱自清,字佩弦,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家,散文作家。《济南的冬天》是他的散文代表作。 C: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社会活动家,她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叙述了莎利文老师对她的教育和影响,描述了自己在老师的教育和影响下生活态度的巨大变化,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D:《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学过的《孔乙己》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节选自《鲁迅全集》。 B:《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共有诗305首,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C:在古代,“江”指长江,“河”指黄河,今天的“江”“河”则泛指河流。 D:“而立”代称三十岁,“而立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不惑”代称四十岁,“不惑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出师表》作者诸葛亮,这是一篇传诵千古的表文,陆游慨叹诸葛亮未完成统一大业就先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B:《陈涉世家》作者司马迁,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后人把这本书称作《史记》。 C:《隆中对》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字承祚,东汉人。 D:《唐雎不辱使命》表现了唐雎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尊自强的布衣精神。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