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再塑生命的人》写的是海伦•凯勒的启蒙老师莎莉文小姐。海伦•凯勒曾荣获“总统自由勋章”。 B: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风豪放,如代表作《观沧海》《龟虽寿》。 C:《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整理编写的。 D:泰戈尔是印度著名文学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下列各项中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女娲造人》是根据中国古代神话改写的,全文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B:《智子疑邻》故事的主旨不在于说明人的先见,而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实际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而遭到不同对待。 C:《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借助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了美妙的街景,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D:《金色花》和《荷叶母亲》这两首散文诗都不是借助一种具体形象,而是通过直抒胸臆来抒发对母亲的爱的。
下面作家、作品、体裁、时代(国别)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沫若——《女神》——诗歌——现代 B:安徒生——《皇帝的新装》——童话——丹麦 C:白居易——《泊秦淮》——诗歌—唐 D:蒲松龄——《聊斋志异》——小说——清
名著阅读:请根据下面提供的“关键词”,填写相应的内容。
(1)五四运动后,在盛行的众多“小诗”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冰心的《 》和《 》。
(2)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刻画了许多生动形象的人物,请举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并指明出自哪部作品,再简单说说喜欢的理由。
人物: 作品:
喜欢的理由
(1)《繁星》《春水》
【试题解析】注意名著的阅读积累。
(2)略。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都德,小说描绘了一战期间法国被普鲁士打败而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情景。 B:《枣核》这篇课文以枣核为线索,表达了海外华人对祖国的眷念之情。 C:《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文章截取了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 D:《甜甜的泥土》的结尾是一个诗话的结尾,意蕴丰富,大大提高了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下列关于古代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望江南》作者温庭筠,他诗词兼工,是唐代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望江南”是词牌名。 B: 《隆中对》选自《三国演义》,作者陈寿,晋朝史学家。 C: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 D: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名著阅读。
(1)“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首诗选自诗集 ,它告诉我们:
(2)《乌龟与老鹰》通过乌龟非要学飞翔不可,结果摔死的悲剧,说明____ _____________ _ 。
名著阅读。
(1)《繁星》《春水》(2)如:成功的背后凝聚着不懈的努力与奋斗的汗水。(2)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
下列名句、作品、作家、朝代组合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宋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维——唐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西晋 D:“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李白——唐
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陶庵梦忆》 张岱 宗子 陶庵 明末清初
填空。
(1)《答谢中书书》作者______,字_______,号________,有《____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号___________,北宋著名__________,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3)《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下承天寺庭中的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中主要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其具体运用是:用__________比喻__________;用__________比喻________。
(4)《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陶弘景 通明 华阳隐居 《陶隐居集》(2)《东坡志林》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文学家 苏洵 苏辙 三苏(3)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比喻 用“积水空明”比喻月色,用“藻、荇交横”比喻月影。(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