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该制度结束于()。

A:清朝 B:明朝 C:元朝 D:宋朝

违法设定或者实施行政处罚的;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A:记大过或者降级 B:记过或记大过 C:降级或降职 D:降职

“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我国最早专门收藏图书的地方叫做()(周王朝专门收藏图书的地方)__。

依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在本单位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时,不立即组织抢救或者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或者逃匿的,给予( )的处分,对逃匿的处15日以下的拘留。

A:记过、降职 B:开除、撤职 C:降职、降级 D:降职、撤职

发生重大事故、灾害、事件或者重大刑事案件、治安案件,不按规定报告、处理的,给予____________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A: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 B:记过、记大过 C:降级或者降职 D:警告、记过或者降职

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守巴陵郡。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A: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B:越:及,到。 C:具:通“俱”,全,皆。 D:作文:文章。

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作文以记之。

A: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B:旧制:旧时的规模。 C:属:同“嘱”,嘱托。 D:作文:文章。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11分)

送郑侍御谪闽中⑴

高适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⑵。大都秋雁少⑶,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自当逢雨露,行矣慎__。

【注释】⑴侍御:官名,即侍御史。负弹劾纠举不法之责。郑侍御为高适的朋友。谪:指官吏因过失,降职调遣到偏远的地方。⑵闽中:就是现在的福建地区。⑶大都:大概。

27.诗歌的颔联选取了那些意象?这些意象写出了闽中怎样的特点?(6分)

28.请简要赏析尾联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5分)

【答案】

27.①秋雁、夜猿。(2分)②诗歌用“秋雁少”表现闽中的偏僻和消息的闭塞,用“夜猿多”表现闽中夜晚的凄清、环境的恶劣。(4分)

28.尾联运用了象征(或比喻)和虚写的表现手法。(2分)“雨露”象征(或比喻)皇帝的恩泽,“逢雨露”虚写对方肯定会得到赦免,回到京都;“__”象征(或比喻)朋友生活中的艰难险阻,诗人以“慎__”告诫友人要小心行事。诗作表意含蓄委婉,表达了对友人的安慰、劝勉、告诫、关心之情。(3分)

【解析】

2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意象的题目,要注意意象的特征和传统意义,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解释具体的文中意思。此题中的“雁”在格式中经常和“书信”“音讯”有关,“猿”因叫声凄惨,一般用于渲染凄凉的环境,此题借这两个意象表现闽中的偏僻和消息的闭塞、夜晚的凄清、环境的恶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表现手法的题目,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这首诗的结尾运用的是“比喻”写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答题时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最后点明效果(表明情感),关键点“雨露”是朝廷的恩泽,“__”是“生活中的艰难险阻”,情感有安慰、劝诫、牵挂。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