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下列观点与之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
A:“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B:“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两章》)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
(《孟子二章》)
阅读能力考查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段中加点词:域________,至_________,以________,畔________。
2.文段中点明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翻译“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下面加点词中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兵”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短兵相接B.兵荒马乱C.兵不厌诈 D.兵强马壮
1.限制;极点;凭借;同“叛”,背叛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限制人民不迁徙不能够靠划定的边疆界线,巩固国防不能只凭借山河的险要。
4.A
阅读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段,回答8—I0题(9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得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I)委: (2)威:
9.(4分)将下面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0.(3分)“多助”的前提条件是;而“失道”会导致;从中看出孟子在治
国上的主张是。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8—10题。(9分)
8.(2分)⑴ 放弃 ⑵ 震慑
9.(4分)⑴(2分)使百姓安居而不迁往他国,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界线;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地势的险要。 ⑵(2分)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10.得道; 寡助;实行“仁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3.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委而去之 ( ) ②亲戚畔之( )
14. 下面“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5. 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
16. “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2分)
含义:
事例:
13.①委:放弃 ②畔:通“叛”,背叛
14.D (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
15①译文: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单靠武力的强大。
16.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能举类似一例即可)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日() 信(() 2)道() 食() (3)固() 以()
(1)日:每天;信:真诚,诚实;
(2)道,正确的方法;食,通“饲”,喂
(3)固,使-----坚固、巩固;以,凭、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