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曼导演的《第七封印》的主题是()
A:情与理 B:善与恶 C:生与死 D:爱与恨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人们在追踪历史时,往往会浮现出许多联想,其中有英雄的喟叹,有智者的思索,也有文人的歌吟。这是历史的回声,从遥远的过去传来,又将裹挟着今天的声音向着未来绵沿而去。 B: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这已把美学的真理揭示无余。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娇饰。 C: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蔼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D: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很少看见人――除了偶尔隔着玻璃窗向我叽里哇啦说些法语的公园游客。 B: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去向何方? C: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D: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这已把美学的真理揭示无余。
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唐代诗人,唐中宗时曾被贬到极为偏远的降州。这首诗是他被贬的途中所作。
(1)清人吴乔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试据此对“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作评析。
(2)简析“独怜京国人南窜”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1)“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忆昔游转到今春的边愁。鸟语花香本应给人以欢乐,然而诗人在流放途中,只能引发远去边疆的哀愁。这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景)。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且句中“花鸟”更反衬出边愁。
(2)这是全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而愁;后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这都是诗人远离京城,正在南窜途中的感慨。这三句都是从“独怜京国人南窜”生发出来的。
解析:
无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①唐中宗时,杜审言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边陲。这首诗是他在这次流放途中所写。
②迟日,春日。《诗经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 ③京国人南窜,意指从京城放逐至峰州。
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诗人春天经行一处园林,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和破败,不禁悲从中来。
B.第二句,写到了南下途中鸟语花香的美好,也传递了诗人即将渡江赴边的愁苦。
C.第三句承上启下,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感湘江北流,皆因“京国人南窜”。
D.结尾句中作者借“湘江水北流”点破诗题,又以“不似”寄托自己的无奈慨叹。
诗中的“悲”“愁”情绪,作者是运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的?请结合这首诗的前两句作简要分析。
【小题】A
【小题】(今昔、实虚、已然和将然)对比、反衬。(明确其中一方面即可)
第一句写往昔春日游园之乐,对比之下,更加让人觉得当前流放处境的“悲”;第二句写眼前春光烂漫、鸟语花香,这让人欢欣的景物,恰恰反衬出流放赴边途中“愁”的格外浓重。
解析:
【小题】“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和破败”是没有依据的,景依旧是迟日繁华,人的处境却已变为流放赴边,此句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
【小题】(意思对即可)
(手法,2分。简要分析,3分:其中两句诗的合理解说,各1分;整体语言表述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偏远的峰州,《渡湘江》写于这次流放途中。
全诗的诗眼就在一个“悲”字,请简述作者如何写“悲”的。
试就这首诗最突出的“对比反衬”手法作简要分析。
【小题1】a、直抒胸臆,写的是自己被流放的伤悲;
b、回忆往日的欢乐,更反衬了今日处境之可悲。
【小题1】诗的前两句是今与昔的衬比,哀与乐的衬比,以昔日对照今春,以园游对照边愁;以“花鸟”与“边愁”形成对比,是从反面来衬托边愁。诗的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南与北的衬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以斯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
解析:
【小题1】a、(2分)
b、(2分
【小题1】今与昔,哀与乐 (2分,任答出其中的1点即可) “花鸟”与“边愁”对比,(2分) (2分,任答出其中的1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颔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①颔联通过“秋草”“寒林”和“人去”“日斜”等景象的描写,以及作者的“独”寻、“空”见,渲染出一种萧条冷落的氛围。
②表达了对贾谊的同情,对汉文帝的指责,对自身际遇(或孤独寂寞之情)的慨叹,对当今统治者的不满。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①唐中宗时,杜审言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边陲。这首诗是他在这次流放途中所写。
②迟日,春日。《诗经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
③京国人南窜,意指从京城放逐至峰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诗人春天经行一处园林,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和破败,不禁悲从中来。
B.第二句,写到了南下途中鸟语花香的美好,也传递了诗人即将渡江赴边的愁苦。
C.第三句承上启下,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感湘江北流,皆因“京国人南窜”。
D.结尾句中作者借“湘江水北流”点破诗题,又以“不似”寄托自己的无奈慨叹。
2.诗中的“悲”“愁”情绪,作者是运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的?请结合这首诗的前两句作简要分析。
1.A(“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和破败”是没有依据的,景依旧是迟日繁华,人的处境却已变为流放赴边,此句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
2.(今昔、实虚、已然和将然)对比、反衬。(明确其中一方面即可)
第一句写往昔春日游园之乐,对比之下,更加让人觉得当前流放处境的“悲”;第二句写眼前春光烂漫、鸟语花香,这让人欢欣的景物,恰恰反衬出流放赴边途中“愁”的格外浓重。
(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渡湘江 [唐]杜审言①
迟日②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①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是他流放途中所作。
②迟日 :春日。
“独怜京国人南窜”在全诗的结构中起到了 的作用。
此诗通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小题1】承上启下(过渡) (2分)
【小题2】对比:前两句是今昔对比,哀乐对比,人与物对比。以昔日游园之乐对照今春之悲;以花鸟之乐对照作者之愁。后两句是人与物、南与北的对比。以逐客南窜远地与湘江北流京国对比,表达了被贬谪的深切悲愁。(4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偏远的峰州,《渡湘江》写于这次流放途中。
(1)、诗人由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为什么要用一个“悲”字呢?请简述“悲”的具体内容(3分)
(2)、这是一首很有艺术特色的诗,试就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种艺术手法作简要分析。(4分)
(1) a、诗人缘情写景,回忆往日的欢乐,更反衬了今日处境之可悲。(1分) b、写的是自己被流放的伤悲;(2分)
(2)a、这首诗通篇运用对比(或“反衬”)的手法。(答其中之一即可2分)b、诗的前两句是今与昔的衬比,哀与乐的衬比,以昔日对照今春,以园游对照边愁;诗的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南与北的衬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以斯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 (2分,任答出其中的2点即可)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