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
(1)中国文学到了明清时代,小说文体的创作渐次进入了鼎盛时期,于是产生了众望所归的四大名著,分别是:
A.《 》,B.《水 》,C.《三国演义》,D.《西 》。
(2)以下分别是上面哪部名著的开篇词?(请填序号)
“混沌未分天地乱,渺渺茫茫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预知造化会元功,需看《 》”。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宴终散场。悲喜千般如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痴情抱恨长。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是《 》
《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D A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芦花荡》是一篇小说,选自《孙犁文集》,写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B: 《蜡烛》中的育乞西本是一位仇恨侵略、渴望解放、热爱和平而富有爱心的南斯拉夫老妇人。 C: 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D: 标题、导语、背景是一般消息不可缺少的三部分。
下列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悲惨世界》——伏尔泰——法国启蒙思想家 B:《致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C:《形而上学论》——雨果——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 D:《沁园春·雪》——__——字润之,延安人
下列有关文字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包括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五部分结构。 B:《芦花荡》的作者是我国当代作家赵树理写的小说,他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 C:《蜡烛》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 D:雨果,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等。
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巴东三峡》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的无比雄伟奇丽的景色,是一篇内容翔实的游记。 B:《周庄水韵》用了不少生动而贴切的比喻。语言清新优美,与所描写的水乡景物十分融洽。 C:《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文中以“梦幻”作为线索贯串全文,作者主要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 D:《走进纽约》文中作者在描绘纽约风光时,既用静态描写,也用动态描写,读来使人目不暇接。
下列语句判断有误的一组是( )
A:《日出》作者写了自己三次看日出的经历,重点写了再飞机上看日出。 B:《泰山日出》作者是近代诗人徐志摩,他写这篇文章是为了欢迎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到来。 C:《日历》作者刘白羽,全文充满了哲理。 D:南帆的《蚂蚁》一文采用大词小用的写法,显得风趣幽默。
下列选项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柯蓝的《飞红滴翠记黄山》有别于一般的游记,它是一篇解说词,是借助于电视镜头展示画面来介绍黄山风光的,使用了现代影视的表现手段。 B:《陈涉世家》这篇课文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客观地记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的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赞扬了陈胜、吴广的__精神,反映__的社会现实,肯定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作用 C:《画山绣水》是著名散文家杨朔写的一篇散文,课题采用了互文的手法,意思是画出来的和绣出来的山和水。 D:俄国作家普里什文在《〈林中小溪》一文采用第一人称和主观视角的方式来述说,表现出了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小人国用比赛绳技、横杆爬跳的方法来选拔官员。朝廷官员时常奉命在皇帝面前表演,按照技术的高低获得蓝红绿三种颜色的丝线。 B:格列佛在大人国遭遇了一些惊险的事:比如被被一只猴子抱住玩;与巨大的老鼠搏斗;被皇后的一个弄臣小矮人捉弄塞进骨头、又被丢进奶酪里,还被他摇落的大如酒桶的苹果击中背脊躺了三天等。 C:格列佛参观了飞岛国属国巴尔尼巴比的拉格多大科学院。拉格多数学学院教数学的方法也很奇特:命题和证明用头发一样颜色的墨水写在饼干上,学生空腹吞食下饼干,以后三天,除面包和水之外什么都不准吃。饼干消化后,那颜色就会带着命题走进脑子。 D:在慧骃国,人兽颠倒,马是该国有理性的居民和统治者,友谊和团结是该国的两大美德。
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豆蔻”指十五六岁的少女,“垂髫”指童年,“玉兔”和“婵娟”是月亮的别称,“芙蕖”是菊花的别名。 B:司马迁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后人把这部书称为《史记》。 C:高尔基的《童年》以一个小孩的眼光讲述了一段童年往事,刻画了坚强勇敢的阿廖沙、思想善良的外祖父和贪婪残暴的外祖母等人物形象。 D:《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属于我国古典文学中的“记”类作品,其作者分别是柳宗元、范仲淹,两位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新*课*标*第*一*网]
下列对课文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金色花》这一篇散文,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冰心的作品。 B:《散步》通过一件小事,不仅颂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而且给人以生命的思考。 C:《秋天的怀念》主要通过对母亲的回忆,表现了母亲的形象。 D:《羚羊木雕》结尾我们“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告诉我们文中的“我”做了对朋友反悔的事都是父母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