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样话,十样说”,同一首歌谣,同一首故事,表述的语言千差万别,鲜明地体现了民间文学的()特征。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艾青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抒发了对大堰河的真挚怀念和热情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 B:纪弦的《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念;抒情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关照和反思。 C:邵燕祥的《致空气》中的“空气”象征着诗人精神上的追求。 D:《樵夫,别砍那棵树》选自《美国读本》,作者乔治·珀金斯·莫里斯,美国记者、诗人。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老教授给学生做了个测试。老教授问:“你去山上砍树,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一棵细,你砍哪一棵?”大家都说:“当然砍粗的了!”老教授一笑:“那棵粗的是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会砍哪一棵?”同学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砍红松!”老教授又问:“如果杨树是笔直的,红松却七歪八扭,你砍哪一棵?”同学们有些疑惑,就说:“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老教授说:“杨树虽然笔直,可中间大多空了,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听了这番话,大家心中似都有所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白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让思想灵动起来

一会儿砍粗树,一会儿砍红松,一会儿砍笔直的杨树!自己到底要干什么,心中一片茫然——可悲的思想“白痴症”!

山没有了思想,就失去了巍峨与雄壮;水没有了思想,就失去了灵动与清莹;梅没有了思想,就失去了孤傲与冷峻;竹没有了思想,就失去了挺拔与虚心??历史因思想而前进,世界因思想而精彩!

来吧,让思想灵动起来!

有了思想,人生才如春花之绚烂,如夏叶之繁茂,如秋实之丰硕,如冬雪之玉洁。于是,诗人走来了,他们抑或低头沉思,抑或仰天长叹,用浓重的笔墨写下灿烂的篇章;于是,哲学家走来了,他们的脑中充满着思辨的色彩,闪现着智慧的光芒,试图唤醒愚昧的群氓;于是,作家走来了,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将无形的思想倾注于笔端,寄寓于有形的文字;于是,政治家走来了,他们畅谈理想抱负,将宏伟蓝图展现在世人面前,用强有力的手指挥着时代前进的步伐。这就是思想的威力。

思想,将人上升到其他动物难以企及的高度;思想,解救了一个个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灵魂;思想,成就了孔孟老庄,成就了李杜苏辛,推动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前进的步伐。

然而,凝滞的思想、如浮萍般无“根”的思想,又常常扮演毁灭者的角色。海子是诗人,却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在麦子新生的黄昏,将年轻的生命交付给冰冷的铁轨;尼采是哲学家,却向世人宣布:“我是太阳!”然而他终究成不了太阳,所以他疯了;三毛是作家,撒哈拉漫天的黄沙仍遮蔽不了她清澈的眼睛,却在生命之花开得最绚烂的季节,用丝袜使自己过早地走进了坟墓;希特勒是政治家,却被“恶”的思想侵蚀,发动了一场祸及大半个世界的罪恶战争,使无数犹太人生灵涂炭。这是思想的邪恶!

思想,让我们快乐,也让我们痛苦;思想,让我们在见证历史前进的同时,也目睹了凄惨的灭亡。正确的思想让我们睿智聪颖,一路凯歌;而愚昧的思想让我们利令智昏,痛苦呻吟。

学会思想,冷静思考,是人的高级思维模式。面对掌声,宠辱不惊;面对失落,坦然从容;面对__,我心有主;面对歧路,择善而从。拥有独立的思想,具有独立的人格,生命之树必将枝繁叶茂,四季常青!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叙述性材料作文题,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出现频率较高的命题形式。材料通过老教授     与学生的对话,叙述了一个关于“砍树”的故事,饱含了为人处世的深刻哲理。从结构上分析,这则材料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叙述学生态度的不断变化——根据所要砍的树的特点的不断改变,学生的选择随之频频改变,缺乏定力。在这一层里,要重点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学生砍树的目的是什么,是取柴,还是做工艺品?按照常理,砍树的目的应该是唯一的,无论外界情况如何变化,都不能忘记了初衷。如果明确了行事的目的,就不会动摇不定,一直被动地被他人牵着鼻子走。第二个问题是,学生态度的改变是因为树的变化,面对“粗”与“细”,学生选择了“粗树”;面对普通的“杨树”与珍贵的“红松”,学生选择了“红松”;面对“笔直”与“七歪八扭”,学生选择了“笔直”??由此不难看出,学生始终抵御不了“粗树”、“红松”、“笔直的杨树”的__,一再改变自己的立场,说到底,都是__惹的祸!第二层叙述老教授“解疑答惑”。老教授精心设计的这个测试,是有深刻寓意的,其目的是考验学生的意志品质。当学生急不可耐想知道正确答案时,老教授的“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一语破的,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这句话不仅揭示了“谜底”,开启了受检学生的智慧,也给写作本题如何审题立意指明了突破口。在这则材料中,到底砍哪棵树只是形式,审题立意的关键在于老教授“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这句议论性的话。值得一提的是,叙述性材料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单纯性叙述,二是叙述加议论。叙述只是引子,议论才是要害所在,它往往暗示材料的主旨,是审题立意的一把“金钥匙”,如本题。解读这样的材料,要防止被材料表象所迷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致于本末倒置,偏离题旨。综上分析,这则材料有如下立意:①咬定目标不放松。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不能盲目随时变动,否则一事无成。②正确认识自我。自己需要什么,应该向哪个方面努力,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做“墙头草”和“无头苍蝇”。③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没有规划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关键在于积极审慎地制定好蓝图,并为之不懈努力。④坚持原则,不忘初衷。无论何时何地,站稳自己的立场,明确自己的所需,不因外因而改变自己的本心,迷失人生航向。⑤用一颗淡定的心,自觉抵御__。面对人生中各种各样的__,要严防利令智昏,忘乎所以;无论是金钱美色还是高官厚禄,都要泰然处之,不为所动。⑥学会思想。在是非荣辱利益得失面前,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冷静思考,明智抉择,不做思想的奴隶。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本题的关键语句,就是 “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老教授给学生做了个测试。老教授问:“你去山上砍树,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 一棵细,你砍哪一棵?”大家都说:“当然砍粗的了!”老教授一笑:“那棵粗的是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会砍哪一棵?”同学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 “砍红松!”老教授 又问:“如果杨树是笔直的,红松却七歪八扭,你砍哪一棵?”同学们有些疑惑,就说:“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老教授说:“杨树虽然笔直,可中间大多空了,你会砍哪一棵?” ……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

听了这番话,大家心中似都有所感悟。

你有何感想,请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感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拒绝__

__,似一坛浓烈的酒,在给你痛快淋漓的快感之后,会绝然使你陷入无尽的崩溃之中;__,如蒙娜丽莎的微笑,在不知不觉中用长刀刺遍你的全身,微笑是她的武器。

有些人,不懂得拒绝__。

李白,不懂得拒绝__。封建王朝,官权可谓一大__,它神奇的力量吸引着无数的人为他奋不顾身,李白也不例外。因为在诗歌上的造诣,李白早已小有名气。但他不满足,他的理想是进朝廷,做高官。豪华富贵的__,,谁会不为之动心?终于,李白有了机会,“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结果如何呢?终因他的放浪不羁惨遭放还。不懂得拒绝__,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之后只能游走世间,终日与诗酒为伴。

现实中的__又怎会少呢?大街上随处可见“五折优惠”、“购物抽奖”的招牌,面对这样的__很多人都会为之心动,而最终的结果是被人卖了还帮人家数钱。

不懂得拒绝__,伤人伤己真的很深。

而有些人,就懂得拒绝__。

詹天佑,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设计修建了我国第一条铁路。当初詹天佑留学海外时因成绩优秀而被国外大公司承诺重金聘用,可以为他提供一切先进的技术条件。但詹天佑拒绝了,不是因为__不够大,而是他心中装着祖国。虽然近代中国各方面都很落后,但他毅然回国,担起了科学兴国的重任。他拒绝__,虽然失去了国外优厚的工作待遇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他赢得了祖国人民的赞誉。拒绝__,让他的人生有了崭新的轨迹,有了更深的意义。

徐本禹,也是懂得拒绝__之人。

考上研究生的他,本可以静心读书,两年后在城市找一份不错的工作。但他毅然背上背包,走进偏僻的小山村,做起一名志愿者——乡村支教老师。他放弃了舒适的生活,拒绝了城市的__,进出在一间简陋不堪的教室里为孩子们讲课、批改作业,艰苦的的生活没有遏制住他前行的脚步。

他拒绝了__,他赢得了学生的爱戴,赢得了国人的赞许,他,感动了中国。

拒绝__,不要让这坛醇香的烈酒麻醉了自己,不要贪图一时的享受而放任自己,因为痛快之后是痛苦的深渊。

拒绝__,不要在蒙娜丽莎朦胧的微笑中迷失了自我,因为在她迷人的微笑的后面,她已把长长的利刀刺向你。

拒绝__,我们不会受伤;

拒绝__,我们会有更加美丽的人生!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做好材料作文的关键是把握好审题立意。我们首先要读懂材料,材料以对话的形式叙述了整个故事。至于砍哪棵树,这只是材料的形式。材料的关键点在于“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由此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确定本题的立意:1.目的、目标和信念。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目的和目标,明确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做事不能盲目,随时变动,否则一事无成。2.人生的规划。没有规划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关键在于规划。 3.明确立场,坚持原则。站稳立场,明确自己的所需,不可随便改变自己的原则。 4.__。人生有许多__,不能因__而迷失自我。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材料作文写作策略: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老教授给学生做了个测试。老教授问:“你去山上砍树,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 一棵细,你砍哪一棵?”大家都说:“当然砍粗的了!”老教授一笑:“那棵粗的是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会砍哪一棵?”同学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 “砍红松!”老教授又问:“如果杨树是笔直的,红松却七歪八扭,你砍哪一棵?”同学们有些疑惑,就说:“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老教授说:“杨树虽然笔直,可中间大多空了,你会砍哪一棵?” ……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

听了这番话,大家心中似都有所感悟。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请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感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人生规划

昨天、今天、明天,你干了什么?当你回忆往事的时候,会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会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你会不会肯定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当太阳从东方升起,到了傍晚又落下;当图书馆哪一叠叠的书籍被人们借走;当自己脱下衣服躺在床上时;12点的钟声敲响时,一天就这样过去了,你干了什么?

你或许干了一件伟大的事,或许干了一件芝麻大的事,看着脚尖的影子从你自己的眼睛飞走,平庸的度过一天,你或许后悔。但我们的人生可以有后悔,但不可以有遗憾。

你没有办法控制这时光吗?没有,因为它永远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调皮可爱。你想出办法对付它了吗?有,虽然人的生命虽然只有一次,但我们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可以为自己做一个人生规划。

你也许像一个迷失方向的人,在这__的道路,跌跌撞撞,最后拥有一盏明亮的灯,什么让你有一盏明亮的灯;或许你想成为一个超人,这是不可能的,还让你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但你却没有放弃;是什么让你有这么大的决心——规划。

规划是什么,可以吃的吗?不是,规划是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怎样来做规划呢?

当闹钟“叮……叮……”的响起,马上跳下床,大喊一声,我要成为超人,这很容易;接着,你要行动,不然会白白失去很多时间和机会,马上走到写字台,拿笔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日期和规划。在哪个时间里,你要做什么事,你今天要挑战什么,只有挑战困难,生活才会成功,生活才会充满光明,困难首先不用太难,一步一步的走,不要想着一跃就到终点,而是一步一步积累,才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每天背一首诗、30个单词、一道难的奥数题。过程虽然幸苦,但却充满酸甜苦辣,你也许会成功或失败,假如成功了,不要骄傲,因为骄傲使人落后;假如失败,不要沮丧,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最重要的是坚持,毛__说过:“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学习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勤奋的态度,坚韧的毅力。只有每天进步一点点,相信自己未来也会精彩。一个人的成功,背后肯定有那不为人知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要太关注结果,而是要多关注过程。正如冰心所说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做好材料作文的关键是把握好审题立意。我们首先要读懂材料,材料以对话的形式叙述了整个故事。至于砍哪棵树,这只是材料的形式。材料的关键点在于“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由此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确定本题的立意:

(1)目的、目标和信念。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目的和目标,明确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做事不能盲目,随时变动,否则一事无成。

(2)人生的规划。没有规划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关键在于规划。

(3)明确立场,坚持原则。站稳立场,明确自己的所需,不可随便改变自己的原则。

(4)__。人生有许多__,不能因__而迷失自我。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三、作文(共60分)

老教授给学生做了个测试。老教授问:“你去山上砍树,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 一棵细,你砍哪一棵?”大家都说:“当然砍粗的了!”老教授一笑:“那棵粗的是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会砍哪一棵?”同学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 “砍红松!”老教授 又问:“如果杨树是笔直的,红松却七歪八扭,你砍哪一棵?”同学们有些疑惑,就说:“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老教授说:“杨树虽然笔直,可中间大多空了,你会砍哪一棵?” ……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

  听了这番话,大家心中似都有所感悟。

你有何感想,请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感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略。参照高考阅卷标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老教授给学生做了个测试。老教授问:“你去山上砍树,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 一棵细,你砍哪一棵?”大家都说:“当然砍粗的了!”老教授一笑:“那棵粗的是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会砍哪一棵?”同学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砍红松!”老教授又问:“如果杨树是笔直的,红松却七歪八扭,你砍哪一棵?”同学们有些疑惑,就说:“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老教授说:“杨树虽然笔直,可中间大多空了,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听了这番话,大家心中似都有所感悟。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8.【解析】材料的关键点在于“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由此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确定立意:
1.目的、目标和信念。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目的和目标,明确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做事不能盲目、随时变动,否则一事无成。 
2.人生的规划。没有规划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关键在于规划。 
3.明确立场,坚持原则。站稳立场,明确自己的所需,不可随便改变自己的原则。 
4.__。人生有许多__,不能因__而迷失自我。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文章。

老教授给学生做了个测试。老教授问:“你去山上砍树,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 一棵细,你砍哪一棵?”大家都说:“当然砍粗的了!”老教授一笑:“那棵粗的是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会砍哪一棵?”同学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砍红松!”老教授又问:“如果杨树是笔直的,红松却七歪八扭,你砍哪一棵?”同学们有些疑惑,就说:“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老教授说:“杨树虽然笔直,可中间大多空了,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听了这番话,大家心中似都有所感悟。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8.作文:【构思点拨】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做好材料作文的关键是把握好审题立意。我们首先要读懂材料,材料以对话的形式叙述了整个故事。至于砍哪棵树,这只是材料的形式。材料的关键点在于“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由此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确定本题的立意:

(1)目的、目标和信念。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目的和目标,明确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做事不能盲目,随时变动,否则一事无成。

(2)人生的规划。没有规划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关键在于规划。

(3)明确立场,坚持原则。站稳立场,明确自己的所需,不可随便改变自己的原则。

(4)__。人生有许多__,不能因__而迷失自我。

  一句话一辈子 在茂密的山林里,有一位樵夫救了一只小熊,母熊对樵夫感激不尽。有一天,樵夫迷路了,遇见了母熊。母熊安排他住宿,还以丰盛的晚宴款待了他。第二天早晨,樵夫对母熊说:“你招待得很好,但我唯一不喜欢的地方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母熊心里怏怏不乐,说:“作为补偿你的就是请你用你的斧头砍我的头吧!”樵夫按要求做了。若干年后,樵夫遇到了母熊,问:“你头上的伤口好了吗?”母熊说:“噢!那次只痛了一阵子,伤口愈合后,我早就忘了。不过那次你说过的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解析:

  利刀割指伤易合,恶语伤人恨不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知有多少“樵夫”通过语言来有意无意地伤害人!你的一句话何许你已经忘得无影无踪了,但是或许别人会记得一辈子,恨你一辈子。管住自己的嘴巴吧!千万别让一句本不该出口的话去伤害那些善良的人啊!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2分)

(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4分)

(1)友人相对无言,只是疑神看着银烛青烟;

(2)精于练字,巧用衬托。“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