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王国维称赞为“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词人词作是()的《长相思》(山一程)。

【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非独贤者是有心也,人皆有之,()。
(2)(),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3)楚天千里清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夕阳下,酒旆闲,()。(马致远《【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5)(),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6)知足不辱,()。(《老子》第四十五章)
(7)奇文共欣赏,()。(陶渊明《移居》)
(8)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纳兰性德《长相思》)

贤者能勿丧耳;青海长云暗雪山;水随天去秋无际;两三航未曾着岸;山河破碎风飘絮;知止不殆;疑义相与析;夜深千帐灯

古诗文阅读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此词写于作者随康熙帝东巡还未出山海关的时候。榆关,即为山海关。那畔,那边,指山海关外。更,旧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1).有人说此词描写了旅途的遥远、艰辛,你能找出相关的词句吗?(2分)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答:词人通过“山一程,水一程”和“风一更,雪一更”来表现旅途的遥远、艰辛。(1句1分)

(2). 答: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迫切思念之情。(2分)

阅读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一词,回答问题。(4分)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榆关:山海关。那畔:那边,指关外。帐:护卫皇帝军队的营帐。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聒碎:搅碎。

7.上片“山一程,水一程”中,“一程”又“一程”叠用,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8.从词的下片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7.(2分)渲染身离故乡之远以及行军之难。

8.(2分)表达了怀念故园、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榆关,即今山海关

(1)分析“山一程,水一程”中叠用两个“一程”的作用。

(2)这首词风格婉约,请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分析。

(1)叠用两个“一程”,既突出了路途的修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又突显本次韵律之优美。

(2)从思想感情方面说,本词描写了夜深人静,风雪交加,远在塞外宿营的词人思念远方的亲人,辗转反侧,卧不成眠,感情细腻,主要是抒发词人小我之情。从语言风格来说,本词音律谐婉,自然清新,有着柔婉之美,如“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榆关,即今山海关

(1)分析“山一程,水一程”中叠用两个“一程”的作用。

(2)这首词风格婉约,请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分析。

(1)叠用两个“一程”,既突出了路途的修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又突显本次韵律之优美。

(2)从思想感情方面说,本词描写了夜深人静,风雪交加,远在塞外宿营的词人思念远方的亲人,辗转反侧,卧不成眠,感情细腻,主要是抒发词人小我之情。(2分)从语言风格来说,本词音律谐婉,自然清新,有着柔婉之美,如“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2分)


解析:

(1)3分,“路途的遥远和行程的艰辛”2分,“韵律之优美”1分。

(2)4分

12.(1)非独贤者是有心也,人皆有之,。 。

(2) __________,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3)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夕阳下,酒旆闲,。(马致远《【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5)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6)知足不辱,__________。(《老子》第四十五章)

(7)奇文共欣赏,_________。(陶渊明《移居》)

(8)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________。(纳兰性德《长相思》)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①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②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①榆关:山海关。那畔:那边。②聒:喧扰,嘈杂。

(1)此词写于作者从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的行军途中,写出了 之苦及 之情。(2分)

(2)有人认为“夜深千帐灯”一句,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境界接近,你认为呢?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羁旅    思乡(2分)

(2)示例一:此句写作者经过白天跋山涉水的漫长旅途,旷野宿营,夜深不能寐,走出营房,只见上千营帐都亮着过夜的灯火,远接天边,(1分)显出恢弘壮阔的气势,壮阔中透露出苍凉、孤寂,(2分)引发作者的思乡之情。(2分)而“大漠”“长河”的雄浑壮阔正是与“孤烟”“落日”的苍凉孤寂融为一体。因此,它们意境接近。(1分)

示例二:(意境描述与上相同,1分)“夜深千帐灯”重在通过壮阔的景象(1分)写思乡之苦,此情深挚婉丽(2分),“大漠”“长河”二句的雄浑壮阔景象充满张力的内涵,比较之下,该句相对纤细、单薄。(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