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在放逐中的抒怀之作是()。
A:《九歌》 B:《九章》 C:《离骚》 D:《天问》
屈原在放逐的抒怀之作是()
A:《九歌》 B:《天问》 C:《九章》 D:《离骚》
1945年10月25日,被日寇侵占50年又152天的台湾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1938年7月,日寇侵华的战火逼近湖南,湖南大学开始考虑西迁辰溪,在曾参与筹建湖南大学并出任文学院院长的辰溪籍人士向绍轩的大力支持下,购得县城东南对河的()为校址,开始兴建校舍。
枪弹库建设要求的“三铁一器”指的是( )
A:铁门、铁锁; B:铁门、铁窗、铁柜; C:监视器; D:铁门、铁窗、铁柜、报警器。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全球粮食危机的背景下,非洲各政府紧急启动食品扶贫计划。 B:我们顺利地按照村长的指引找到了那位佝偻着身躯的羌族老奶奶。 C:朋友是没有血缘的兄弟,只要能同甘,就能共苦难。 D:《众志成城》的雄浑合唱拉开了2009宣传文化系统庆祝祖国华诞60周年的大型活动。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墨子,名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名轲,是儒家代表人物;庄子,名周,是道家代表人物。 B:《我爱这土地》是艾青对祖国的爱的表白,《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戴望舒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祖国》抒发了俄国诗人莱蒙托夫对祖国奇异的“爱情”。 C:清代是我国小说发展的鼎盛时期,如有以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有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红楼梦》。 D:《蝈蝈与蛐蛐》和《谈读书》分别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和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选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羊脂球》。
“中国带着首都被外敌占领的耻辱进入了20世纪。我们苦难深重的祖国啊,在穷凶极恶的列强面前,赤裸着孱弱的身躯。”这指的是
A:火烧圆明园 B:黄海大战 C:签订《马关条约》 D:签订《辛丑条约》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根据上片的提示,完成下片的赏析.(6分)
浣溪沙 周邦彦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这是一首即景抒怀之作。
上片,前两句写远景,极尽空间寥廓之感,仿佛作者也随着浩渺的碧空和接天的芳草心驰神往,飞向远在天涯的故乡。在这种心情支配下,作者告诫自己:“劝君莫上最高梯。”这里没有多作说明,点到为止,欲说还休,含而不露,有委婉蕴藉之妙。
下片,
前两句写近景,抒发时光流逝之慨,说明春天已近迟暮,春天的大好时光已消磨殆尽,而客尚滞留,本已不胜惆怅,何况那声声“杜鹃啼”,更引起羁旅之人无限乡思。“忍听”,实际上是“岂忍听”之意。全篇主旨于结尾处点明。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