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填空。
(1)《阿长和<山海经>》出自鲁迅的散文集《 》。
(2)《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
(3)《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 期间

 ①《  朝花夕拾 》。②  竺可桢    ③      黄州  

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C:《战国策》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主要记述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__策略,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D:孟子,名珂,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下列有关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杜甫的诗“三吏”“三别”,真实地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极大破坏,《石壕吏》便是其中一首。 B:《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本文选自小说集《朝花夕拾》。 C:“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其中《大学》《中庸》是《 礼记 》中的两个篇章。选自其中的文章《大道之行也》提出古代大同社会的纲领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D:《桃花源记》《陋室铭》《核舟记》是按照朝代先后排列的作家的作品。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新闻的结构分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第一段或第一句话,扼要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则是对导语内容进一步扩展和阐释,以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一般情况下,新闻都要有背景材料。 B:说明文的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从性状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具体到概括,都属于逻辑顺序。 C:《陋室铭》的“铭”与《爱莲说》的“说”,都相当于现在的议论文,不同的是“铭”大多用韵,“说”则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D:尽管是人教版的教材,但是八的选文有不少与我们浙江有关,如《信客》作者余秋雨是浙江余姚人,《台阶》作者李森祥是浙江衢州人,《大自然的语言》作者竺可桢是浙江上虞人,《中国石拱桥》作者茅以升、《湖心亭看雪》作者张岱是浙江杭州人,《背影》作者朱自清在温州中学教过书,《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在永嘉楠溪江隐居过。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多用语录体。它的主要特点是:观点鲜明,思想内容深刻;篇幅简短,语言精练。 B:朱自清的优美写景抒情散文《春》,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奋发向上。 C:《三峡》一文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三峡山水景物,表现三峡的壮丽风光。 D:《端午日》在描写“河上赛龙船”这一场面时,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龙舟竞赛的紧张激烈。

文学常识

莫泊桑, 国作家,短篇小说 《 》 《 》《 》

法国   羊脂球   项链  我的叔叔于勒

下列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

A:《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基本上是以时间为序,先后依次写屠格涅夫、左拉、都德和福楼拜,各有侧重地描写了他们的肖像、行动、语言和心理。 B: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最后一课》就是一篇短篇小说。它叙述视角巧妙,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的心理的变化,间接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 C:《未选择的路》一文中,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诗人写作的重点是已经选择的路,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千万条,所以我们选择时要慎重;不要随波逐流,而要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D:《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断代史《资治通鉴》。本文以对话表现人物。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可能性;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必要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使就学”。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柳叶儿》一文,写“我”吃柳叶儿吃得“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 这 一方面表现出“我”对柳叶儿有特殊的感情,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年生活的艰辛。 B:《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是一篇寓言。《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列御寇所撰。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优美的回忆性散文,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对童年时乐园的怀念之情和对封建教育及老师的不满。 D:《巍巍中山陵》抓住中山陵“巍巍”的特点来选取材料,以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有重点地加以说明,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

名著阅读。

(1)《鱼鳞瓦》采用了 的手法,呼吁人们保护老北京的历史,乃至中国古老的文化。

(2)《雷雨》的作者是 ,他的女儿万方透露他曾想当

(3)《童年》从“我”随母亲投奔外祖父写起,到 结束。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他开始讲他小时候的事,干瘦的身体轻轻地晃着,说得非常流利。他的绿眼睛放射着兴奋的光芒,红头发抖动着,嗓音粗重起来:

“啊,我说,你可是坐轮船来的,坐蒸汽来的。”

“我年青的时候得用肩膀拉着纤,拽着船往上走。船在水里,我在岸上,脚下是扎人的石块儿!……第四个年头儿上,我终于当上了纤夫头儿!”

我突然觉着这个干瘦干瘦的老头儿变得非常高大了,像童话里的巨人,他一个人拖着大货船逆流而上!

他一边说一边比划,有的时候还跳上床去表演一下怎么拉纤、怎么排掉船里的水。

①听外公讲述自己的童年之后,他对外公的看法有了什么变化?(用文中原话回答)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②外公为什么要向阿廖沙讲述自己的过去经历?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1)以小见大

(2)曹禺   托尔斯泰 

 (3)外祖父让“我”人间混饭吃

(4)①我突然觉着这个干瘦干瘦的老头儿变得非常高大了,像童话里的巨人,他一个人拖着大货船逆流而上!

外公的发家史非常艰辛,天真幼稚的“我”被外公的艰辛历程所感染。

②结合前文来看,因为外祖父是在毒打阿廖沙后来安慰阿廖沙的时候给他讲述自己的发家史的,含有对自己毒打外孙寻找开脱的理由,这一点可以体现出外祖父的虚伪;结合后文来看,讲述自己的发家经历是为后面把阿廖沙送到人间自己找饭吃作下铺垫,这一点体现的是外祖父自私的性格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月迹》按照“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的顺序展开。文章所写的“月迹”,既是月亮运行之迹,也是孩童心理变化之迹。 B:《童年的朋友》节选自俄国作家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之一的《童年》,本文在写作上显著特点是从“我”——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描写人物。 C: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插叙了关于美女蛇的故事,使百草园充满了神秘色彩,这与百草园作为“乐园”的内涵是和谐的。作者在文中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深刻地批判了全城最严厉的书塾先生。 D:《一面》的作者抓住特征描写外貌,表现人物性格。全文对鲁迅作了三次肖像描写,由近及远,由细到粗,由详到略,由整体到局部,使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起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