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对《天净沙·秋思》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别故土的游子”,“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2对《天净沙·秋思》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1.A    

2.B 

品析《天净沙·秋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A:这首曲的作者是元代的马致远。“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B:这首曲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暮春晚景图。 C:本曲生动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D: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醉翁亭记》《出师表》《马说》《陋室铭》中的“记”“表”“说”“铭”都是古代文体的名称。其中“表”是奏议的一种。 B:成语“一鼓作气”“鸿鹄之志”“心旷神怡”分别出自《左传·曹刿论战》《史记·陈涉世家》《岳阳楼记》。 C:《范进中举》《狼》分别选自《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作者分别是明代的吴承恩和清代的蒲松龄。 D:《天净沙·秋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两篇作品,前者是元曲,后者是宋词,其中“天净沙”“水调歌头”分别是曲牌名和词牌名,“秋思”“明月几时有”是题目。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都是鲁迅的作品,都选自于散文集《朝花夕拾》。 B:《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曲,曲牌名是“天净沙”,题目是“秋思”。 C:《渔夫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每一件事都要动脑子,运用智慧,就能解决我们生活中得困难。 D:《最后一片叶子》作者是美国小说家欧.亨利,他与俄罗斯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世界三大小说巨匠。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高山流水遇知音,阳春白雪传雅趣”“看似点横撇捺,实则恢弘豁达”“万代文章尊李杜,千秋翰墨秉苏黄”,这三幅对联分别适宜赠送音乐家、书法家、文学家。 B:《天净沙·秋思》表达了羁旅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C:“令”是一种敬辞。所以,我们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父母时,可用“令尊”和“令堂”这样的称呼。 D:记叙的顺序通常有顺叙、倒叙和插叙等,《羚羊木雕》和《爸爸的花儿落了》都采用了插叙手法。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元曲,作者马致远,“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B:《威尼斯商人》,作者莎士比亚,他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C:《雪》,作者鲁迅,选自其散文诗集《野草》。 D:《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等。

请你根据题目的提示,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直接表现天涯沦落人孤单愁苦之情的句子:“            ”。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请在下面横线上默写出相应的诗词。(8分)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 。《沁园春·雪》__

(2)千嶂里,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3)今夜偏知春气暖, 。《月夜》刘方平

(4) ,一任群芳妒。《卜算子·咏梅》陆游

(5)《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将士壮志未酬、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6)“雨”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请写出连续的两句有关“雨”的古诗句。

(1)万里雪飘

   (2)长烟落日孤城闭

   (3)虫声新透绿窗纱

   (4)无意苦争春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每空1分)

阅读下面有关“梅”的两首词(5分)

卜算子·咏梅 陆游 卜算子·咏梅 __

驿外断桥边, 风雨送春归,

寂寞开无主。 飞雪迎春到,

已是黄昏独自愁, 已是悬崖百丈冰,

更著风和雨。 犹有花枝俏。

无意苦争春, 俏也不争春,

一任群芳妒。 只把春来报。

零落成泥碾作尘, 待到山花烂漫时,

只有香如故。 她在丛中笑。

21.从题目《咏梅》可以看出这两首词都是 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都是____ _ (2分)

22.__说他的咏梅词是“读陆游咏梅诗,反其意而用之。”请简析“反其意”指哪些方面?(3分)

21.①咏物。②托物言志

22.①首先是立意,陆词借梅花抒发受压抑之苦,表达遭打击而坚贞不屈之志;②毛词借梅花抒发斗风雪迎春归的战斗豪情,表达无私奉献,不居功、愿与民同乐的志向;③其次在梅花的环境设置,诗人志趣和词的格调上,毛词与陆词均有“反其意而用之”的不同。(答2点即给3分,每个要点2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根据两首诗都是写的梅花,可以推断是咏物诗;为了表达感情,只能用托物言志手法来写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要回答此题,需要结合毛与陆的诗句,如“无意苦争春”、“俏也不争春”等加以分析即可,同时要结合两首诗的主旨,并结合两位诗人的生活背景以及写作风格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甲,乙两组各4名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抗日战争历史知识知多少”抢答比赛,他们答对的题目个数用茎叶图表示,如图,中间一列的数字表示答对题目个数的十位数,两边的数字表示答对题目个数的个位数.

(1)求甲组同学答对题目个数的平均数和方差;

(2)分别从甲,乙两组中各抽取一名同学,求这两名同学答对题目个数之和为20的概率.

解:(1)由图可得,甲组答对题目的个数:8,9,11,12

(2)由图可得,乙组答对题目的个数:8,8,9,11

设事件“两名同学答对题目个数之和为20”为事件,以记录甲,乙两组同学答对题目的个数,满足“从甲,乙两组中各抽取一名同学”的事件有:

,共16种

满足事件的基本事件为:,共4种

答:两名同学答对题目个数之和为20的概率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