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用"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技近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是()。

A:20、30 B:30、40 C:40、50 D:50、60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形容()的一生

A:孟子 B:孔子 C:庄子

古人对“六十岁”年龄的人的称呼是()

A:而立 B:不惑 C:知天命 D:花甲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踰矩”是哪位哲学家一生的写照?

A:孔子 B:老子 C:庄子 D:墨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

A:知天命 B:耳顺 C:不惑 D:耄耋

把下列《论语》中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学有所成,可以在社会上立足了;四十岁我已通达事理,不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我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到了七十岁,我就能随心所欲地做事,而绝不违背礼义,逾越规矩。”


解析:

就思想境界来讲,孔子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思想和言行融合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

17.孔子在谈自己的生平时,曾经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请同,“六十而耳顺”是什么意思,

六十岁时听到任何话都能平心静气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六十而耳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后来用‘耳顺’指人六十岁。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出处:《论语为政篇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论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包括 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②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而立”之年的主要活动是

A: 学习“六艺” B: 创办私学 C: 周游列国 D: 删修《春秋》

孔子曾用“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轨迹。“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为( )

A:20岁、30岁 B:30岁、40岁 C:40岁、50岁 D:50岁、40岁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