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两段话:“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说此话者是______________,被赞誉的人是______________
答案:徐庶 诸葛亮
请用《水浒传》中人物的姓名或官名补全下面的回目。
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林教头 花和尚
忠诚信义,劫富济贫等,是《水浒》中英雄们的理想。为此,①(人名)为救林冲之困,大闹野猪林;吴用、阮小二等人黄泥冈②(事件);英雄们把梁山泊议事之地命名为“③”(地名)。
①鲁智深 ②智取生辰纲 ③聚义厅(忠义堂)
有一位同学,读了《水浒》之后,写了一副对联,请判断对联说的是哪个人物,并概述对联中提及的一个情节。(不超出所给字格)
对联:打山门拔杨柳洒家自洒,闻潮信圆六和吾身非吾
人物:
情节概述:
人物:鲁智深
情节概述:打山门:鲁智深在五台山醉酒,打坏门前金刚,被长老打发到大相国寺。拔杨柳:鲁智深在大相国寺(菜园)与泼皮饮酒,嫌树上老鸦吵闹,倒拔垂杨柳(绿杨),泼皮拜倒在地。闻潮信圆六和:鲁智深在六和寺夜闻钱塘江潮信,想起师父偈语,便在椅子上坐化。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林黛玉听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才要搭言也趁势儿取个笑,不想靛儿因找扇子,宝钗又发了两句话,他便改口笑道:“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因见林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一定是听了宝玉方才奚落之言,遂了他的心愿,忽又见问他这话,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还未说完,宝玉林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 ……宝钗再要说话,见宝玉十分讨愧 ,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版)
1. 选文出自古典名著《 》,作者是清代小说家 (人名)。
2. 林黛玉是全书着力塑造的主要人物之一。她个性鲜明,多愁善感,可选文却表现了她少有的喜形于色,写到了她的“得意”,请说说她得意的原因。
答:
3.“宝钗再要说话,见宝玉十分讨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此处描写 体现出宝钗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1 红楼梦 曹雪芹
2. 围绕“因为宝玉奚落了宝钗”回答。
3. 围绕“把握分寸;能够忍让;见好就收;进退得宜;宽容大度;善解人意;善于察言观色;懂得为人处世之道;圆滑世故;颇具心机;富有心计”回答。
在粱山农民起义奠基人晁盖去世后,宋江将“ ”改为“忠义堂”,标志着农民起义的路线开始偏离。
聚义厅
(1)在《水浒》中,李逵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请结合“黑旋风斗浪里白条”的故事简述他的性格特征。
(2)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还有以下几个名号。请任选两个,结合具体情节解说得名缘由。
(1)示例:“黑旋风”李逵初识宋江,很感激宋江借给他银子,为了让宋江吃上鲜鱼,他自告奋勇去讨鱼,讨不到就抢,和“浪里白条”张顺在岸上打了起来。张顺吃了亏,激他到船上打。李逵不听众人劝阻,结果被张顺按在水里收拾一番。由此可见,李逵是个重义气、脾气暴、率直鲁莽的人。
(2) ①美猴王 ②弼马温 ③齐天大圣 ④孙行者 ⑤斗战胜佛
①“美猴王”示例:在花果山上,众猴约定,谁敢先进水帘洞,就拜谁为王。结果孙悟空率先进去,又把众猴都带了进去,所以众猴拜他为“美猴王”。②“弼马温”示例:孙悟空从龙宫得了金箍棒,到幽冥界的生死簿上除了名,被龙王和冥王告上天庭。玉帝接受太白金星的建议,招安孙悟空上天,封他官职为“弼马温”,让他管天马。③“齐天大圣”示例:孙悟空因不满在天庭只做弼马温,打出南天门,回到花果山,接受独角鬼王的建}义,自封为“齐天大圣”。④“孙行者”示例:唐僧从五行山下救出孙悟空,听说他已有“孙悟空”的法名,看他的模样像个小头陀,就给他起个混名,称为行者,即“孙行者”。⑤“斗战胜佛”示例:唐僧师徒取经功德圆满,rú lái 佛为他们授职,因孙悟空降妖除怪有功,封他为“斗战胜佛”。
《西游记》是一部体现中华民族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古代神话小说,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万苦千辛,经九九八十一难,到 的故事,小说故事情节精彩纷呈,如孙悟空大闹天宫、 、 等。
西天取经、大闹蟠桃会 、偷吃人参果 大战二郎神 、三打白骨精
《水浒》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____体小说,作者 。小说以 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
章回 施耐庵 北宋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中的马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国演义》中的卢马曾载着刘备逃离险境。 B:《格列佛游记》中慧驷国的马是理性的载体。 C:《西游记》中的白龙马载着唐僧去西天取经。 D:《水浒传》中的乌骓马是皇帝给卢俊义的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