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民本思
想的先秦思想家是
A:墨子 B:庄子 C:孟子 D:荀子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孟子的仁政、民本等政治主张。 B:《水浒传》故事情节紧张、生动、富于传奇性。其中武松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宋江智取生辰纲等故事脍炙人口。 C: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等。 D:唐宋八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2015届山东德州中考)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三孟子及门人所作,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孟子的仁政、民本等政治主张。 B:《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范进、贾雨村、严监生等都是其中的艺术典型。 C:老舍,原名舒庆春,杰出的语言大师。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D: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等。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三孟子及门人所作,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孟子的仁政、民本等政治主张。 B:《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范进、贾雨村、严监生等都是其中的艺术典型。 C:老舍,原名舒庆春,杰出的语言大师。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D: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等。
名著阅读(4分)
《论语》和《孟子》都是 ① 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记录了 ② 的言行,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仁爱和道义。孟子也推行这样的思想,我们学过他的文章《 ③ 》就提出了君主治国要施行“仁政”的主张,《鱼我所欲也》提出了 ④ 的思想。
.①儒家 ②孔子及其弟子 ③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④舍生取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共10分)
孟子也许是东西方历史上第一位系统地阐述战争与伦理道德之间关系、并把战争明确置于道德前提之上的古代思想家。和孔子一样,儒家最高的伦理原则“仁”是孟子战争观的源头,但在社会政治层面上,他将“仁”落实在“仁政”上,不同于孔子落实在“礼制”上。这样,首先在社会政治层面上,两者的战争观开始分道扬镳。孟子所描绘的“仁政”蓝图对于理解其战争思想是至关重要的。《孟子・梁惠王上》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内容便是“仁政”伊始,“王道”畅行的情景。孟子已将儒家道德原则的“仁”与现实主张“民本”一并融合于这张蓝图。其意义在于“民本”意识在伦理道德领域找到其依据,反过来,“仁”这一儒家最高道德原则亦在现实政治领域找到自己的归宿。二者在“仁政”的政治层面得到统一。这和孔子将“仁”与“礼”统一在“礼制”中形成鲜明的对照。这样,战争作为政治的延续和工具就必然在孟子那里成为行“仁政”的手段。孟子反对以纯粹功利为目标的战争,对“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深恶痛绝,愤愤然而道:“善战者服上刑”。但他绝不是一个“非战主义者”和“非暴力主义者”,孟子竭力主张战争应成为行“仁政”手段,即为实现上述这幅蓝图之有力工具。基于此,他提出了一系列反映儒家战争观的重要概念和命题,例如:“王师”、“仁者无敌”、“保民而王,莫之能御”、“天吏”、“以至仁伐至不仁”,“诛一夫”等。
虽然,“仁政”已将“仁”与“民本”合二为一,然而其中仍然包含着两种价值尺度:一为道德、一为现实政治。“仁者无敌”立足于道德,“保民而王、莫之能御”则立足于现实政治层面,由于儒家的最终归属在道德领域,“王师”、“仁者无敌”、“以至仁伐至不仁”、“天吏”等又都属战争的道德命题,这就意味着“民本”意识已成为沟通战争与道德两大领域的媒介或中间环节。战争超越了功利层次上升至道德层次,并且在儒家的道德范围中获得道义的合理性以及最后的归宿。儒家道德原则取代了自然状态的功利原则,成为战争的前提。儒家最高道德原则“仁”经由“民本”这一环节继续延伸至战争领域,借助战争这一极端暴力形式使自身得到最有力、最彻底的现实的外在显现。战争即为“仁”这一道德观念在现实中最有力之代言人。因此,儒家的战争观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主义的战争观,是东方文明史上独特的战争观。
14.下列判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并未阐明战争与道德的关系,但支持为维护“礼制”发动战争。
B.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体现了“仁政”思想与“民本”思想的融合。
C.孟子关于“仁”的认识,沟通了抽象的道德彼岸和现实的此岸世界。
D.孟子反对以纯功利为目标的战争,但支持为行“仁政”发动的战争。
15.填空(3分)
(1)根据文意,孟子与孔子相比,其战争观的相同点是(不超过12字)
(2)不同点是:
①
②
16.作者为什么说“儒家的战争观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主义的战争观”?请分条简要陈述。(4分)
答:
14.(3分)B(体现的是“仁”与“民本”思想的融合,二者在“仁政”的政治层面得到统一。)
15.(3分)(1)相同点:最高伦理(道德)原则是“仁”。
(2)不同点:①(在社会政治层面上,)将“仁”落实在“仁政”。
②(在现实政治层面上,)将“仁”与“民本”相统一。
16.①“民本”意识沟通战争与道德,②战争上升至道德层次,③儒家道德原则成为战争前提,
④“仁”的道德观通过战争来表现。(4分)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以“仁”作为人类正义的基本标准,也提出了理想国家的范式——“仁政”。孟子“仁政”思想施行的基础是 ( )
A:统治者发善心 B:民本思想 C:以德治民 D:人性本善
孔子、孟子和荀子都有民本思想,下列不属于他们的民本思想的是( )
A: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提出“人之性恶” B:孔子强调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C:孟子主张施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D: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
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其仁政的表现不包括 ( )
A:重民思想 B:民贵君轻 C: 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D:君民平等
孔子、孟子、荀子学说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
A:主张统治者实施“仁政” B:主张统治者要控制对人民的剥削 C:包含民本思想 D: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