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格列佛游记》的作者用尖锐而深刻的讽刺手法和离奇的情节,深刻剖析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 B:《关雎》选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天净沙·秋思》是明朝马致远所作的散曲。 C: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马克·吐温。 D:《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小说集,《五猖会》《狗·猫·鼠》《二十四孝图》都选自这部作品。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民歌,讲述了巾帼英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B:《格列佛游记》讲述了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等地的经历,通过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的离奇情节,深刻地剖析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 C:《最后一课》是德国作家都德著名的短篇小说。作者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表现了保尔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精神,他是一个不屈服命运为理想而献身的英雄战士。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写的是吴承恩《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B:《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笛福。作者用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的离奇情节,深刻地剖析了当时的法国社会现实。 C:《水浒传》写了武松打虎、李逵发现母亲被虎吃后怒杀四虎等与虎有关的故事。 D:《名人传》记的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基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名著阅读。(6分)
⑴英国作家 ▲ 的《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第四次出游,来到 ▲ (国名)。(2分)
⑵小人国里有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官员腰上几乎没有不缠丝线的,你知道这些官员都是些什么人吗?(2分)
▲
⑶《格列佛游记》深刻剖析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三位教授计划取消语言中的所有词汇,他们认为这种改革除了对身体健康有益外,还有哪两个好处?(2分)
▲
⑴斯威夫特 慧骃国(2分,一空一分)
⑵(小人国是利用比赛绳技的方法来选拔官员的,官员也时常奉命在皇帝面前表演,按照技术高低获得各种丝线),这说明这些官员全是奸佞献媚的小人。(2分,回答符合题意即可给分)
⑶表达思想更加简练;可以作为一切文明国家都可以通晓的语言。(2分)(每点1分)
名著阅读(5分)
《格列佛游记》用讽刺手法和虚构的情节,深刻剖析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
(1)你认为格列佛是个怎样的人?(3分)
(2)教材中的两则选文《宫廷游戏》和《语言的妙用》分别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收到讽刺效果的?(2分)
(1)具有冒险精神,机智勇敢,每到一个地方必然认识那里形形色色的政治生活,表达对当地虚伪文明的愤慨。
(2)细节描写 反语
名著《格列佛游记》。(4分)
“我不时地可以分辨出有一个词是“野胡”,它们都把这词儿反复地说了好多遍,虽然我猜不透那是什么意思,可当这两匹马忙着在那里交谈的时候,我就试着开始学习这个词。它们的交谈一停止,我就壮了胆子高声地叫了一声“野胡”,同时还尽量地模仿那种马嘶叫的声音。它听了之后都感到很惊讶。我就尽力跟着它学了几遍,虽然还远谈不上尽善尽美,但发现每一次都有明显的进步。”
⑴上面这段文字记述了主人公 在 (国名)的奇特见闻。(2分)
⑵作者斯威夫特用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的离奇情节,深刻地剖析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请简述书中一个运用讽刺手法的情节,并说一说它讽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2分)
⑴(2分)格列佛 慧骃国
⑵(2分)例:小人国的国王用比赛绳技的方法选拔官员,为获得国王赏给的几根彩色丝线,官员不惜小丑似地做着可笑的表演。这个小朝廷是当时英国的缩影,连利立浦特的朝政风习和典章制度也同当时的英国政局一模一样。
格列佛长篇大论地向大人国国王介绍英国的历史、制度和现状,以及种种为国家为自己辨解的事,可是从大人国的眼光看来,英国的历史充斥着“贪婪、竞争、残暴、伪善、淫欲、阴险和野心”产生的恶果。作者借国王的话,“那样一个卑微无能的小虫”是“自然界中爬行于地面的小毒虫最有害的一类”,讽刺了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拉格多科学院人士所从事的无聊而荒唐的科学研究,讽刺了英国当时的伪科学。
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
A:fó jiāo 的因果循环 B:法家的严刑峻法 C:道家的无为而治 D:儒家的天人感应
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
A: fó jiāo 的因果循环 B: 法家的严刑竣法 C: 道家的无为而治 D:儒家的天人感应
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
A:fó jiāo 的因果循环 B:法家的严刑竣法 C:道家的无为而治 D:儒家的天人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