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标准,把《诗经》三百零五篇划分为风、雅、颂三类。

以下关于《风》、《雅》、《颂》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诗经》按照音乐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 C:《雅》“王畿”之乐,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雅可分为《大雅》、《小雅》,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 D:《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期,又称《诗三百》,共305篇,分为“风”“雅”“颂”,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而其有独到的三种表现手法为:();而其中“风”按地区分为“()”,“雅”按音乐布局分为“()”、“()”;“颂”为祭祀乐歌,分为“()”、“()”、“()”。

赋、比、兴;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主要收录地方民歌的是()

A:《风》 B:《雅》 C:《颂》 D:《诗经》全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下列关于这一分类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B: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C: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D:颂是宫廷享宴或朝会时的乐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以下关于《诗经》表述正确的是( )。

A:《诗经》依据内容和用途的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 C:《雅》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D:《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4.下列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古时也称“诗三百”。它和乐、射、御、书、数一起被称为“六艺”。 B:《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后人把这两者合称为“六义”。 C:我国文学史上向来以“风”“骚”并称。“风”就是指《诗经》中的“国风”民歌;“骚”就是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就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D:“风”指十五国风 ,大多为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下列有关<<诗经>>的叙说,不正确的是

A: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B:保存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 C: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共三百余篇诗歌 D:内容丰富,句式自由灵活

下列有关《诗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B:保存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诗歌 C: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共三百余篇诗歌 D:内容丰富,句式自由灵活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