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中的曹刿是以下哪一诸侯国的政治家()
A:晋国 B:秦国 C:齐国 D:鲁国
定义:
①才略:政治或军事上的才能和智谋。 ②才艺:才能和技艺。
③才思:写作诗文的能力。
典型例证:
①诸葛亮草船借箭 ②扁鹊妙手回春 ③曹植七步作诗
上述典型例证与定义存在对应关系的数日有(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满井游记》通过描绘晚春美景,表露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 B:《曹刿论战》通过描写人物对话,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C:《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抒发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D:《山坡羊·潼关怀古》借凭吊潼关古迹,表达了作者同情人民苦难的思想感情。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爱“政治上取信于民”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0-12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何以战 以:
皆以美于徐公 以:
(2)忠之属也 属:
司命之所属 属: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下视其辙翻译:
12.下面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后两空用原文回答)(4分)
曹刿论战 这篇文章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重点写战前曹刿对 ① 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表现出他在政治上的 ② 和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战前,曹刿肯定了鲁庄公所讲“ ③ ”,表明曹刿已经认识到战胜敌人必须依靠人民的道理;战后,曹刿提出了要选择“ ④ ”的时机发动反攻,以及作战中必须随时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曹刿的这些论述,是当时条件下弱国战胜强国的经验总结。 |
10.(1)凭(用) 认为 (2)类 管(隶属)
(共4分。共2小题,每小题2分)
11.(曹刿)下车看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共2分)
12.①作战条件 ②远见卓识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彼竭我盈
(共4分,每小题1分)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第②段对曹刿语言、行动的描写,表现了曹刿( )
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
C.急切取胜的心理 D.卓越的指挥才能
2.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庄公在见曹刿之前对迎战齐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B.曹刿主动参战,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C.鲁国取胜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并与他一起指挥战斗。
3.选文详写战前、战后论战,略写战争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突出战争前准备的重要性。
B.强调战争取胜的原因。
C.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
D.强调战争过程很短。
4.强大的齐国将攻打弱小的鲁国,下面诗句可表现鲁国当时岌岌可危形势的一项是( )
A.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1.D
2.A
3.D
4.B
阅读《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 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又何间焉 ( 2)肉食者鄙
(3)小大之狱 (4)彼竭我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忠之属也 译文:
(2)一鼓作气 译文:
3、根据课文 内容填空。
课文共分三段。第一段写战前,记述了曹刿一次次询问和批驳庄公的有关看法,最后得出 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其中,从“曹刿请见”到“乃入见”,通过写乡人劝阻曹刿、曹刿解释说明,表现了曹刿 的政治远见。
第二段写战中,记述鲁军和齐军战于长勺,击溃敌军的经过。
第三段写战后,记述了庄公问、曹刿答,从而揭示了曹刿非 凡的 和卓越的 。
1、参与 鄙陋、目光短浅 案件 充满
2、略
3、得民心 深谋远虑 非凡的战略思想
卓越的军事见解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 可/以一战 B. 登轼/而望之
C.公问其/故 D. 彼竭/我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何以(怎么)战 B. 必以信(实情)
C. 小大之狱( 监狱) D.虽(虽然)不能察
3.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一句中足见乡人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漠态度。
B.两个“未可”、两个“可以”展现了曹刿卓越的指挥才能,印证了“肉食者鄙”的观点。
C.选文第三段采用了顺叙的记叙方法,曹刿从道理上论述了战争取胜的原因。
D.本文侧重写论战,突出曹刿“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的主张。
1.C(正确的划分应为“公/问其故”。)
2.B(A: “何以”应为“凭什么”;C:“狱”应为“案件”; D:“虽”应为“即使”)
3.C(第三段采取的是补叙的记叙方法。)
《曹刿论战》中写曹刿战中详察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
补写句子
①池上碧苔三四点, 。(晏殊《破阵子》)(1分)
②在《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所以直到鲁庄公说出“ , ,必以情”之后曹刿才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2分)
①叶底黄鹂一两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3分,1空1分,错1字该句不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