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第二联描写荆门外景物,视野开阔,逼真如画,历来为人称道。请展开联想和想象,描写其画面。
(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连绵的山岭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消失,长江进入广阔的原野浩浩荡荡向东奔流。
(2)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阅读杜甫的《客至》,完成1~3题。
客 至
舍①南舍北皆春水②,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篷门③今始为君开。
盘飧④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注释】这首诗是杜甫五十岁时,在成都草堂所作。
①“舍”,这里指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
②“春水”,指流经草堂的浣花溪。
③“蓬门”,茅屋的门。④飧:sūn,这里泛指菜。
1.“舍南舍北皆春水”中一个“皆”字写得很妙,请赏析。
2.“但见群鸥日日来”一句写景,有什么表达效果?
3.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1.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2.“群鸥日日来”,不仅点出环境的清幽僻静,也写出诗人远离世间的真率忘俗;同时也说明:亲友云散,交游冷落,只见群鸥,不见其他来访者,闲逸的生活不免有一丝单调、寂寞。
3.流露出对闲逸的生活的寂寞之情,和因客至而欢欣的心情。
《客至》鉴赏: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草堂的南北,春水漫漫,只见鸥鸟天天成群而至。首联描绘了草堂环境的清幽,景色的秀丽,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鸥鸟性好猜疑,如人有机心,便不肯亲近,在古人笔下常常是与世无争、没有心机的隐者的伴侣。因此 “舍”,自称其家为舍,这里指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春水”,指流经草堂的浣花溪。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花草遍地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用蓬草编成的门,因为你的到来,今天才打开。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其对仗颇具匠心,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为客开,今始为君开,上下两意,互文而足。“缘客扫”,为了客人而打扫,古人常以扫径表示欢迎客人。“蓬门”,茅屋的门。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因为居住在偏僻之地,距街市较远,交通不便,所以买不到更多的菜肴,宴席不丰盛。家境贫寒,未酿新酒,只能拿味薄的隔年陈酒来招待你。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它情节,专取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画。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盘飧”,盘中的菜肴。“飧”,本指熟食,这里泛指菜。“兼味”,菜肴一种叫味,两种以上叫兼味。“旧醅”,旧酿的隔年浊酒。“醅”,未经过滤的酒。古人好饮新酒,所以诗人因旧醅待客而有歉意。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领略的绝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
评解:
这是一首工整而流畅的七律。前两联写客至,有空谷足音之喜,后两联写待客,见村家真率之情。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由大到小;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但前两句先写日常生活的孤独,从而与接待客人的欢乐情景形成对比。这两句又有“兴”的意味:用“春水”、“群鸥”意象,渲染出一种充满情趣的生活氛围,流露出主人公因客至而欢欣的心情。 客人肯不肯与邻家的老翁相对而饮?如果肯的话,我就隔着篱笆,招唤他过来,一起喝尽这最后的几杯。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意一转。这令人想到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无须事先约请,随意过从招饮,是在真率纯朴的人际关系中所。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的前两句 ,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后两句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 。(两句均填表达方式)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你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作者的什么言外之意?
1.抒情叙事 议论
2.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意思对即可)
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完成1-2题。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历来被称为送别中的名句,请简析其佳妙所在。
1.阴冷、凄清、伤感(意思对,能答出两点即可。)
2.朋友渐行渐远,直到看不见踪影,眼前只留下串串马蹄印痕,在风雪中渐渐模糊。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尽管看不见朋友的身影,却久久不肯扭身回去,还在目送友人。让人不由得想到“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一诗,二者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阅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完成1—2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诗最后一联似乎是矛盾的,请你从表现手法和诗人内心旨趣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
1.不矛盾。这里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加入周围一片喧器,人们也就不会在意钟磬的袅袅余音。只剩下钟磬的声音,其他尘世的声音都没有了,这里抒发的是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2.“诗眼”是“空”。“空”是说漂水清澈,临漂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空”字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古诗赏析,读王建《十五夜望月》,完成1—4题。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哪两句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中庭地白树栖鸦”的优美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此句中的“落”用得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树上的乌鸦已进入了梦乡。(意思答到就给分)
3.“落”字,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用别的字就显得平淡了
4.别离思聚的情意。(意思答到就给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题。
雨过山村(唐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妇姑”:嫂嫂和妹妹。“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
(1)诗的一、二两句勾画出一幅 的山村风景。
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
(2)一个“闲”字是全篇之“眼”,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宁静优美(或曲径通幽、自然惬意)。下雨天里有一两家的鸡在叫,乡村的竹林里溪水潺潺,歪歪斜斜的木板桥横跨在小溪之上。
(2)“闲”从侧面衬托,通过栀子花之“闲”衬托人们个个都很忙的情景,情趣盎然。(或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蚕妇们去忙碌之后庭中栀子花的闲适自在。)
阅读诗歌《早梅》,完成习题。
早 梅
唐 张 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销”同“消”。
①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
②“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
①“白玉条”句是恰当的,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意思对即可)
②由远及近,凸现了诗人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阅读《江城子 密州出猎》,完成1-2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这首词用一个“ ”字贯穿全篇, “左牵黄,右擎苍”中“黄”指 ,“苍”指 。
2.在下阕中作者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狂 黄:黄犬 苍:苍鹰
2.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古人讲究炼字,请你分析“朔云边月满西山”中“满”字的妙处。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1.一个“满”字,突出阴云冷月笼罩边关,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肃杀的战前气氛渲染、烘托得更加浓重。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爱国的豪迈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