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闻?

[注]①大型战船。②金国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将金兵击退。③诗人与金兵在大散关曾发生遭遇战。

1.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

2.“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的典故。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国时____________ (人名)的典故。

3.本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宋金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

2.诸葛亮

3.本诗围绕“ 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对下面这首唐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早秋独夜自居易 井梧凉叶动,邻杵①秋声发。独向檐下眠,觉来半床月。[注]①杵:捣衣的工具。

A:第一句通过写梧桐叶动,暗示有风,“凉”字则写出秋风乍来的凉意。 B:第二句通过写邻家的捣衣声。暗示人们在准备冬衣,可见秋天将尽。 C:第三句写前半夜天还很热,所以诗人还可以露宿屋檐之下。 D:第四句写半夜诗人因天凉而醒时,月光已照入屋内,顿感有凉意。

诗歌鉴赏。

教材上有岑参的一首诗歌《逢人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有同学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将第三句理解为 “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

(1)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诗歌赏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不正确。这种理解,把“马上”本来的意思是“骑着马在路上”(或“骑在马上”)错误地理解为表示“立刻”的时间副词“马上”。把表示“没有”的“无”理解为表示“用不着”的“毋”。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突然遇见了入京使者,身边没有纸和笔可以写信,于是就托入京使者带话给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诗人是平安的。(注意区分答案是否能从词和词性、词组等方面进行解说,酌情给分。“”中的内容只供阅卷教师理解,不作为学生答题要求)

(2)①这样的理解改变了诗歌表现的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②这样的理解不符合题意,“逢”的是入京使,而不是与家人相见。③这样的理解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伤心情感不合,既然马上就要与家人见面了,还伤心什么呢?

对下面这首诗解说或赏析不当的一项是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A: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作者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西晋著名诗人。“世外桃源”就出自其作品《桃花源记》。 B:“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C:“带月荷锄归”,劳作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D:“但使愿无违”中的“愿”蕴含着诗人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里失去自我,要隐居归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愿。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这是一首________(体裁),作者韩愈为唐代“___________”的领袖。

(2)这首诗表达了韩愈对朝廷“既忠且怨”的复杂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七律(律诗)    古文运动

(2)诗人为国事献计献策,却“朝奏”而“夕贬”,怨愤之情溢于言表。但诗人只想替皇帝“除弊”,毫不吝惜残余的生命,表现了老而弥坚的耿耿忠心。第三联“家何在”,“马不前”将思家念国的忠贞和英雄失路的悲怨交织在一起。尾联“收骨瘴江”,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愤激之情。全诗感情沉郁,动人肺腑。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冷香菊

[宋]陈荣卿

晚秋风紧晓霜严,香阵飘飘透竹帘。

荒径幽林甘冷落,肯于人世学趋炎?

1.本诗一、二两句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托物言志”是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请联系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描绘的是菊花在寒风凌厉、晓霜浓重的深秋时节灿然开放,清香四滋的情景。

2.诗歌后两句“荒径幽林甘冷落,肯于人世学趋炎”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通过写菊花甘于冷落,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形象,表达了诗人自甘寂寞,不趋炎附势的思想情操。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扬阴里白沙堤。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1.从诗中哪些词语(或短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请摘录出这些词语或短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幅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渐、浅草、才

2.(钱塘湖畔,初春的太阳暖洋洋的。)只见几处早来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枝头,不知是新到哪家的燕子衔了泥去筑巢。(不必要求考生写出前面括号里的话,只要能把两句诗大概地翻译一下,皆可给全分)

阅读《望岳》,完成1,2题。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颔联(第三、四句)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个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用“割”字好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尾联(第七、八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表达了诗人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收回山河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这首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题目中有“赋壮词”三字,突出了诗歌“豪放”的特点。请从选材角度举一例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兵士们欢欣鼓舞,军中奏起战斗乐曲,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容和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江南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2)表达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向往。(或对风景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