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诗句中,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④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⑤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⑤
阅读赏析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选择不正确的一项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A:第一句写的是地面景,第二句写的是江上景,第三句写的是岸边景。 B: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 C:颔联中“水暖”“先知”是设身处地的体会,蕴含的哲理是要有实践精神。 D:本诗是一首题画诗,作者通过描写画幅上的河豚,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做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乌。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对这两句诗进行简要的赏析。
诗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实现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只有不畏艰险,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喜悦。
阅读《蒹葭》一诗的第一节,按要求做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邀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的第一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____________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____________的情调。
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下面小题。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运用了典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2两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蟾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首句用压城的黑云暗喻_________________,一个“压”字,把敌军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淋漓尽致地提示出来
2.阅读全诗,试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1.敌军气焰嚣张;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或交战双方力量悬殊)
2.全诗采用夸张的手法,渲染了凝重而惨死的战斗气氛,突出了将士们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春天的景物很多,诗人为什么单单选取“杨花”“子规”来写?说说你的理解。
2.在这首诗中,诗人将怎样的愁绪寄予明月?
1.示例:“杨花”漂泊不定给人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啼呜暗含悲痛之情,诗人选取暮春时节的这两种景物,渲染了悲伤的氛围,融情入景。
2.诗人对朋友深深的思念和担忧。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1-2题。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①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作者的邻里好友。②排闼(tà):推门闯入。闼:宫中小门。
1.“一水护田将绿绕”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运用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赋予水以灵性,生动写出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
2.表现了诗人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①夜雪瓜洲渡②,铁马秋风大散关③。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闻?
[注]①大型战船。②金国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将金兵击退。③诗人与金兵在大散关曾发生遭遇战。
1.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
2.“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的典故。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国时____________ (人名)的典故。
3.本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宋金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
2.诸葛亮
3.本诗围绕“ 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对下面这首唐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早秋独夜自居易 井梧凉叶动,邻杵①秋声发。独向檐下眠,觉来半床月。[注]①杵:捣衣的工具。
A:第一句通过写梧桐叶动,暗示有风,“凉”字则写出秋风乍来的凉意。 B:第二句通过写邻家的捣衣声。暗示人们在准备冬衣,可见秋天将尽。 C:第三句写前半夜天还很热,所以诗人还可以露宿屋檐之下。 D:第四句写半夜诗人因天凉而醒时,月光已照入屋内,顿感有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