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诗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的是 。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
B.“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
C.诗歌用“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情感抒发。
D.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饮酒 (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1.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1~2题。
晚次乐乡县①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②夜猿呜。
【注释】①本诗是诗人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②噭:同“叫”。
1.概括引发诗人思乡的事由。
2.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以时间为线索架构全诗,从“日暮”开始,到夜色渐浓,至“夜”结束全诗。
B.颈联以“烟断”、“木平”逼真地写出了夜色的浓重。
C.尾联自问自答,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更添无尽乡思之愁。
D.此诗与诗人的《登幽州台歌》写法相同,粗犷、直抒胸臆。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1—2两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2.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秋词》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秋思》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3题。
柄柄芰①荷枯,叶叶梧桐坠。
蛩②吟腐草中,雁落平沙地。
细雨湿枫林,霜重寒天气。
不是路行人,怎谙秋滋味。
【注】这是宋江兄弟逃离宋家庄时(四更之后),作者安插在小说中的一首诗。①芰:jì,古书上指菱。②蛩:qióng,这里指蟋蟀。
1.请描绘出首联中展现的场景: 。
2.找出诗中运用反衬手法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诗,请你品味“秋滋味”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示例:只见一支支枯败的菱梗、荷柄在瑟瑟秋风中颤栗,遍地是片片枯黄的梧桐落叶。(要运用一定的描写手法,仅单纯直译得分)
2.蛩吟腐草中,雁落平沙地。
3.一方面是指秋天的衰败、萧瑟等况味;另一方面也指宋江此时凄凉苦涩(有家不能归的无奈、前途未卜的茫然)的心情。诗歌也寄寓了作者对宋江命运的同情和前途的担忧
阅读下面诗(词)句,完成1—2题。
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②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③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1.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是极具文化内涵的典型意象。请分别说出以上诗(词)句中,作者借“月亮”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请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技巧。
1.李白诗借月亮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关切之情。
李煜词借月亮表达了离愁。
王建诗借月亮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怀念之情。
2.李白诗用拟人手法,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的知心人。
李煜词用比喻手法,以“ 钩”喻月之形,营造了凄清冷寂的氛围。
王建诗用夸张手法,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赏析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并答题。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一个“聚”字写出了_________;一个“怒”字表现了_________。
(2)归结全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
(1)潼关的雄伟气势 作者的感慨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3题。
pú sà 蛮
[宋]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暝①,高寒滟滟②开金饼③。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注]①暝:昏暗。②滟滟:月光摇动的样子。③金饼:比喻圆月。
1.这首词的上片写_________,下片写________。
2.这首词中体现了季节特点的词语有哪些?
3.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待月的心情 赏月
2.桂花 西风(答对两处即给满分)
3.作者开始时的心情是欢快、开朗的,后来心情就变得愁苦起来。(答对大意即可)
品读《渡荆门送别》,完成1~3小题。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_______”。
2.说说“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诗的意思。
3.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问、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1.怜
2.随着辽阔的草原出现,山峦逐渐消失,长江流入辽阔的原野。
3.A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
1.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意思对即可)
2.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之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意思对即可。答对一种修辞手法;结合诗歌内容写出该修辞手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