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春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题为“春望”,诗人望到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中的“溅”“和”“惊”字在诗人表达“感时”、“恨别”的情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沦陷的城池、破败的山河、以及草木花鸟。

(2)国破家亡,满目荒凉,诗人睹物生情,寄情于物。流泪之人观落花,落花似在流泪,恨别之人听鸟哀鸣,鸟也惊心,情景交融。这两个字生动传神的表现出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1—2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和赞美,请简要分析所写的景色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来表达对早春的喜爱之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写的是小草,一番小雨之后,最初的春草芽冒了出来,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种极淡极淡的、似有似无的青青之色,可是走近一看,地上稀稀朗朗极为纤细的芽,反而看不见什么颜色了。(大意同即可)

2.运用对比手法,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长安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

品读下列古诗,然后答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选出下列说法中不恰当的一项( )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之意。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尾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它描绘,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诗句: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1)这一联不仅妙在写景物入神,而且富于生活哲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而旧事物中又孕育着新事物。

(2)表现出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感。

(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

(4)“生”“入”用拟人手法,更有情趣。(谈出上述四点中的一点即可。)

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__________的环境。

2.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1.深幽寂静(幽静)

2.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2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颔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2.对故乡无限依恋(对故乡思念)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并加以品析。

2.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是如何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的?请作简要的赏析。

1.“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2.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也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3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的作者是 ;标题中的“乐天”是指诗人

2.用“/”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

凄凉 地,二

3.这首诗的颈联蕴涵了什么哲理?

答:

1.刘禹锡   白居易

2.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3.蕴涵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赏析《饮酒》回答问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悠然”一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2)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浑然融合。

(1)表现诗人隐居时的安逸闲适的心境。

(2)C

刘禹锡《陋室铭》中,陋室的不陋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具体说明

①品德高雅:惟我德馨

②环境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交往的人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情趣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自选角度,品析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

①以落红自喻,表明龚自珍不甘自弃、继续为国奉献的志向。

②另辟蹊径,寓凋零残破的落红以积极昂扬的新意,情感豪迈雄壮。

③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落红感情,落是为了护花,很有情韵。

④运用象征手法,象征了人们勇于奉献自己的精神。

⑤不是表明了肯定的语气。更表达出强烈的感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