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1-2题。
浪淘沙‧怀旧 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
答:
2、“天上人间”一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答:
1、答: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
2、答:流露了词人内心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是绝望者的希望.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1-2题。
《除夜①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①除夜:除夕之夜。
1.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凄清(孤寂、凄凉、清冷)
2.一是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二是对故乡亲人无比的思念,三是感慨年华易逝。(答到两点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开、柳色深青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
2.不能改为“桃光烂熳”,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如果改为“桃花烂熳”本诗就变成写桃花了。“花满城”也就成了“桃花满城”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答
月 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沙。
1.诗中表现了月夜怎样的特点?
2.诗的最后一句用“虫声”表明了什么现象?
1.月色的明亮(照亮了半个人家)
2.表明春暖花开的日子开始来临。
阅读与欣赏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①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②如关塞长。
【注释】①蒹葭:芦苇。 ②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 的景象。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苍凉(悲凉、凄凉、凄清)
(2)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执着的相思之情。
阅读下面诗文,按要求答题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
B.全词即景抒情,借古讽今。作者之所以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无疑是对苟且偷安、不求进取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C.“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一字不改地借用刘备这句话,不仅“曲尽其妙”,而且还含蓄深刻地进行了讽刺。意在言外,耐人寻味,手法上含蓄、委婉。
D.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风格明快,气魄阔大,尽显豪放风格。
1.词中借登亭遥望中原并追忆三国时期孙权旧事,含蓄地讽刺了南宋统治集团的昏庸和软弱无能,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2.C
阅读苏轼《水调歌头》,回答文后问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化用杜甫《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两句诗意。
B.“我欲乘风归云,又恐琼楼玉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几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但不能透露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
C.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
2.这首词反映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D
2.作者在政治失意时,幻想超脱物外;但积极的思想最终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乐观的心态和豁达的情怀。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这首词中能够统摄全词精神的一个字是 。
2.下阙中诗人运用“遣冯唐”、“射天狼”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狂。
2.①“遣冯唐”抒发诗人立志为国效命,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情怀。②“射天狼”表达诗人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决心,抒发爱国报国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春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题为“春望”,诗人望到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中的“溅”“和”“惊”字在诗人表达“感时”、“恨别”的情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沦陷的城池、破败的山河、以及草木花鸟。
(2)国破家亡,满目荒凉,诗人睹物生情,寄情于物。流泪之人观落花,落花似在流泪,恨别之人听鸟哀鸣,鸟也惊心,情景交融。这两个字生动传神的表现出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1—2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和赞美,请简要分析所写的景色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来表达对早春的喜爱之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写的是小草,一番小雨之后,最初的春草芽冒了出来,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种极淡极淡的、似有似无的青青之色,可是走近一看,地上稀稀朗朗极为纤细的芽,反而看不见什么颜色了。(大意同即可)
2.运用对比手法,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长安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